比礦泉水還便宜,國際油價暴跌的背後

有人將油價與水價做對比,

發現一桶原油按30美元計摺合人民幣約209元,

同樣容量的農夫山泉售價卻接近300元,

同樣容量的知名香水則要超過百萬。

比礦泉水還便宜,國際油價暴跌的背後


“水比油貴”。這不是調侃,3月9日國際油價跳水暴跌30%,刷新了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單日最大跌幅記錄,成為今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黑天鵝”事件。


國際油價跌至30美元/桶。是一個什麼概念?


有人將油價與水價做對比,發現一桶原油按30美元計摺合人民幣約209元,同樣容量的農夫山泉售價卻接近300元。


比礦泉水還便宜,國際油價暴跌的背後


如果以可口可樂換算,結果則更加“慘不忍睹”。同等容量的可口可樂,價格是國際原油價格的4倍之多。有人預計,油價有望繼續跌到20美元/桶。


在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席捲全球的當下,誰也未曾想到它帶來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一連串的“為什麼”也隨之而來。


油價為什麼突然暴跌?


起因要從一場“不歡而散”的談判說起。


上週四(3月5日),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提議,與俄羅斯等盟國聯合額外減產原油,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的打擊。但俄羅斯拒絕了這一提議,僅同意將原定於3月底到期的現有減產協議延長。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原油需求放緩,油價受到抑制。減產原本是產油國當下最理性的做法。那麼,談判為什麼不成功?


有分析師表示,在減產執行方面,沙特最為積極,且減產執行率頗高;俄羅斯在執行減產時反而不是很積極,恰在此時,美國的原油產量不斷走高。“典型的囚徒困境,美國持續增產搶佔全球份額,俄羅斯已不再願意犧牲份額支撐價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許勤華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多年來沙特通過OPEC+構架拉攏俄羅斯,以對抗美國頁岩油。然而眼看著美國石油出口產量年年見長,沙特不僅既定目標未能達到,市場份額還被俄羅斯分走一部分,這令沙特感到失望。於是大幅調降了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市場的原油價格,折扣幅度為20年來最大。


表面看沙特降價、擴產舉動,是對俄羅斯拒絕減產的懲罰。但根本原因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國際原油市場供過於求,三國之間涉及複雜的政治、利益糾葛的暗戰。


為什麼說“中國從俄羅斯虧本買油”是誤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淨進口國,也是排名第二的消費國。近幾年,俄羅斯趕超沙特,成為我國原油進口的最大來源國。


這是因為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各自能源資源稟賦,中俄兩國都具有開展能源合作的天然優勢。近年來,中國油氣消費需求的大幅增長,俄羅斯油氣生產形勢的穩定向好,加之油氣管道設施建設穩步有序推進,為兩國進一步深化能源合作和長遠發展提供重要的先決條件。2013年,中國石油集團與俄油公司簽署了3.65億噸對華長期原油供應協議,被業內稱為“世紀大單”,開啟中俄能源合作的里程碑。之後,為保障能源安全供應,中國石油集團與俄公司聯合開展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亞馬爾等重大項目相繼建設投產,這在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然而,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出現近30年未遇的閃崩,中國從俄羅斯“高價買石油、虧本買石油的言論又出現在網絡上,甚至還有自媒體給大家算起了賬,“中國從俄羅斯購買原油,預計損失超過12000億人民幣”,一時間賺足了眼球。


闢謠之前,我們先看看12000億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2013年中俄雙方簽訂政府間協議和石油採購合同。雙方協定,中國將在此後的25年內向俄羅斯增加採購3.6億噸原油,每年接近1500萬噸,合同總金額高達2700億美元。


有人據此推算,2700億美元採購3.6億噸原油,約750美元一噸,摺合約102美元一桶。一邊國際原油價格已經跌穿 30美元/桶,一邊如果我國依然按照2013年中俄兩國政府的約定,按100多美元/桶的價格從俄羅斯進口原油,損失超將12000億。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國際石油貿易結算價格都是隨行就市,差別只是掛靠基準價格不同而已。關於中俄原油貿易,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生前曾在《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談判紀實》一文中專門寫到:“中石油與俄石油就長期原油貿易的合同價格機制”是“俄方向中國出口原油價格為納霍德卡油價減去斯科沃羅季諾到納霍德卡的運費。給出的價格公式是P=N-T”。也就是說,俄羅斯對華出口石油的基準價是隨國際油價波動的納霍德卡油價,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價格。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從中國國家海關總署數據庫中查詢了2017-2019年俄羅斯和沙特對華石油出口數據,並分別計算得2017-2019年俄羅斯對華出口原油每桶分別為57.27美元、76.61美元和68.41美元;沙特對華出口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55.75美元、74.89美元和69.08美元。儘管這些價格水平是根據海關數據估算的,但足以說明問題。正常情況下,俄油比沙特油品質好而有升水。


一直以來,對於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在價格和費用方面的誤讀和謠言屢見不鮮。可是在市場化程度如此高的石油交易中,我們擔心將來價格會下跌,出口國也會擔心萬一將來石油價格上漲了怎麼辦?


為什麼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沒有大幅降低?


國際油價暴跌,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對日常衣食出行帶來的實際影響。這次“史詩級暴跌”有可能讓國內的油價重回5元時代嗎?去過加油站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答案:沒有。


國際油價在140美元/桶歷史高位時,當時國內汽油零售價格為7.5元/升。如今原油大跌到40美元以下,國內汽油價格在6元多。為什麼我們的油價沒有大幅度降低?是誰在定價?


每到這個時候,公眾總是會把疑問的目光投向“三桶油”,但其實國家發改委對國內成品油價格有統一調價模式。在國內,無論國際油價暴跌或暴漲,成品油價都會受到“天花板”和“地板”的限制。具體而言就是,當國際市場油價高於每桶130美元時,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於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40-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之所以設置這樣的調控上下限,就是為了減輕國際市場油價過高或過低對國內市場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我們的油價是成品油價,除了加工成本之外,還要加上一個稅費的成本。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每升汽油徵收26.81%的消費稅、14.53%的增值稅、2.89%的城市建設稅、1.75%的企業所得稅、1.24%的教育費附加、0.83%的地方教育費附加。把這些稅加在一起,我們會發現一升汽油的稅費已經達到了48.05%,而真正汽油的成本價只有51.95%。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中國的油價稅費,和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並不是最高的。


比礦泉水還便宜,國際油價暴跌的背後


而另一方面,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漲跌反饋到國內,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有自己的一個調價窗口期,參考國際油價進行調整。據瞭解,2020年的國內油價有25輪調價窗口期,一個月2-3次調整窗口,平均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如果國際油價波動幅度低於一定程度,也可能不調。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油價暴跌極有可能長期在低位徘徊,恰恰給了中國通過拉動內需進行經濟戰“疫”以絕佳的機會,總體對我國經濟影響利大於弊。原油既是生產原料、又是消費原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進口成本下降,對降低整個經濟運行成本都是利好。


一季度我國經濟受疫情衝擊明顯,生產環節存在不同程度供需錯位,價格上漲壓力加大,原油價格下跌直接導致石化產業鏈產品價格下降,這將給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交通運輸業帶來直接利好,有利於經濟迅速恢復。


但也有專家認為,如國際油價長期低位運行,將會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甚至引起全球經濟衰退,從而給國內帶來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