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保护伞公司情报顾问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水镜先生司马徽,又称“好好先生”。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出场次数并不多,虽然是个小配角,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了他的作用,没有他,可能刘备就碰不上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就是司马徽的弟子,司马徽就是诸葛亮的授业恩师。


话说刘备骑着他那的卢马从那不怀好意的“鸿门宴”逃脱了出来,不料被一条捐约数丈的澶溪阻断了去路。就在此时,原本被命为“妨主”的的卢马突然变成了龙驹,载着刘备一下子就飞跃到了对岸,因祸得福,也因此遇上了他的贵人水镜先生。

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口中,刘备得到了在他一生中影响他后世基业的一条重要信息: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这伏龙指的就是诸葛亮,而凤雏指的是庞统。

不过当时的刘备并不是伏龙和凤雏是谁,求贤若渴的刘玄德于是进一步发问:“伏龙、凤雏何人也?”

没想到,水镜先生突然像失了智一样,只是抚掌大笑:“好,好!”然后以天色已晚为由,岔开了话题。

好,好,是啥意思?说到一半,就不说了,这不是吊人胃口吗?于是这一夜,刘备失眠了。


第二天,刘备早早起来,又继续追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先生和昨天一样,又只说好好。

就这样,水镜先生司马徽就又另外一个称号:好好先生。

那么问题来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推荐伏龙诸葛亮给刘备呢?

我想这都源自于天意,天意如此,如果的卢马没有驮他飞跃到西岸,刘备也不可能遇上隐居在此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当然也不可能从他口中得知有两位大才伏龙和凤雏,虽然刘备起初还不是伏龙是谁,可至少心里有一个底,如果说司马徽的话让刘备心中对伏龙有一个印象,那么后来徐庶徐元直临行的话,就彻底让刘备下定了拜访伏龙诸葛亮的决心。

纵观当时的天下,只有刘备值得诸葛亮前去辅佐。曹操,汉贼也,对于心怀汉室的诸葛亮来说,是不屑之的;孙权,江东之主,手下人才济济,即使诸葛亮去了,也很难出头,最终的结果也只是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中。只有刘备,最适合。


刘皇叔的名声,再加上势力弱小,手上人才不多,最适合诸葛亮这种隐士前去投效。只不过不能自己主动去,得要刘备亲自去请,这才有足够的心意。于是通过自己的授业恩师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让刘备知道自己,但话只能说到一半,这样才符合隐士的性格。否则自己主动去,效果并不是太好。

所以说,古代的隐士高人就喜欢玩这种道道,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青史回声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司马徽,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高人,当时人称“水镜先生”,善识人、荐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高兴坏了,表示希望能得到这二人的帮助,来达到自己“兴复汉室”的夙愿。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随刘备走后,为何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而未得其时”?既然已知汉王朝大势已去 为何还要举荐自己的学生给刘备呢?
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

三国中的隐士和名流分类

第一种士人名流主动出山。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士人纷纷出仕 寻求明主,为其出谋献策,建功立业。如荀彧,郭嘉、程昱、戏志才等谋士出山辅佐曹操,统一河北和北方诸多州郡。

郭嘉和荀彧为曹操手下顶级谋士

第二种隐士名声远播,隐居乡野,等待明主来求。这其中以徐庶、诸葛亮、庞统为代表,此三人都是刘备所钦慕,并朝思暮想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三种真正看淡一切的高人隐士。以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代表,此二人为真正的隐士和高人。荆州刘表数次请庞德公出山为官,庞德公每次都拒绝了,来表达自己愿以山水田园为伴,做一个安静的的隐士。他们二人对世事局势看得很清,不愿在乱世入仕行走,但愿识人举贤,发掘人才,与名流交往,做一个真正做学问的高人隐士。


真正的隐士

水镜先生司马徽

那么“得其主,未得其时”如何解释呢?

 水镜先生早在诸葛亮追随刘备之时就已经说“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在那个时候,水镜先生就已经对天下之事了然于胸了,曹操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牢固占领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在人力、物力、财力、地域资源都远远高于刘备势力,其次孙权据守江东,经过父兄的打拼,孙权也是一方霸主。这个有点像诸葛亮的《隆中对》,只能说水镜先生看清形势更早更深更准,所以水镜说的这个“时”,其实就是这个形势。

水镜先生明知道局势如此可为什么还举荐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呢?

一、前面说了三种隐士,诸葛亮是属于第二种隐士。

水镜先生看出刘备乃当世英雄,虽一时没有大的成就,但刘备是“大汉皇叔”,素有仁义,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独。刘备手下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和赵云等武将,独缺一个能为其出谋划策的大才之人,恰诸葛亮才华横溢,智谋出众,刚好可以出山帮助刘备建功立业,所以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孔明。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之势

二、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匹千里马,而刘备就是伯乐。

水镜先生最终说服诸葛亮去辅佐刘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想让他真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躬耕于南阳的村夫”,作为老师的他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打心眼里不希望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就这样的被埋没,这或许就是做老师的最大心愿吧!

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这就是水镜先生明知道天下大势,但还是举荐自己学生给刘备的原因了。

对于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您是怎么觉得的呢?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诸葛亮先生年青时,隐居于乡野,而卧龙先生之名却远播四方,足见孔明先生不是真想隐居,而是在待价而沽!

青年人纵有才华,但资历尚浅,若投入已成气候的雄主门下,恐怕短时间难已出头。然而韶华易逝,人生道路关键的第一步,一旦行将踏错,可能会导致一生蹉跎。

水镜先生作为年长的智者,对世道、人心都了然于胸,所以他将诸葛亮先生举荐给玄德公:

1,玄德公声名远播,口碑不错。

2,玄德公处于事业低谷,身边缺有才气的谋臣。孔明先生有机会大展拳脚。

3,玄德公虽落魄,但身边依然有英雄、名士追随。

4,玄德公虽然实力单薄,但是天下依然是个乱局,建功立业的机会依然存在。

5,玄德公胸怀大志,有英雄气魄,具备成大器的个人素质。

6,玄德公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是的确是个好老板,追随玄德公的人杰,后来很多都名扬千古。而这正是孔明先生有兴趣的目标。

以孔明先生的条件和背景,选择玄德公是明智之举。尽管玄德公的条件,让孔明先生犹豫过,但是孔明先生综合分析后,还是决定加入玄德公集团。

显然孔明先生不甘于老死山林,他向往名扬千古。尽管他当初也许就知道玄德公无法一统天下,但是孔明先生找不到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选择,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三顾茅庐"其实就是在讲述,孔明先生内心挣扎的这么一个过程。

水镜先生的确明了汉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但是无论什么时代,个人都会有追求,都会有个人价值,都想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水镜先生年事已高,纵然有济世安邦之能,也不愿纵横天下了。孔明先生正当年,又有名扬千古之志,因此水镜先生才向玄德公推荐孔明先生。

1,水镜先生虽知汉朝大势已去,但以水镜先生之才,可以断判出真命天子并未现世,无人能统一天下。所以推荐孔明先生出道,不算有违天道。

2,玄德公是一代人杰,有孔明先生辅佐,必成大器。届时,孔明先生必将名扬千古,而水镜先生也可借机在人世间秀一把。如今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水镜先生之名还被世人传颂。这个就叫“姜还是老的辣"。😁😁😁

为人处事,就需要交接水镜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


鬼影147951010


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好好先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司马徽,而“水镜先生”这个称呼却是来自庞德公。

庞德公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先生是指司马徽善于识人,如清水和明镜一样会识人,事实上,司马徽确实算的上一代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却甘愿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做一个隐士。



一般来说,愿意做隐士的人,坚持不肯出山,都是淡泊名利的人,既然是淡泊名利,就不可能对天下大势作出过多的研究,而不像那些隐居只是待价而沽的人一样,隐士的目的,就是不愿意参与尘世的纷争。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和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是潜心做学问的隐士,基本不问世事,心无杂念,潜心修炼,虽然他们不出山,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弟子不出山。



水镜先生的弟子也有很多,比如刘廙、向朗、尹默、李仁等人,也是一时之才,同样,水镜先生的朋友也很多,比如有庞德公、诸葛亮、庞统、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杰。

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不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推荐了庞统,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而不是向近在咫尺的刘表推荐呢?



道理很简单,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很早就看出了刘表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不仅拒绝了刘表邀请自已出山的请求,而且没有为刘表推荐过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允许有名望的人推荐人才,但是推荐人是要承担被推荐人是否合格的风险,推荐人才并不是推荐完就没事了这么简单,而是要对所推荐人才负责任,否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是因为诸葛亮有强烈的建立功名的意图;三是因为刘备是水镜先生看来,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雄主。而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力,也许水镜先生了如指掌,但并不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原因。

能让人才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也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意愿。



我从来不认为水镜先生是一个对政治及天下大势非常感兴趣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隐士更恰当,但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将来是一定要出山辅佐雄主的,至于辅佐谁,诸葛亮显然有自已的主意。

也许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主意也说不定,刘备请出诸葛亮出山,得到过水镜先生、庞德公、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是在公元201年就已经到荆州投靠刘表,直到公元207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那么这中间六年,刘备为什么不请出诸葛亮出山,而是在最后时刻,在曹操攻打荆州的前一年,同时又是刘表去世的前一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当时名气很大,刘表为什么不用?刘备为什么要等到最后时刻才用?

在这里大胆的估计一下,刘备应该是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字,但是刘备一直没有请诸葛亮出山的意思,而诸葛亮对荆州的局势相当了解,刘备到荆州,诸葛亮一定是知道的,因为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一般的强。



刘备迟迟没有请诸葛亮,这让诸葛亮着急了,再晚的话,曹操就会南征荆州,到时候诸葛亮就会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在紧要关头,诸葛亮请水镜先生、庞德公及徐庶等人向刘备推荐自已,而正因为这些有名望的人推荐,刘备才开始对诸葛亮重视,才开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而这并非水镜先生根据天下形势做出的判断,况且刘备又不代表汉室,只有汉献帝才代表汉室,也没有证据证明水镜先生是忠于汉室的,如果真是忠于汉室的话,就不会做隐士了,而是做汉室的忠臣,才能兴复汉室。



另外,诸葛亮出山也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刘备开创一番事业而已,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政治目的,不代表刘备及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如果真要兴复汉室,扶助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才是兴复汉室,而刘备不能代表汉室,虽然他后来建立的政权叫“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是一个有趣的好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的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没有人相信他。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不错,认为他说得没错。

也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投奔了刘备,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辅佐他。

三顾茅庐及《隆中对》,这么重要的事,在刘备一生中,可以称作里程碑式的事件,却在《先主刘备传》中没有一字提及,不管《三国演义》说得多么热闹,但史实还是需要尊重。

但这不是说,诸葛亮的出山就跟水镜先生没有联系。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水镜先生"之称。庞德公,字尚长,三国时期荆州襄阳人(现湖北省襄阳市),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司马徽与庞德公都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与诸葛亮、庞统都有很深的交往。庞德公还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

据一些资料介绍,是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德称为”凤雏“。而由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以为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似乎是说在诸葛亮之上。

从年龄上来看,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因为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一般来说应该比诸葛亮大三十岁左右。

诸葛亮大约是在207年追随刘备出山的,时年二十六岁左右。

这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大约四十五岁,庞德公大约五十五岁。

在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出来做事的。作为大隐士,淡泊名利,身体状况应该没啥问题。

为啥他们就不出来做事哪?

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司马徽与庞德公跟诸葛亮的好友,流寓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都有来往,关系还很密切。

韩嵩、孟建、石韬等人都曾在刘表手下做事,后来都成为魏国官员;

崔州平是后汉太尉崔烈之子,曾做过西河太守,因为董卓之乱其父被害,与袁绍等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最后不知所终。

刘表也曾经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出仕,但没有请出来。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与刘表是连襟,刘表也就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姨夫。

刘表是汉末颇具实力的军阀之一,是荆州文坛的领袖,很有声望。

因而,诸葛亮不会与刘表没有交往。

庞德公、司马徽等人深知诸葛亮的才能,也不会不向刘表推荐。

之所以没有被刘表重用,无非就是:一是刘表并不认可诸葛亮;二是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刘表。

当刘备屯兵新野时,司马徽等人再次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

这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

1.诸葛亮、庞统的志向远在韩嵩等人之上,他们不屑于刘表那点格局,想办大事。

2.庞德公、司马徽是真正的隐士,看破天下,不屑于繁琐的世俗事务。但也不是甘于寂寞的人,终因为诸葛亮、庞统而成名,实乃高人。

3.诸葛亮跟庞统一样,不是真正的隐士,是渴望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

4.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诸葛亮、庞统再不出山,就没有多少机会啦。

5.刘备尽管是一代枭雄,但韩嵩、石韬、孟建等人并没有追随。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许多荆州的官吏都依附了刘备,但他们并没有投靠刘备,而是做了曹魏的官员。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刘备,认为刘备能有很大的作为。

再看一下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他也是颍川郡颍阴人士,跟司马徽同属颍川郡。

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大量颍川郡的人才:

荀攸,颍川颍阴人;

钟繇,颍川长社人;

杜袭,颍川定陵(今襄阳)人;

戏志才,颍川阳翟人;

郭嘉,颍川阳翟人。

其中戏志才、郭嘉跟司马徽都是颍川阳翟人,可谓真正的同乡。

汉末三国时期,实行察举制举荐选拔人才,即便曹操唯才是举,也是需要有人推荐的。

读书人自命清高,毛遂自荐是很没面子的事。

司马徽客居襄阳,作为祖籍颍川郡的名士,自然知晓天下大势,更熟知曹魏集团的情况。

这就是司马徽所说的,孔明生逢其主,不逢其时。

司马徽深知汉室已经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力回天。

作为隐士,司马徽不会去趟这湾浑水。

但司马徽还是举荐了诸葛亮,起码有两个意思:

第一,司马徽希望因诸葛亮而成名,留名后世。史实证明也正是如此。

第二,诸葛亮本身渴望成就事业,留名于世。

三顾茅庐,的确是表明了刘备的诚意,如果诸葛亮本人没有功名思想存在,是绝不会因为这份情感就出山辅佐刘备的。

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汉室已经没有了希望,估计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在一起,也没少谈论此事。

通俗的解释就是,庞德公、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说:你们年轻人想成就梦想,开创一片天地,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一个名声,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只重过程,别问结果。

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不是诸葛亮被刘备感动那么简单。

这里就不多说了,在下一个问题再说吧。


豹眼看历史


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一个著名的人才推荐专家,由他推荐的人才比比皆是,如韩嵩、孟建、石韬等等。

这几个曾在刘表手下工作,刘表死了之后,这几人又都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曹操手底下不大不小的官员。


如果说这几个名不见经传,不怎么有名的话,那下面说的这三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了。

这三位是司马徽重磅推出的高级人才:一个是徐庶,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

这三个大家都很熟悉。

徐庶


徐庶曾经在刘备手底下干过CEO,刘备给的职务以及待遇都很不错,而且刘备老板心肠很好,和蔼可亲,没有架子,极少批评下属,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老板。

可是,刘备集团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公司人才匮乏,业务单一,实力薄弱,资产负债率高,处于破产的边缘,随时都有被强大的曹操集团兼并的风险。

徐庶思虑再三,果断地放弃了刘备集团,选择跳槽到了实力强大的曹操集团,辞职的理由冠冕堂皇而且无懈可击:老母在曹营,我要去尽孝。


最后,徐庶后悔了,因为曹操集团人才济济,根本显不出来他,他只能屈就干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御史中丞。

而后来,刘备集团逐渐从泥潭之中走了出来,资产越做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几乎可以与曹操集团分庭抗礼。

徐庶肠子都悔青了,所以说,跳槽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庞统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德公是司马徽的好友,庞德公还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

司马徽极力推荐庞统,可惜的是庞统人长得太磕碜了,号称三国倒数第二丑男,而三国呢,又是极为看重相貌的社会。

所以,庞统一直郁郁不得志,到了东吴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又到了刘备那,也是碰了一鼻子灰,要不是诸葛亮的再三推举,怕是庞统难有出头之日。

诸葛亮


诸葛亮和庞统不一样,人家是如假包换的大帅哥,在三国众位帅哥中排列前五。

诸葛亮的关系和背景非常深厚,他的岳父是荆州名流黄承彦,他的妹夫是荆州一把手刘表,他的师父是庞德公,他的二姐夫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

诸葛亮娶了三国第一丑女黄月英为妻,有人说诸葛亮不在乎丑俊,只在乎心灵美和才华,我只想说呵呵!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哪有男人不爱美女的,除非生理有问题。


诸葛亮看重的是黄承彦背后的资源吧!

诸葛亮一个外来户,既无权又无势,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和满腹的才华,然而,若是无人举荐,他也只能像空谷中的雏菊一样无人问津,慢慢凋零。

然而,诸葛亮娶了黄月英就不一样了,黄承彦的资源就成了他的资源,后来,在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再三宣传和推举之下,诸葛亮终于走出了山沟沟,迈向了人生的新征程。



可是,司马徽知道大汉大势已去,为何还推荐诸葛亮去刘备那呢?

起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刘备人才凋零,奇缺人才,诸葛亮去可以谋得高层位置。

第二,大汉虽然衰微,但刘备志向远大,或能继续将大汉延续几十年。

第三,人生短短几十载,只要能扬名立万即可,谁又能左右得了身后事呢?

第四,诸葛亮可以先去刘备那镀金,混的好则罢,混的不好,大可以跳槽到曹操那,毕竟徐庶已经在曹营打好前站,站稳了脚跟。

就说这么多吧!


一半秋色


水镜先生司马徽又不是算命先生,怎么可能算准汉朝大势已去,他举荐诸葛亮给刘备,既是出于为学生寻找出路,也是因为只有刘备才能给予诸葛亮足够发挥才能的空间。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很多内容都是作者根据自身时代进行加工,演绎的,其内容与当时东汉末年的实际情况严重的不符。

比如东汉时期的混乱局面,汉朝廷皇权旁落,其实东汉献帝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国家机构、建制非常的完备,就算是各地割据军阀,都是打着朝廷官员以及地方长官的名号,除了一个袁术曾经贸然称帝外,其他的地方诸侯完全不敢对朝廷有异心。

就算是袁术当时的实力足够强大,占据的地盘大,人口多,财富足,称帝没多久,就被天子下诏令天下诸侯讨伐,汉朝丞相曹操亲率大军剿灭了袁术。

此时的东汉朝廷依然是国家正统,各地军阀依然以汉臣自居,虽然皇帝诏令不一定听从,但也不敢贸然违抗,要不曹操也不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之诏能够令诸侯,曹操才费那么大劲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

汉朝廷的皇权影响力有很大的削弱,但也没有完全旁落,曹操可是正儿八经的汉丞相,只能说此时的汉皇权被相权给压下去了。既然汉朝大势不明朗,水镜先生作为民间大贤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又有另外的含义。

水镜先生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的时期是曹操势力最为强大的时候,剿了袁术,嬴了袁绍,灭了吕布,赶着刘备到处跑,曹操的文臣武将也是最多,最强的,谋臣荀彧,郭嘉、程昱都是当时顶尖的谋士,而且这些谋士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一直在朝。

司马徽推荐的诸葛亮不但从未踏足过北方,更没有入仕为官的经历,这一点与曹操手下那些谋士的经历格格不入,司马徽肯定也想到了这一点,诸葛亮不适合曹操阵营,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那里,他根本出不了头。

为什么司马微没有把诸葛亮推荐给荆州刘表呢,据说刘表与诸葛亮还是亲戚,这就与刘表当时的情况有关系了,荆州牧刘表此时已经行将就木,荆州地区基本保不住,而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琮、刘琦又不合,荆州权力基本掌握在外戚蔡氏手中,诸葛亮去辅助刘表,不可能得到重用。

孙吴集团就更不可能了,文有张昭不说,就大都督周瑜就够诸葛亮喝一壶的了。只有刘备不但具有一定的势力,更有最好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在曹操、刘表、孙权三方势力中进行博弈和取舍,甚至火中取栗。

刘备是个机会主义者,司马徽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不但看重了刘备具有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的机会,更是因为刘备身边——没人!

刘备此时无地盘,无人才,地盘可以慢慢夺取,但是如何夺取就无人给他谋划了,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给他,诸葛亮不但可以得到重用,而且有很大的发挥才华的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世界上人才很多,但是能适合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却很少。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一名合格的军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占领了荆州,并且以此为基地,入川攻取了益州,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沉墨I方之城


要把最好的司马懿给曹操呀,毕竟当时的曹操雄踞中原,古往今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更重要的是水镜先生好像姓司马


妞贝依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而身为一代名士,并处在三国这个群雄纷争的时代他竟然毫无作为(未择一主,助他成功),这实在有趣,而若说他知天命,早已知道汉朝大势已去,而刘邦难以夺得天下,那又为何推荐诸葛亮呢?让小墨带您一探究竟。

三国战乱纷争,一时之间群雄并起,黄巾军的声势浩大,袁氏兄弟的兵强马壮,似乎都在宣布着他们将是最后的胜者,而身为有识之士,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鲁肃等人知道黄巾军和袁绍都不足为惧,在这场拉锯战中,只有少数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决胜者。

司马徽自然是明白这一点的,但同样他不仅是个谋士,也可以说他是个术士,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好的谋士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一个好的术士可以力挽狂澜,改变结局,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样,都是好的术士,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司马徽乃顺应天时之人,他深知最后的胜者是何人,所以虽有满腹经纶,但隐居终生,不肯出山。而诸葛亮虽是一个出色的术士,但是逆天而行只能带给他一时的胜利,举个例子,你率军大小战争百余场,而你只输了最后一场,那么不好意思,你虽然赢了前面所有的战斗,但最后一战,你输的血本无归,诸葛亮便是这样,有他在,蜀国无敌,若他不在,空自惋惜

那么问题又来了,司马徽为什么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最近有一部火热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有一句话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使是命中注定,也要斗上一斗,我命由我不由天!

能从三国扯到电影,小墨绝不是在带大家兜圈子,三国之中哪个有识之士不是如此?不识天命的谋士与武将将渴望自己的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知天命的术士对天命越是了解,越觉得自己难以抗拒,谁不想决定自己的命运?谁愿意自己的一生都只是一句命中注定?纵使知天命,知道自己难以逆天而为,也心存一丝侥幸,渴望这不是真的,这怎么可能!

司马徽便是如此,他比诸葛亮更了解天命,但他又何尝不想搏一搏,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知道刘备求贤若渴,而诸葛亮迟早会出山,一展雄图,若论谋略,自己也不会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如果连他也失败了,那么自己又怎会成功?可以说诸葛亮只是司马徽的一次试验品。

在此加几句题外话,没有人可以完全的通晓天命,得知自己的一生的命运,你又安知你的命不是先苦后甜?既然不知,那就无畏,自己所无法掌握的奢求也是枉然,但自己可以掌握的那就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这就是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