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书法艺术历数千载演进,到宋代又达到一个高峰。北宋书坛大家纷呈,苏黄米蔡四位大家名盛一时,在这些名家的光环掩映之下,有许多优秀的书家则显得名不经传,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王觌(dí)就是这么一位。

王觌何许人?宋代著名词人王观的堂弟。王观与苏轼门下婉约代表秦观并称为宋代的“二观”,曾凭一篇《扬州赋》深得宋神宗青睐。王觌自年少就与堂兄王观相伴,两人时常在一起探讨学术,还一同赴开封太学拜当时著名的学者胡瑗(当时理学的“安定学派”的创始人)为师,求学问道,研读礼乐经典。最终二人皆有所成。王观成为著名的词人,而王觌也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名声虽不及“二观”,却也受人尊崇。

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王觌


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王觌的堂兄王观

王观、王觌两兄弟除了在文学方面都有所成之外,两人也都在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各有经历。王观曾因文采昭著一度受到皇帝喜爱,先后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也算春风得意一时,却因与王安石有一段渊源,在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后被罢职,从此布衣终老,再不问世事。王觌的仕途之路也颇为坎坷,公元1059年,23岁的王觌进士中举,担任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一职,是个比较清闲的职位。但是王觌打小受的是礼义道德熏陶,在闲职上待不住,他只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几年后,他主动向上面打报告,调到润州(江苏镇江西南)去做推官。

宋时三司之下各部每部下设一推官,主管各案公事。王觌当了推官之后。正赶上两浙一带闹旱灾。王觌奉上面的命令去到灾区视察灾情,这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灾区的老百姓粮食断绝,民不聊生,这样的画面深深地扎进了王觌的心。他当下自作主张,免除了当地老百姓所要交纳的全部赋税。他上面的承监司见他竟自作主张免除赋税,大怒之下,上报朝廷。朝廷听闻了这件事不仅没有处罚王觌,反而给他升了官,回京担任司农寺主簿,专门负责救灾和国家钱粮的管理。

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宋朝的百姓

王觌在京为官时,用《宋史》上评价他的话来说就是:“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总而言之永远是一派清正澹泊,不慕名利的样子。他的这种高尚官品很快就引起了宰相范纯仁和吕公著的注意,在这二位伯乐的大力推荐之下,王觌被任命为右正言,升司谏,做了国家的言官。

是言官就得履行自己的职责啊。王觌撸起袖子说干就干,朝中但凡有他看不过眼的事,他一定要弹劾。不管对方是谁,职位高低,他一概弹劾不惧。他上疏列举了宰相韩缜、副宰相蔡确、章惇、张璪、吕惠卿狼狈为奸,败坏朝纲的现实,并慷慨陈词:“八个执政大臣,奸佞邪恶占了一半。那些正直之士如何在朝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他前前后后上疏了几十次,这几个权臣终于相继遭到贬黜。王觌的高风亮节一时间朝野闻名,传为佳话。

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除了和王安石有一层“师生之说”的堂兄王观丢了官以外,王觌也因蔡确、章惇余党的反扑被贬到苏州,他在苏州时惩处奸吏、励精图治,留下了显著的政绩,留下了“吏行水上,人在镜心”之誉。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成都知府时对成都水渠的疏治。江水横贯城中为渠,因年岁久远水道堵塞,积聚久下成灾的雨而多水灾,王觌到任后,经过一番努力,疏通了水渠。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将这条水渠命名为“王公渠”以示纪念。

纵观王觌一生仕途经历,也曾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但他无论在哪里,都保持着入仕的初心,为民谋福,为不平而发声,从未有过半分的犹疑。他所求不是仕进,只是无愧苍生,无愧初心。一个人的目标,原可以如此简单。

王觌的晚年生活和堂兄王观相类,清闲多于忙碌。他将闲暇时间都用以苦读和著述,他所留下著作有《谏疏》30卷,《奏议》30卷,《杂文》50卷,《内制》30卷,都是北宋文学史上的珍宝。此外,王觌也工于书法,其行书《平江酒毛帖》是其唯一传于世的书墨,其书一如其人,端庄劲挺,饱含风骨,是北宋“尚意书风”的真实写照。

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平江酒毛帖》局部

中华书脉·不忘初心的王觌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 中华第一美帖:蜀素帖(下)”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