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肉匠 _ 孫曉曦

www.sunxiaoxi.me

Instagram:@sunxx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1982年出生於北京,平面設計師,《新知》雜誌美術總監。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工作涉及海報、出版物、品牌形象、包裝設計。作品曾獲Hiii Typography 2014評審獎、“2015中國最美的書”、“GDC15平面設計在中國”評審獎、臺灣金點設計獎標章、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2016銅獎、2016亞洲最具影響力獎銅獎……


——————————————————————

————————書籍裝幀 × 肉匠————————

——————————————————————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肉匠這個名字有沒有什麼故事?

沒什麼特別的典故,只是某一天忽然覺得這是一個既酷又神秘的職業,我覺得任何行當的匠人都很酷。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您是怎麼走上書籍設計之路的?

其實小時候就老關注書的封面,上中學的時候會把覺得不好看的封面改掉,或者重新做個封套蓋住,那時候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只是憑衝動。後來大學進入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後做過網站、包裝、海報,直到幾年前,我開始和一些獨立劇團合作,比如王翀的實驗劇團還有已經解散的身體力行現代舞團,開始為他們設計一些冊子,這才重新對出版物發生了興趣,幾年前參加了呂敬人老師辦的書籍設計研修班,再之後開始和出版社合作,燃起了做書籍設計的熱情。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肉匠第一個封面設計作品《海子的詩》

在高三時候買的《海子的詩》,原版封面覺得不是心中海子的感覺,於是自己用素描紙畫了封皮包在上面,這應該算是他的第一個封面設計作品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王翀導演及薪傳實驗劇團 / 2012

La nouvelle vague du théâtre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讓我們假裝是人類 / 2013Let's pretend to be human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11:00pm / 李振華 / 2015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獨立服裝品牌Georgette.Qlookbook / 2015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有沒有對您影響很大的設計師或者藝術家?

對我有影響的有Sagmeister、Ray Pettibon、Peter Saville,Irma Boom、中島英樹等等,在聽打口的時代,搖滾樂和獨立音樂的美學讓我著迷,比如Sup Pop的封面設計、K Records的lo-fi精神,電影方面有佐杜洛夫斯基、法斯賓德、德里克·加曼等。很多東西都會影響到我。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新知》是一本頗具顏值的雜誌,《新知》雜誌的設計和2016《新知》禮盒吸引不少眼球,作為《新知》的設計總監能否介紹下關於《新知》的設計?

《新知》是三聯書店旗下的雜誌,2013年創刊,直到今天都可以說是小眾雜誌。由於它涵蓋的內容比較廣,因此在設計上必須考慮兼容性,從創刊開始,也經過多次調整,包括版心、字體和字號行距。《新知》版面所使用的網格並不複雜,設置了12欄,可以容納更多的變化。因為《新知》的撰稿人通常是專業領域的專家,文章寫得比較長且具有一定深度,需要讀者比較專注,所以設計風格上是比較“實用”的,不需要過多的設計感來分散讀者注意力。但諸如禮盒或合訂本之類的產品,會在設計上投入比較多,因為具有收藏目的,要代表《新知》的品質。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新知》雜誌2014年合訂本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2016新知禮盒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您對書籍設計有怎樣的理解,有沒有自己堅持的設計原則,有的話是什麼。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佈景、故事、攝影、角色關係、觀眾(讀者)的對話,是個綜合體,可能沒有最好的方案,但有最合適、最特別的方案,書籍設計肯定不是簡單地美化,一個單純好看的東西其實沒什麼生命力,就像現在流行的整容臉,設計和內容不是轉譯的關係,設計要從內容出發,要找到獨特的角度,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每一本書的設計都應只為這本書服務,過期作廢。我會堅持的原則也差不多,我不會接週期很短的項目,比如幾天就要出個封面,或者要求設計完全是內容的再現,我覺得這種做出來沒有意思。此外,我認為設計要夠保持某種實驗性和不安全狀態。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作為書籍設計師你是怎麼理解處理編輯、設計、作者之間的關係?

這是個老話題,也是充滿矛盾的話題。我的理解是編輯、設計和作者之間首先是一個團隊關係、協作關係,但作為最終輸出環節,設計可以說是具有統領作用的,一本好書需要設計師深度參與,甚至參與到編輯工作,我去年設計的《薄薄的故鄉》就是一個例子,我與編輯、作者開會後,提出了設計概念,最終作者也深度參與進來,成為另一種創作,得到了滿意的效果,相較於以往作者把稿件甩給編輯,編輯再甩給設計師的單向操作,這本書是一次協作的勝利。編輯方面還要正確認識設計師的角色,設計雖然是服務行業,但其是具有獨立創造力的,並不只是編輯或作者或領導想法的實現者,更不應該比稿或拿著方案去徵詢多人意見,出版方與設計師之間應該基於信任,是一種平等合作關係。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孫曉曦在書籍的封面上鋪了一層硫酸紙,紙上印著劃痕,劃痕和封面上的文字重合,是刪除也是修正。每個人在講述和書寫往事時,總有遺漏和錯誤,《薄薄的故鄉》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封面書名也使用了專門製作的鉛活字印出字體效果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手寫的文字不只是一種形式感,這也是王小帥被孫曉曦“逼”出的二次創作。作為設計師,孫曉曦覺得,書籍裡需要手寫的文字增加質感,他不要重複的內容,邀請作者王小帥重新寫了些東西放進書裡。據說,王小帥總是在閒暇時倒上一杯酒,鋪開眼前的白紙,一筆一筆地打撈記憶的殘渣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頁碼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電影膠片向上的走的數字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通常接到設計項目會如何展開設計,有沒有自己固定的設計流程?

通常接到項目肯定是先了解內容,有時會多讀一些稿件,有時只是看一些重要部分或者和編輯聊,但不會過於陷入內容,這可能會限制想象力。一本書出來到讀者那裡,他應該通過設計而產生另一種想象或解讀,包括但不限於內容。尋找素材也很關鍵,以圖文書為例,往往作者提供的素材要麼很少,要麼不理想,這時候需要設計師去挖掘尋找,對於不理想的素材要想辦法處理,或者重新梳理文字與圖片的關係,這其實已經涉及編輯工作。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您做過一本印在熱敏小票紙上書,能否介紹下這個項目?

這其實是我自己玩兒的項目,去年就想做了,但一直拖拖拉拉到今年才做出來。一開始是對熱敏紙這種材料感興趣,有一次看新聞說一個老外做了個自制相機,就用熱敏紙來做感光材料,而它有一個特點就是時間久了上面的圖像就會慢慢變淡消失,生活中通常它是用來打印小票的,是現代商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然後就想到了《資本論》,覺得它倆之間可能會有好玩的聯繫,我就想把資本論印在上面,它就成了一個商品,成了《資本論》的另一種存在。我又去網上找了很多和經濟和錢有關免費圖片,和文字編排在一起。互聯網是如今的商業巨頭,但又是免費的。前後買了四臺小票打印機,包括57和80兩種規格的紙,測試好多次看哪種效果理想。外包裝用了金色的紙,也是錢和資本的象徵,這種紙找了好久,從淘寶買了好幾次都不合適,最終在雍和宮旁邊一個店裡找到了,是用來包金元寶然後燒給逝者的紙,非常廉價,我覺得很合適。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著Karl Marx’s Capital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最近您在做什麼項目?可否分享下設計背後故事。

最近完成了兩本書的整體設計,一本是《寂然的狂喜》,這本書以葉芝的詩為主幹,33位藝術家各自根據詩歌創作版畫和雕塑,是一本詩與畫的集合。為了紀念葉芝誕辰150週年,這批作品也在世界範圍巡展。書的設計從結構出發,以小插頁的方式在詩與畫之間營造立體的閱讀空間,詩畫以不同的紙材表現,詩歌部分採用了較薄的紙張,隱約透出下面的畫,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活頁夾形式的封套選用了粗糙而肌理自然的特種紙,白色之上的色彩書名錶達了“寂然的狂喜”。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寂然的狂喜》 / 樂府文化 / 中信出版集團 / 2016.10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另外一個週期很長的項目是最近剛完成了的一本書:《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這本書花掉了半年多的時間,我從一開始接手面臨幾個困境,一個是英文原版書是30多年前出版的,無論從裝幀還是素材質量都很老舊,一個是這本書的內容不是很大眾化。如果只是直接翻譯成中文出版,顯然沒有購買說服力,且中文版有新的內容加入,因此需要一個全新的整體設計。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Murmurs of Earth

原版書封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偉大而浪漫的計劃,用“旅行者”號探測器將記錄有人類語言、圖片和音樂的唱片送入太空,作為一個文明向另一個文明送出的禮物。而本書作者之一、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是整個計劃的重要推手。

書的內容講的是一張在太空的唱片,那麼唱片的概念就很重要,因此唱片封套的形態給了我靈感,而無論是原版書還是唱片,都是方形的,我便繼承了這一形式,與過去形成一種聯繫。然後外太空無盡的黑色成為全書的主色調,原版書就是圖片配文字,像教科書似的,版面了無生趣,所以我重新設定了全書的版式,並把所有圖片處理成黑白(原版裡是黑白彩色混在一起的),其實第一版設計是白底黑字,後來發現只有全黑色才能充分表達主題,所以整本書都做成了黑色,包括切口。而我把書中唯一一張彩色照片放在了末頁,那是一張著名的天文圖片,叫“暗淡的藍點”。是“旅行者”1號1990年回望地球拍攝的,圖片的視角意味著飛行器的遠去,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或某種開始。一開始編輯發來的掃描圖片素質很低,模糊而充滿網點,本想去找高清圖片,也因為客觀原因而作罷,但這反而讓我重新思考了這些圖片,我發現這種粗糙的畫質反而很貼近書的內涵:時間感和宇宙中的物質狀態。所以我不僅利用了這種粗糙並且將之放大,就是你最終在書裡看到的大顆粒的圖片,既有一種神秘的美感,又彷彿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圖像。這本書的外封是以CD的彩色反光作為主視覺,它既是音樂、宇宙又代表了浪漫,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書名等信息是“不可見”的,運用特殊工藝處理,它隨著光在黑色的空間中時隱時現。內文版面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都產生一種漂浮感,這是這張唱片一直以來的狀態。整本書通過複雜的製作呈現出一種單純而浪漫的狀態,就像是一份神秘的禮物。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星際唱片》 /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6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書籍設計有時像拍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