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化的歷史人物與實際差距有多大?藝術更具美感,歷史更重真實

引言

歷史,通常來說指的人類社會歷史,各個國家都有本國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歷史可以反應一個時期的社會現象。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可以不斷髮現真正的過去,瞭解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歷史研究在於用材料說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大的方面說,歷史反映的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軌跡。

《舊唐書》對於史書有這樣的記載:"且國有簡冊,君舉必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是以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如是,則君之所舉,可不慎歟!微臣備位諫諍,兼秉史筆,書而不法,後嗣何觀?"

史書,便是專門用來記載歷史的書籍,中國的史書大致可以追尋到西周末年的諸侯各國。像晉國、鄭國等,都有自己的書籍記載國家發生的事件。現代對歷史的研究,主要參考資料便是史書。史書根據編纂者的不同,也可以分為正史和野史。

歷史小說通過描寫歷史上的人物和歷史上的事件,來反映當時社會的中百姓生活狀況以及時代特徵。雖然說作者在編寫小說時,故事來源依舊是歷史事實,但與史書不同,小說的作者在編寫小說時可以進行虛構,雖然可以虛構,但小說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還是必須要有歷史做考證的,因而歷史小說真真假假,有的地方附和歷史,有的則是虛構的。

人們口中的史料,指的是記錄歷史發展的資料。通過對史料的考證,才有了現在呈現在大眾面前的中國歷史。很多人認為歷史小說也可以做為史料進行參考,不過因為歷史小說具有虛構性這一特徵,往往不是史學家的首選。

藝術化的歷史人物與實際差距有多大?藝術更具美感,歷史更重真實

《史記》圖

難明身份的武大郎

作為打虎好漢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和他卻是一點兒也不一樣,他不僅模樣醜陋,身材也是十分矮小,不過他卻娶了一個美若天仙的妻子潘金蓮。後來在潘金蓮和姦夫西門慶,以及鄰居王婆的密謀下,被下毒害死,這才引出武松怒殺西門慶為兄報仇的橋段。可以說,在《水滸傳》中,武大郎這個角色出現的意義就是推動劇情的發展,以至於全書之中都沒有提起他的名字。在之後的《金瓶梅》一書中,則表明了武大郎姓武名植。

在中國歷史上的明朝,的確有一個叫做武植的人,巧的是,這位武植的外號也叫作大郎。武植少年時期家境貧苦,靠在染坊打工維持生計,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讀書,終於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做了縣令。武植有一個王姓朋友,聽說武植做了官,便來投奔他,可武植根本沒有要幫忙的意思,王某一怒之下離開後,便開始給武植造謠,據說施耐庵正是因為聽到了謠言,才寫出了書中武大郎的人物形象。

正是因為施耐庵在書中醜化了武大郎,他的後人還攤上了官司,不得不親自到武植後人家中登門致歉。不過歷史真的如此嗎?不如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施耐庵於洪武三年去世,而那時的明朝尚未實行科舉制度,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中舉更是永樂年間的事情了。可能歷史上的確有一個叫武松的人,但他絕對沒有一個哥哥武大郎。至於武大郎究竟有沒有歷史原型,如果有他的原型是誰,至今還不能明確。

《明史》記載:"初,紹徽在萬曆朝,素以排擊東林為其黨所推,故忠賢首用居要地。紹徽仿民間《水滸傳》,編東林一百八人為《點將錄》,獻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為忠賢所喜。"

藝術化的歷史人物與實際差距有多大?藝術更具美感,歷史更重真實

武大郎影視形象

多智而近妖的諸葛孔明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都會被諸葛孔明的謀略所折服,明明是一介山野村夫,但沒有離開自己的茅草屋,便可以與劉備講解三分天下的格局,出山之後更是奇計頻出,帶領劉備的軍隊連勝了幾場,站穩了腳跟。文中寫到他甚至可以向天借命,即使最後病死,留下的計策也嚇住了司馬仲達,保證蜀軍安全撤退。

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如此嗎?也不盡然。根據歷史史料記載,諸葛亮雖然在南陽躬耕讀書,但是他實則家世顯赫,是名門之後,劉備來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也的確以一幅隆中對摺服了劉備,但是書中沒有記載的是,早在諸葛亮之前,魯肅便已經提出了這個觀點。

《三國志·吳書》中記載了劉備派諸葛亮去吳國商談聯盟的事:"劉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

而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當做諸葛亮代表事蹟談論的"草船借箭"一事,實際上也是孫權所為。劉備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商議聯軍抗曹時,根本沒有"舌戰群儒"一事,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史書中,根本就沒有孟獲這個名字。羅貫中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時,實則是將三國諸多名將的功績都加到了他的身上。

藝術化的歷史人物與實際差距有多大?藝術更具美感,歷史更重真實

熒幕上的諸葛孔明

近乎完美的周公瑾

提起周瑜這個人物,人們都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少年將軍,年紀輕輕便官拜水軍都督。周瑜年少有為,二十一歲時便與孫策一起四處奔走廝殺,爭奪地盤,平定了江東地區,後來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將政權交給了弟弟孫權,也囑託孫權有什麼拿不定的事情,可以詢問周瑜。孫權剛剛接手大權,難以服眾,還是依靠著周瑜的幫助,孫權才掌控了東吳的朝政。不過在羅貫中的筆下,周瑜雖然有大才能,但氣量卻是很小。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也是這樣嗎,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他的名望比起諸葛亮還要大上不少。論家室,周瑜的出身官宦,父親是洛陽令,論相貌,文獻記載中他面容俊美,而且頗有文采。不僅如此,在帶兵打仗方面,周瑜也是一把好手,可謂是文武雙全。

根據《三國志》記載,孫策的確是遇刺身亡的,而他的確也是將自己打拼下來的江山交給了弟弟孫權。不過在當時,孫吳政權統治所統治的地域並不算大。縱然如此,孫吳手中的地盤也是一直被江東的其他實力所惦記著。孫策死後,周圍的其他勢力非但沒有承認孫權,反而想著將孫吳吞併。而此時周瑜及時帶兵回援,跟隨在孫權左右,才震懾住了想要出手的其他勢力,給予孫權喘息之機,為孫吳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保證。

在歷史記載中,周瑜的確是年紀輕輕便去世了,但根據記載他並不是氣死的,歷史上周瑜真正的死因,是因為箭傷。在與曹仁交戰的過程中,周瑜不幸中箭,曹仁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忙率領大軍進攻,身負重傷的周瑜沒有辦法,只能帶傷上陣,激勵士兵,最後雖然成功擊退了曹仁,但他自己也因為箭傷發作,不治而亡。

《三國志·裴松之注》有言:"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勣、顧劭、全琮皆往。'"

藝術化的歷史人物與實際差距有多大?藝術更具美感,歷史更重真實

周瑜畫像

評價

《水滸傳》之中,之所以要塑造"武大郎"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並不是為了諷刺或暗指。武大郎究竟是施耐庵編造出來的人物,還是真的有原型,現在還無法下定論,不過綜合《水滸傳》全文來看,武大郎的出場,除了推動劇情進一步發展外,其作用就是凸顯好漢武松的不近女色,俠肝義膽,不畏強權的人物性格。畢竟若想塑造出一個圓形人物,還是需要次要任務去襯托的,而武大郎充當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次要人物。

《三國演義》之中,之所以把諸葛亮塑造刻畫的智絕無雙,將很多其他謀臣的計策強行加在諸葛亮的身上,並虛構了他點七星燈向天借命這一情節,突出諸葛亮的才能,是因為作者羅貫中,是站在蜀漢的角度寫下這本書的。在羅貫中看來,唯有漢室後裔的劉備建立的政權才具有合理性,而東吳和曹魏的政權都是偽政權,是漢室皇朝的反叛者。所以《三國演義》中,自然要不遺餘力的讚頌蜀國丞相諸葛孔明。

同理,知道了作者羅貫中個人的觀點,也就可以明白書中周瑜為什麼會被黑的這麼慘了,赤壁之戰的功績全歸了諸葛亮不說,還落得一個氣死的下場,只因為他是吳國的大將,是為吳國效力的,站在羅貫中的角度,吳國也算是妥妥的反派角色了。在歷史上,周瑜不論是成名時間還是軍事戰績亦或是家庭都壓諸葛亮一頭,只有貶損周瑜,才能更加烘托諸葛亮的為人。

由此看來,歷史小說和真正的歷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歷史小說在作者的加工下,已然將個人的情感摻雜其中,所敘述的故事內容,雖然在大的方向上和歷史發展是一樣的,但是在人物形象與故事內容等方面,還是有所偏差的。故而若想研究歷史,還是要去尋找第一手、第二手的史料,至於歷史小說,平日裡用來閱讀消遣就好了,作為史料的話,還是不夠資格的。

參考文獻:《舊唐書》、《三國志·裴松之注》、《明史》、《三國志·吳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