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去世時,為何張廷玉心急火燎地讓太監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wojiushiwo080728


康乾盛世,得虧中間有個雍正,不然的話,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

話說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是弊病叢生,吏治腐敗,戰爭不斷,國庫虧空非常嚴重。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再說到乾隆繼位,弘曆在位期間雖然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但到中後期卻也墮落了,十分奢靡,貪汙腐敗盛行,還得虧雍正錢留得多。 “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這是雍正一生的座右銘,這位“以勤先天下”、堪稱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即使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十餘載,他所做出的成就也十分高,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他應當是古代歷史上的傑出帝王,甚至連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

突然暴斃,死於圓明園

雍正帝在位時期就經營了圓明園宮苑,他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所以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



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這麼大熱的天,雍正當然是又去了圓明園避暑,但這回卻一不當心就得了病,具體啥病史料也沒記載。據《清世宗實錄》記載:“仍照常辦事”,大佬果然是大佬,即使得了病,也要把該做的事做完。然而誰也沒料到,這次病的這麼嚴重,只過了兩天,雍正便駕崩了。雍正的死,到如今仍然是個謎。

雍正雖是離奇去世,但他似乎是已經料到了他會有這一天,所以對他死後的事情,他早已做了詳盡周密的安排。

兩道密旨

在雍正去世後,最著急找出密旨的居然不是即將要繼位的皇帝乾隆,而是漢臣大學士張廷玉。(真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趕腳哈)話說前腳雍正在圓明園剛死,後腳張延玉便迫不及待回皇宮,心急火燎地問太監,叫他們馬上找出另外一道密旨出來。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原來,雍正在生前設了兩道密旨,一則為立儲密旨,另一則是輔政大臣的安排。張延玉要找的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立儲密旨,而是雍正的另外一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的來歷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兇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這道密旨,正是張延玉心心念念要找出來的那則。

那會兒,雍正雖也病了,但是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他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密旨的內容

這道密旨上提到了四個人,這四個人正是雍正精心挑選出來,安排來輔佐乾隆辦事的。

一就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特別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話說張延玉

原來,張延玉這麼著急,是因為那道密旨乃是決定自己今後命運和地位的關鍵。在這道密旨中,他不僅得到了雍正高度評價與肯定,甚至獲得了死後配享太廟的權力,要知道,死後配享太廟的漢臣唯有張延玉一人,其代表的榮譽,乃至高無上。


故宮太廟

然而,張延玉卻並沒有因為這道密旨就真得乾隆重用,相反,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打壓和排斥。這位三朝元老、顧命大臣,最後在乾隆十五年春天,回到安徽桐城老家,這時他幾乎已經失去了一切:

伯爵的名分被剝奪,“配享太廟”的榮譽被收回,最後還被抄了家。 生前的所有榮譽、身後的所有念想都已經被追奪得乾乾淨淨了。

就這樣,張廷玉在難以預料的巨大人生反差中活了五年,終日默坐,不發一語,最終在孤寂落寞中離開了人世。



可是,張廷玉死後,乾隆皇帝又卻一改常態,認為他是一代老臣,還是有功於大清,恢復了他其配享太廟的待遇。

從張廷玉一生的遭遇,我們不得不感慨世事無常,伴君如伴虎呀。


文丨踏歌 圖丨網絡

我是踏歌,一個追求理性的湖南女孩,從我的視角讀歷史,用我的語言講歷史,關注我,讓歷史精彩飛揚


歷史飛揚


雍正和自己的老爸康熙,自己的兒子乾隆共創了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雍正作為中間的一位承上啟下的帝王,還是有突出的貢獻的!

從兇險的“九子奪嫡”中拼殺過來的雍正,自然知道皇位的繼承是多麼的重要,所以,雍正把皇位的更迭從之前的“太子制”變成了“秘密立儲制”。

在雍正死後,為何張廷玉要找另外一道密旨呢?

一、雍正秘密立儲制本來就有兩道聖旨!

雍正從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拼殺過來,自然是知道皇位的繼承對清朝有多麼重要,然而康熙的太子立儲顯然是失敗的。

痛定思痛,雍正就採取了另外一種選擇繼承人的方式,而這個方式就是,秘密立儲制。

在雍正執政早期就寫了一封聖旨藏在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後面。

雍正九年的時候,因為身體的原因,雍正又寫了一份聖旨。這份聖旨的內容也是關於他死後繼承的諸多事宜,所以張廷玉要找到這份聖旨來確定繼承的問題。

二、張廷玉的行為只是為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有兩份聖旨這件事兒,張廷玉是知道的。而且張婷玉那個時候已經在軍機處,屬於權力的中心,所以他要找到這份聖旨。

其實促使張廷玉找到這份聖旨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聖旨的內容。

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的內容就是指定乾隆為繼承人。而另外一份聖旨是在雍正的隨身太監手裡,裡面的內容則是繼承人輔佐的問題。

張廷玉找的這份聖旨的內容是指定四個人為輔政大臣。這四個人就是大學是張廷玉、大學士鄂爾泰、還有果親王允禮和莊親王允祿。

雍正在這道聖旨裡面言辭懇切的希望乾隆能聽這四位大臣的話,讓他們輔佐乾隆,並且說明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是足以配享太廟的大臣,要讓乾隆委以重任。

所以張廷玉在雍正去世之後要找到另外一張聖旨的事就可以解釋了。

一是為了遵從雍正的意願,二是為了使自己仍然可以得到乾隆的重用,起到為朝廷效力的作用。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雍正是清朝非議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通過殘酷的九子奪嫡繼承皇位,登基之後又施行“攤丁入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等新政,嚴重侵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被當時的貴族罵得很慘,留給後世的幾乎都是惡名。

但是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雍正對清王朝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也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公元1735年,雍正在圓明園駕崩,終年58歲,他死後,一幫大臣忙住取出了兩份遺詔,那麼這兩份遺詔到底是什麼內容?為什麼包括張廷玉在內的大臣們如此緊張呢?

秘密建儲制

在清朝之前的王朝,大都數都尊崇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皇位天註定。

但是清朝由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從來就沒有嫡長子繼承的概念,整個清朝,只有道光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的皇位。

康熙晚年,爆發了殘酷的九子奪嫡,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大打出手,經過一陣刀光劍影,四爺成功上位,他對公開立儲的弊端深有體會,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

皇帝事先寫好傳位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皇帝駕崩後,由諸位大臣和皇子共同取出,當眾宣讀繼位人。

所以雍正駕崩後,張廷玉等人急著取出的第一份詔書就是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後面的傳位詔書,傳位於寶親王弘曆,即乾隆皇帝。

那麼怎麼還會有第二份詔書?

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份詔書的存在,所以當張廷玉等人找到詔書的時候,很多人包括乾隆都不相信,幸好皇家都有存檔習慣,這種重要的詔書都會有兩份,一份公開,一份藏在皇室密檔中。

這份詔書其實是寫給乾隆的,內容大概意思是:你老爹我給你留下了4位重臣,分別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他們4個人的能力是我驗證過的,現在我將這4個人任命為輔政大臣,由他們輔助你,我就可以安息了。另外張廷玉和鄂爾泰為我出力甚多,他們死後,你就安排他們配享太廟吧。

終於知道張廷玉等人為什麼著急找出這份詔書,因為這個關係著他們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新朝廷中的權柄。

另外張廷玉和鄂爾泰還被賜予了死後莫大的哀榮——配享太廟,整個清朝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不到30餘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所以作為外臣的張廷玉和鄂爾泰能配享太廟是莫大的榮譽。

對於張廷玉來說,配享太廟更是漢臣在清廷中獲得的最高榮譽,獨此一份,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沒有此等待遇,所以他表現得如此心急火燎也在情理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的詔書乾隆當然會遵守,於是張廷玉、鄂爾泰等4人成了輔政大臣,但是他們預料中的大權在握的現象並沒有出現。

乾隆早期,張廷玉和鄂爾泰位極人臣,掌管國家大事,但是兩個方面逐漸讓張廷玉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第一個方面就是年老的張廷玉越來越固執,而年輕的乾隆又是血氣方剛,兩個性格嚴重衝突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肯定會生出矛盾,張廷玉藉著三朝元老,輔政大臣的身份老是給乾隆難堪,這讓乾隆很不爽,也逐漸疏遠張廷玉。

另一個方面就是滿漢之爭,張廷玉是漢臣,鄂爾泰是滿臣,在乾隆朝兩人共事十餘年,平日裡竟然不多說一句話,足見滿漢之爭的氣氛有多嚴肅,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其實乾隆有深厚的滿尊漢卑的思想,所以張廷玉也逐漸失寵。

年老的張廷玉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乾隆認為這是在諷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爽。乾隆15年,皇長子去世,乾隆正悲痛,張廷玉又來辭官,乾隆大怒,採納眾人意見,罷免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同意讓其還鄉。回到家鄉後,張廷玉又牽扯了四川學政編修朱筌的罪行,乾隆下旨要求張廷玉上繳之前皇帝賜予他的所有財物。

張廷玉的晚年可謂是悲涼,不久後病逝於家中,活了84歲,後來乾隆還是讓其配享太廟,算是全了雍正和張廷玉的君臣情誼。


榮耀歷史


雍正去世時,張廷玉之所以要找出另一道密旨是因為他要保住、延續自己以及張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張廷玉最終的下場可謂有些淒涼。

雍正立下兩份密旨

雍正在位的時間比起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來說,是比較短的。而且雍正是突然暴死的,好在雍正早已提前立下了傳位密旨。雍正吸取了“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提前立下了傳位詔書,避免悲劇再度上演。並且,雍正立下的密旨詔書有兩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上面只是簡單的說了傳位於乾隆。另一份密旨則相對比較複雜,除了寫著傳位於乾隆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遺旨。而張廷玉之所以心急火燎的要找出第二份密旨,因為他是知道這份遺旨的內容,並且關乎他自身的命運和利益。

第二份密旨內容揭秘

因為第二份密旨的存在知情者極少,甚至連雍正身邊的貼身太監大總管都不知道,因此找到這份密旨還花了點時間。第二份密旨中對於皇位繼承人的人選自然跟第一份一致,乃是乾隆弘曆。增加的內容則是關於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四人。雍正考慮到乾隆年輕,對於朝廷政務不熟,故而欽點以上四人輔佐乾隆穩定朝政,同時也有保全這四人的目的。尤其是對於作為漢臣張廷玉來說,這一道密旨對他太關鍵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張廷玉頗受雍正重用,但並不代表他一樣會受乾隆的重用。雍正的這道密旨不但肯定了他對大清的貢獻,也能保住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適得其反,被棄用的輔政大臣

乾隆繼位後,遵照雍正遺旨將四人封為輔政大臣。但是,乾隆並沒有重用張廷玉,反而還處處打壓他,最終甚至還剝奪了他的官職和榮耀。那麼,乾隆為何如此針對張廷玉呢?

1、張廷玉捲入黨爭,被乾隆所不喜

作為雍正欽點的輔政大臣,張廷玉在朝中的勢力自然是可觀的,張氏家族的官員就有不少。然而張廷玉與鄂爾泰卻是不和,導致了“滿漢”暗中黨爭的局面。這對於剛剛繼位的乾隆來說是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從這來看,乾隆對於這兩人的印象自然是不佳和不喜的。

2、乾隆抑漢揚滿思想嚴重

這一點其實也無可厚非。大清本來就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重用滿臣是必然。而漢臣想要得到重用可謂十分不易,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能,絕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張廷玉能夠被雍正重用,也是其有真才實幹,為大清做出了大貢獻的。但是,乾隆對於張廷玉及其家族在朝廷中的勢力感到不滿。這與乾隆嚴重的抑漢揚滿思想密不可分,可謂“先天性”的偏見。

3、張廷玉“倚老賣老”,重提配享太廟,引乾隆不滿

在雍正的遺詔中,賜予了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一個漢臣來說,絕對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張廷玉找出這第二份密旨的用意,應該與這點也有重大關聯。然而在乾隆時期,張廷玉又上書重提了配享太廟的事情,意在提醒乾隆不要忘記雍正的遺詔。但他的這一舉動卻引起了乾隆的強烈反感,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

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雖然最終得享太廟,成為了大清唯一得此殊榮的漢臣,但他並沒有延續雍正時期的被重用,反而早早的告老還鄉,並且被剝奪了所有的官職和榮耀,可謂淒涼。他找出第二道密旨的本意是想要延續自己以及張氏家族的勢力地位,卻偏偏起到了反效果,令人感到惋惜。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多多鼓勵和關注我,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點評。


月關略萌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秘密立儲法”。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找,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劇照)

那麼,這道密旨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兇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這4位朝臣,大有讓他們4人做輔政大臣之意。

不過,那會兒,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而且,雍正為了籠絡張廷玉和鄂爾泰,曾拿出來給他二人過目,所以他們倆都知道這道密旨的存在。

張廷玉宣讀這道密旨後,繼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遺旨,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為輔政大臣。

當然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不知道張廷玉在經受這一切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