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書法藝術歷數千載演進,到宋代又達到一個高峰。北宋書壇大家紛呈,蘇黃米蔡四位大家名盛一時,在這些名家的光環掩映之下,有許多優秀的書家則顯得名不經傳,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王覿(dí)就是這麼一位。

王覿何許人?宋代著名詞人王觀的堂弟。王觀與蘇軾門下婉約代表秦觀並稱為宋代的“二觀”,曾憑一篇《揚州賦》深得宋神宗青睞。王覿自年少就與堂兄王觀相伴,兩人時常在一起探討學術,還一同赴開封太學拜當時著名的學者胡瑗(當時理學的“安定學派”的創始人)為師,求學問道,研讀禮樂經典。最終二人皆有所成。王觀成為著名的詞人,而王覿也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名聲雖不及“二觀”,卻也受人尊崇。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王覿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王覿的堂兄王觀

王觀、王覿兩兄弟除了在文學方面都有所成之外,兩人也都在嘉佑年間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各有經歷。王觀曾因文采昭著一度受到皇帝喜愛,先後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職,也算春風得意一時,卻因與王安石有一段淵源,在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後被罷職,從此布衣終老,再不問世事。王覿的仕途之路也頗為坎坷,公元1059年,23歲的王覿進士中舉,擔任編修三司令式刪定官一職,是個比較清閒的職位。但是王覿打小受的是禮義道德薰陶,在閒職上待不住,他只想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幾年後,他主動向上面打報告,調到潤州(江蘇鎮江西南)去做推官。

宋時三司之下各部每部下設一推官,主管各案公事。王覿當了推官之後。正趕上兩浙一帶鬧旱災。王覿奉上面的命令去到災區視察災情,這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災區的老百姓糧食斷絕,民不聊生,這樣的畫面深深地扎進了王覿的心。他當下自作主張,免除了當地老百姓所要交納的全部賦稅。他上面的承監司見他竟自作主張免除賦稅,大怒之下,上報朝廷。朝廷聽聞了這件事不僅沒有處罰王覿,反而給他升了官,回京擔任司農寺主簿,專門負責救災和國家錢糧的管理。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宋朝的百姓

王覿在京為官時,用《宋史》上評價他的話來說就是:“清修簡澹,人莫見其喜慍。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總而言之永遠是一派清正澹泊,不慕名利的樣子。他的這種高尚官品很快就引起了宰相範純仁和呂公著的注意,在這二位伯樂的大力推薦之下,王覿被任命為右正言,升司諫,做了國家的言官。

是言官就得履行自己的職責啊。王覿擼起袖子說幹就幹,朝中但凡有他看不過眼的事,他一定要彈劾。不管對方是誰,職位高低,他一概彈劾不懼。他上疏列舉了宰相韓縝、副宰相蔡確、章惇、張璪、呂惠卿狼狽為奸,敗壞朝綱的現實,並慷慨陳詞:“八個執政大臣,奸佞邪惡佔了一半。那些正直之士如何在朝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他前前後後上疏了幾十次,這幾個權臣終於相繼遭到貶黜。王覿的高風亮節一時間朝野聞名,傳為佳話。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除了和王安石有一層“師生之說”的堂兄王觀丟了官以外,王覿也因蔡確、章惇餘黨的反撲被貶到蘇州,他在蘇州時懲處奸吏、勵精圖治,留下了顯著的政績,留下了“吏行水上,人在鏡心”之譽。更為值得稱道的是他以寶文閣直學士的身份任成都知府時對成都水渠的疏治。江水橫貫城中為渠,因年歲久遠水道堵塞,積聚久下成災的雨而多水災,王覿到任後,經過一番努力,疏通了水渠。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德,將這條水渠命名為“王公渠”以示紀念。

縱觀王覿一生仕途經歷,也曾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但他無論在哪裡,都保持著入仕的初心,為民謀福,為不平而發聲,從未有過半分的猶疑。他所求不是仕進,只是無愧蒼生,無愧初心。一個人的目標,原可以如此簡單。

王覿的晚年生活和堂兄王觀相類,清閒多於忙碌。他將閒暇時間都用以苦讀和著述,他所留下著作有《諫疏》30卷,《奏議》30卷,《雜文》50卷,《內製》30卷,都是北宋文學史上的珍寶。此外,王覿也工於書法,其行書《平江酒毛帖》是其唯一傳於世的書墨,其書一如其人,端莊勁挺,飽含風骨,是北宋“尚意書風”的真實寫照。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平江酒毛帖》局部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下)”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