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5.6:言忠信而行笃敬,虽蛮貊亦能行

「卫灵公篇第十五」6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通行于天下。孔子说:“若主张忠信,并坚定、认真地去践行,即使在文明落后之地,也能行得通;若不主张忠信,(或虽主忠信),也不坚定、认真地去践行,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只要念念不忘以忠信为本,就都能行得通。”子张将这番话记在了衣带之上。

【注释】

“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七岁。为人勇武,善交友,重德行修养。

“言”,宣也。宣扬、主张之意。通常释为“说话”,今不从。

“忠信”,指为人谋尽心竭力、与人交诚实不欺。专有名词,可不译。

“笃”,固也,纯也。有坚定、专一、切实之意。此处指笃于忠信。通常是解作“忠厚”之类,今不从。

“敬”,肃也;肃者,持事振敬也。此处指敬于忠信,可译作“认真”。通常是解作“严肃”之类,今不从。

“蛮貊”,本指南蛮、北狄。后比喻四方未开化的民族。貊,音“莫”。

“州里”,指本乡本土。按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合二十五家为“里”,二千五百家为“州”。

“参于前”,意即出现在面前。“参”,进见、相见。

“舆”,车也。尤指马车。

“倚于衡”,意即立在面前。“倚”,音“已”,立。如倚石(耸立之石)、倚乘(站着乘车);“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夫”,音“扶”,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夫秦有虎狼之心”。

“绅”,古时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

【评析】

“主忠信”首见于“学而篇第一”的第8章中。子张曾问孔子如何“崇德辨惑”,孔子答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参见《善读「论语」12.10》)。本章“子张问行”,孔子再答之以“言忠信”。可见“忠信”乃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仁的基础,因此也是孔子平时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故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之说(参见《善读「论语」7.24-25》)。

子张所问之“行”,本质上就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得到接纳、受到欢迎。虽然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文明程度有很大不同,但人类对于尽心竭力为人谋者和诚实不欺与人交者,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了极大的接纳和欢迎程度,因为这两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正是社会得以凝聚的基础。

“言忠信”,表明了一个人秉持“忠信”的价值观。但若仅仅是“言忠信”,而不能加以践行,那同样也不会被社会所接纳和欢迎。所以孔子说还要“行笃敬”,就是以“笃敬”的态度去行“忠信”:既要行得坚定,又要行得认真。是故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那么“行笃敬”要做到什么程度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无论站着还是坐车,都好像见到“忠信”就立在面前。这当然只是孔子在打比方、举例子,并不是说只有站着和坐车的时候才需要想到忠信,而是不管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要念念不忘“行笃敬”于“忠信”。像这样行之不懈,忠信之德才会坚固;忠信之德坚固,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行得通。是故子曰:“夫然后行”。

子张是个很认真的学生,听老师说得精彩,就赶紧在衣带上记下来。后来孔门弟子编《论语》,于是就有了“子张问行”这一章。

善读「论语」15.6:言忠信而行笃敬,虽蛮貊亦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