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

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弒父兄之仇的機會。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

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洩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

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槨,中間置放石床,石屏風。為防盜掘,入口用鐵水灌注,劉去派人鑿了三天才掘開。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刀根本砍不動,劉去則讓人用鋸子鋸開。石床上放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金器。劉去看上其中一把銅劍,當場就拿起來帶在身上。

晉靈公墓在今山西絳縣境內,墓冢如饅頭狀,系五花土堆成。劉去進去時看到,墓室豪華富麗,四角都放置用石頭雕刻成的鷹犬,上刻有壁畫。在棺槨兩邊,有男女石人四十多個,捧著燈燭什麼的站立在周圍。

雖然棺槨已經朽爛,但屍體還沒有壞,晉靈公的九竅之中都放有金玉。劉去看上了陪葬品中一個拳頭大的玉蟾蜍,拿回去當儲水磨墨用的水盂使。被劉去盜掘的有名古墓還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

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在乾陵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

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手下有那麼多人,隨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寶物啊,真是蠢死了。

從當年的實際情況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寑中,黃巢不會一個未得手,最有可能掘開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盜,地宮入口容易發現。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

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這一時間內動手掘掉的。

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

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盜掘破壞乾淨。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

相比漢、唐帝王陵冢巨葬豐,北宋帝王陵普遍簡單;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

楊璉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歷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但如楊璉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璉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璉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璉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要殺了羅銑。

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髮指的事情。楊璉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

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人。本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誰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蕩產。

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鉅萬”的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

當時在他權利範圍內荊州境內的大大小小、有名沒名的墳墓全都讓他派人盜掘了。巡按御史玉立賢上奏,請當朝皇帝朱翊鈞下旨停止陳奉的盜掘行為,未被理睬。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發生民變,時南京吏部主事吳中明再向朱翊鈞上奏,揭露陳奉“威嚇詐騙官民,犯上違制自稱千歲”等罪行。

大學士沈一貫也上言,請求將激起民變的陳奉撤回,“以此收攏湖廣百姓之心”。朱翊鈞全都置之不理,這大大助長了陳奉的惡念野心,導致發生了陳奉盜掘顯陵的事件。

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

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據說僅是為了盜取陵中楠木大柱。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死後繼承大位,改元乾隆,為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繼位時,清王朝已經過康熙,雍正兩代70多年的治理,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安康。乾隆勵精圖治,促進了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絕唱出現了,此即“康乾盛世”。

史載,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1787年),開始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乾隆就利用這次機會盜墓的,偷樑換柱。 這次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

民間廣為流傳“乾隆盜木”的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說是乾隆因為看上了朱棣長陵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經劉墉(劉羅鍋)、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毀了永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裕陵。

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中國古代盜墓者之“最”大盤點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盜墓之事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在民國初年出現的軍閥盜墓,加重了這股盜墓之風,形成新一輪盜墓高潮。其中,以孫連仲盜掘茂陵、孫殿盜掘清東陵這“二孫”為代表。

“二孫”之中,則以孫殿英為甚,他使用了破壞性極大、用於現代軍事用途的炸藥,炸開了慈禧的定東陵、乾隆的裕陵,三天盜得寶物無數,共裝了30車。僅從慈禧陵中盜得的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翡翠西瓜”,估價在白銀500萬兩。

清帝王陵,中國封建帝王中最後一座皇家陵寑,文物寶庫,本可避遭劫難的,完好保留給後代子孫,竟然讓一介武夫給毀了。

孫殿英的劣行傳出後,舉國震驚,各界強烈譴責,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為逃脫罪行,孫殿英“花錢消災”,用盜得的珠寶上下打點。

從乾隆墓中盜得的九龍寶劍、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一批名貴的古玩、字畫等,分別送給了蔣介石、宋美齡;慈禧的枕頭“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另一枚寶劍送給了何應欽;閻錫山則得到了50萬兩黃金。孔祥熙、戴笠等關鍵人物也都分別得了孫殿英行賄的寶物,從而得以逍遙法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