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安徽皖北应该如何发展?

小鱼儿说说说


皖北要发展,肯定要确立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产业,都很重要,阜阳具备人口,无支柱产业,蚌埠学院多,节点城市,但是,无人口,无大产业支持,宿州一样,有人口,无大产业支持,淮南,淮北更不用说了,资源型城市,煤炭枯竭,已经入不敷出,更不用说成为中心城市。皖北唯有亳州,具备人口,大产业,亳州中药材交易年千亿级别,古井贡酒收购武汉黄鹤楼酒业,提出双百亿目标,唯一不足就是位置稍偏,学院少。皖北六市,都想做中心城市,关键还要看家底,看谁的产业发展的更大,更好,放在统一平台上看,只有亳州最有前途,最年轻的地级市,各项经济都是领跑全省,假以时日,必将腾飞。



感恩的心高


皖北发展,首先皖北六市应团结一心,向省,中央要政策

二、市际之间要差异化发展,各城市定位要清晰,切忌模仿和拉后腿,我搞食品工业园,你也跟着搞,我建煤化工煤化工你也建煤化工,招商打架啊,谁都不服谁,如何发展

三、安徽目前定义的南北协动看来除了合阜其他的是失败了,除了合肥,其他皖南城市根本没那么大带动能力,建议分拆合肥资源,把不适合合肥城市功能产业的其实叶单位划分皖北各市

四、部署城市区划调整,安徽这么落后的地方搞16的市着实有点多了,江苏和浙江都是13,要发展必须搞大市建制,建议淮北宿州合并新淮北,淮南蚌埠合并新蚌埠

五、加强顶层设计,各市政府权利层不宜频繁更替,要一届接着一届干,沿着一个方向走,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花,并且省里要高配各市书记,最好省政府领导兼任,领导干部才有干劲

六、交通,教育,医疗,用地配额,向皖北各市倾斜,鼓励各市干劲



淮北大学士


皖北最大的优势是人口资源,更好地利用人口优势皖北地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数据显示,皖北人口密度远远大于皖南地区,发展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当务之急。

皖北地区土地相对平坦且肥沃,是优质的农作物生长地区。可以相应的提高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使农作物最大化地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和道路等级有待于提高。有利于加强本地区和域外地区的经济联系,加速生活要素的快速流通和提高通关效率。

加大皖北地区教育投资力度,只有教育和成材才能更好的改变一个人的未来。也有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变本地区接受教育相对偏低的状况。

最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好的政策发展才能得到落实。




Designing


皖北六市,阜阳、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经济实力悬殊不大,存在相互不服谁,各自为政的心态,应该将六市中心蒙城设立副省级中心城市,行政上管理六市;蒙城距离皖北六市交通距离均在100公里内,可建设成为六市行政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仓储中心未来还可成为科技中心,发展成以蒙城为中心的城市群,带动皖北腾飞,从根本上解决合肥无法辐射问题。


耘乐园


一条淮河隔离了南北的通道,皖北地区的百姓不仅从交通上,在经济、文化、习惯、思维等方面也与淮河以南地区存在很多差异。

淮河不可能像浩瀚的长江那样,养育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这些经济大都市。而且与南京和合肥的连接也不是很畅通。

在改革进程浪潮中,也根本看不见有太多迹象促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皖北地区的经济更是严重 滞后。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淮北地区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等6个地级市。

皖北地区的人口数量接近3200万,2017年的GDP只有7850亿。而省会合肥很快将以800万人口追上整个皖北地区的经济总量。一河之隔竟隔出了美国与中国之间太平洋的距离,足足相差了4倍有余。

一个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是皖北地区最大的希望。

把淮南之外的其他5个地区全部划入经济区范围,一旦整个淮海经济区启动势必会推动整个皖北地区的发展。

可是足足等了N年,也没有等来国家的批复。竹篮打水一场空,到了今天即便获批也以体现不了太多价值。城镇化建设最红火的时期已经流失,国内城市圈将进入了平稳期。高质量的都市圈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皖北地区往南跨不过淮河,向东到不了黄海。发展不起本地经济,也迎不来凤凰。只有一个字继续“等”,只有通过不断建设东中西部发展大通道,改善交通环境,才可以让皖北地区有发展的机会。而人力资源优势是皖北发展的最大优势。


鞅论财道


一,淮北宿州合并,建立地级淮北市,或者叫宿州市,一市两地。二,淮南蚌埠合并,建立地级蚌埠市,顺便把凤阳县,寿县并进来,两地同城化发展。合并后安徽多了两个经济大市。三是阜阳亳州合并,阜阳凭借交通优势,人口优势,大力发展亳州药都之优势,将有助于亳州的药都名片做大做强。皖南嘛,一,芜湖马鞍山铜陵合并,建立地级芜湖市,三市合并估计GDP将达到万亿以上!二,池州并入安庆市,做大安庆。其余地方暂时不变。


戈巴迪


安徽省,简称“皖”,省会合肥市,位于华东地区,明清是属于两江总督辖地,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省名来自于当时“安庆府”与“徽州府”两府之首字。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山东省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行政区域南北狭长,地形地貌由皖北黄淮平原、皖中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

自安徽立省之日起,就有皖南皖北之说,但没有明确公认的分界线。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又新分出了皖中,故目前有了皖北、皖中、皖南的新叫法:

皖北:大部分在淮河北岸,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等6个省辖市。这些地方,是黄淮平原的组成部分,通用中原官话,历史上为中原地区范围,与 河南、山东有文化亲缘关系。


皖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间地区,包括合肥、六安、滁州3市。通称江淮地区,是江淮文化的起源地,为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过渡地带。

皖南:主要是长江以南或长江两岸地区,包括安庆、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7市,是徽派文化的发源地。

上表2019年安徽省各市GDP数据中,黄色部分为皖北6市。从数据可以看出,皖北地区的整体经济数据排名都比较偏后,人均GDP更是严重靠后,前十名中,只有一个蚌埠排第6,其余5市均是倒数最后。

综观安徽经济的发展历史,在农业和资源型经济时代,因为皖北一带位于黄淮平原和中原腹地,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传统农业经济发达,淮南、淮北、蚌埠一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业非常发达。皖南地区受地理地形因素影响,丘陵和山区地带优质土地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当,当时是落后皖北的。

斗转星移,时代在向前发展。自改革开放后,皖南利用沿江,和靠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较早从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制造业,进而发展工商业和服务业。完成传统经济向现代新型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现在远远超过了皖北地区。

皖北,早期受益于丰富的矿藏资源,发展迅速,现在也正是受累于这些资源,没有及时有效摆脱资源型经济,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引进新型高附加值产业,逐渐被皖南超越。皖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规划,从而恢复往日的荣光。

首先,皖北地区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立足自身优势,主攻突出短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粗放资源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发挥皖北巨大人力资源优势,激发创业活力是皖北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地进一步做实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政策,加快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发挥农业主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升附加产值。

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皖北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新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突出抓好项目谋划、企业招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基地高端化、集群式发展。

最后,皖北地区大部分被规划进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应积极向中原经济区靠拢,打通交通断头路,对接产业布局和争取有利政策;同时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争取合肥经济产业辐射,协同合肥共谋发展。

综述,2019年底,随着郑合高铁(郑州-合肥)、商合杭高铁(商丘-合肥-杭州)的开通运营,皖北地区进入了高铁时代,融入了国家的高铁网络,在享受交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能享受长三角和其它地区产业转移红利,未来,皖北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高峰。


袁玉州


皖北中心城市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蚌埠,他在交通(铁路,公路,航运不久航空)医疗卫生,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高等教育,旅游集散,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蚌埠具有在全省先进水平在皖北具有压倒性优势而且也是其他地方一时半会可以赶上的;阜阳重在人口和广泛的区域!所以有的说阜阳投入小从何说起?蚌埠人口和地域只要把凤阳划过来,淮南和蚌埠合并减少层次不就很快了。就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决心❤了。这样的费用最省,老百姓的负担最轻。办事效率最高,不过还要安排一个好的领导人。


手机用户11306824231


徽商的没落,限制了安徽经济的发展,清政府为了政权永固,有意识地将江南省分而治之,打压徽商,才造成今天安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不给安徽入海口,安徽就不能向海外发展,只能成为上海,江苏的附属,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

清政府的生命线是京杭大运河,成就了浙商,苏商,鲁商崛起,带动了浙江,江苏,山东经济的发展,才有今天良好的底子。

安徽因为出了朱元璋,清政府就有意限制安徽人经商,害怕徽商资助造反,不给安徽人经商机会,只能务农。

久而久之,安徽人变得不会经商了,错过了改革开放的机会,不懂得发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投资实业,才是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导致安徽发展不如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快,在全国人均收入排名靠后。

皖北发展不好也是因为经商思想受到洗脑,不懂得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实业才造成的。

安徽皖北只有放弃小富及安的思想,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去和江浙上海抢实业,才有望走出目前的困境。


光芒万丈34957


这个大圈子,就是包括整个苏北,皖北,豫东,鲁南在内的整个淮海经济区。虽然淮海经济区的提出已有几十年了,可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各省市各自为政,好似一盘散沙整个淮海大地是大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片洼地。

这是由历史和时代造成,我们无力改变。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拇指永远都是老大,小指只能默默在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中国要发展,不可能全面开花,只能从沿海沿江地区先开始,只能从国家的重点中心城市开始,这样才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快速稳妥的见成效。所以淮海经济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没有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议题上,所以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个省也没有多余的财政资金来开发遥远的边境地区了。

现在中国的经济到了一个转型的节点,环保,去产能已经给企业增加不小压力了,再加上和美国的贸易摩差,更是让外贸型的企业举步维艰。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转型成功,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要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那么大,人总是要吃饭的,总要是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带动再就业市场。所以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就会逐步在内陆布局,淮海大地或许是个选择,因为不论从地理环境,交通运输,人力资源上都可以提供足够的动力。

或许淮海经济区已经进入国家决策层的视野,17年的时候,徐州被国家批准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领导人又在年底的时候调研徐州,或许淮海经济区腾飞的日子正在想我们招手,也或许是我们家一厢情愿,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复兴梦要想全面实现,只有靠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湾地区的发达富裕是全然不够的,只有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才可能早日实现!

再回到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上来说,坐、等、依、靠换不来经济的发展,任何指望别人的施舍来的发展是不靠谱的。羊群中必有一个领头羊,人也是一样。如果当官一任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发展,为社会造福利,大力筹措资金改善本地交通,大力群策群力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本土有潜力的企业,尽力削减企业的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我想总会有那么一天会出成绩的。

还有,如果国家能重新行政规划,把此地区整合成一个省,或者一个直辖市,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中心,以京沪铁路,亚欧大陆桥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起点,以连云港为出海口,充分发挥沿淮,沿京杭大运河等内河港口的辅助运输,集全省之力,就会把我们这片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的经济洼地,发展成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