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思考親子關係如何

我們看到“父親”這個詞語,心理感受會大有不同,比如有的高度共鳴,有的羨慕嫉妒,有的是更加痛苦,只因為心中的父親都是不同模樣。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都是多種身份,多個角色,比如既是作為父母親的孩子,也是作為孩子的父母親。

親子關係如何,每個人感受不同,我們不用說出來,只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的不良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到底如何做比較好?

既然感受是當下的建構,過去無法回去,未來無限可能,其實就心理健康而言,就要立足當下,也就有了可以操作的建議。

簡單說,可以考慮這幾點: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一是,過好自己生活

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自己孩子過的好,過的要比自己好。

因此,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好好進步,這是父母最高興的事情。

古人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還有說法“忠孝不能兩全”,如果說這個世界真有人無私對你好,那必然也只能是父母。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二是,感恩過去生活

成長在良好家庭關係的人,長大後對父母感情比較好,這些不需要心理關注。

心理視野關注的,是那些糟糕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個體,他們的痛苦可能無法言說,也很難體會對父母表達摯愛的文章情感,有的話也只有各種想象的美好。

這時候,要想獲得生活平靜或者幸福,依然是可能的,方法就是和過去和解,和曾經糟糕的父母親子關係和解。

那些不夠好的父母,源自他們的父母沒有提供足夠好的教養,這是一個很大可能,這就是歸因到當時時代的原因。

不夠好的父母可能卑微低賤,可能不苟言笑,可能嚴厲苛刻,可能惡語傷人,可能使人失望,但還一定有我們沒有發現的對我們的好。

必須去回憶建構父母對我們做的細小事情,比如,小時候如何愛護我們,如何背對我們痛苦無助,如何為生計忍受白眼,如何為自己無能傷心,如何嘗試改變自己無果,要試著多去了解,少去指責。

只要找到三件感動我們的小事,就足以療愈自我。

當我們再次呈現對父母負面感受時,把這三件事情記起來,反覆說出來,讓它們生根發芽,替換那些負面的消極的記憶,因為感受是基於當下的建構。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三是,平等對待生活

如果父母的確對你傷害太大,就是找不到可以感恩的三件甚至一件事情,那也還有辦法,那就是以父母養大我們方式對待父母,可以不用帶有濃厚感恩心情,盡上作為子女責任就好。

即使不能帶著感恩,也不要懷有痛恨,因為過去回不去,過去的傷害發生在我們幼小無力時候,現在長大成人有了應對能力,我們理應自我負責,過好自己生活。

換句話說,既然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作為孩子也不必非要感恩戴德,就盡責作好身為子女的義務即可。

做不到倫理的感恩和心理的親密,做到法律規定的對等,“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就好。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不良親子關係,又該如何與孩子親密相處


四是,多和孩子一起“真生活”

情感需要連接,親子關係更是如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我們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既然我們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已經定格,就要思考如何做好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最可行方式就是多和孩子一起真生活。

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去旅遊,一起去淘氣,成為“朋友”,成為“共謀”,成為“夥伴”。讓我們的孩子回憶時候,能輕鬆記起作為父母的我們陪伴時光,我們給予的關愛,我們的愛心行動,這些事情不要太多,至少三件足以。

這就是我們說的“真生活”,孩子感受到愛才是家庭真實生活。

不是說和孩子一起,就是陪伴,不是說和孩子一起吃飯,就是生活,這都是表面,關鍵是要和孩子一起做事情。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組織孩子進行拓展訓練,分作兩個對抗小組,互相比較較勁中,孩子對抗性很高,甚至隔閡嚴重。

後來要求這些敵視孩子參加集體利益活動,比如共同修理營地供水管道,共同互相幫助完成任務,就會很快和解,凝結出友誼情感。

由此,生活中你為孩子做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感受到親子之愛。

如果回家就是自顧自看手機,遇到不順發脾氣,動輒就會講道理,何來良好親子關係鏈接呢,許多年後當孩子回顧他與父母關係時候,你能指望自己留給孩子什麼記憶呢!

這些,不能靠說,要靠做,不要指手畫腳,要身體力行,那些要求孩子“按我說的做,不要按我做的去做”的父母,是要反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