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相忘於江湖,俠骨丹心只是傳說

駱賓王:相忘於江湖,俠骨丹心只是傳說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壹: 七歲詠鵝

和許多人一樣,我對駱賓王最初的印象是那首兒歌一樣的詩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史上最強的別人家孩子,應該是駱賓王。7歲那年他詠出的那首《詠鵝》,不僅成就了他神童的名聲,時至今日依然是小學生必背的經典篇目。

看到這首詩時才少年的我,聽說寫這詩的人是七歲,頓時覺得很厲害,因為我肯定,回到七歲我也寫不出來。

覺得駱賓王很厲害的印象一直延續了好幾年,後來讀得書多了些,背到他的《在獄詠蟬》,忍不住困惑,這麼厲害的人怎麼就坐牢了呢?還一副很無奈很冤枉的樣子。後來我才知道,很多詩人都不是很厲害的,他們作起來比普通人還作,所以倒起黴來比普通人還倒黴。

貳:意氣風發青年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中年紀最大的,誕生於貞觀元年(627),盧照鄰比他小五歲。楊炯和王勃同歲,出生於貞觀二十三年(649),那一年,唐太宗駕崩。一個新的時代在暗懷動盪中開場。

駱賓王是今天的浙江義烏人,不過他十歲左右就隨擔任縣令的父親外遊,去到山東。在父親的引導下與齊魯名士相交,因為是縣令的公子,又確實聰慧過人,他很快就博得神童的名聲。

大約十七歲的時候,駱賓王的父親卒於任上,幸得他父親的好友,另一位縣令大人出手相助,幫他料理後事,又將他推薦為貢生,上京參加進士考試。按照當時的規矩,駱賓王本該回到原籍去考試,但他算是從小生活在山東,如此這般,也算是利用政策的漏洞,小小的走了個後門。

第一次進京趕考,駱賓王沒有成功,他於是回到老家義烏,再次得到資助的他,先回山東安頓好家眷,然後重整旗鼓,再上考場。這一次幸運降臨,他順利考上進士,又擔任了太宗之弟道王李元慶的屬官。

和盧照鄰一樣,駱賓王的名字同樣是被家人寄予厚望的。盧照鄰是光照鄰室的意思,天有異象,紅光滿室,遍及鄰里,是古代傳說中偉大或不凡的人物出生時必有的徵兆……而賓王的意思是,成為王侯的座上賓。

駱賓王算不算王侯的座上賓不好說,起碼道王對他不錯,就像鄧王待盧照鄰一樣,因道王的賞識禮遇,駱賓王對李唐王朝的認同感很深。

相似的人生軌跡還在繼續,在王府擔任屬官任滿之後,駱賓王也離開了王府。不同的是,他婉謝了道王的推薦,沒有去外地當小官,瀟灑轉身回山東歸隱田園,侍奉母親。

駱賓王:相忘於江湖,俠骨丹心只是傳說

叄:歸隱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吐蕃入侵,裴行檢西征,想招駱賓王為幕僚,駱賓王當時因為要侍奉母親不得從徵,心下十分遺憾,作《上吏部裴侍郎書》說:“今君侯無求於下官,見接以國士,正當陪麾後殿,奉節前驅,賈餘勇以求榮,效輕生而答施……”言辭謙恭,十分感激裴大人的看重。

雖不得同行,他卻以《從軍行》表達了自己躍躍欲試建功立業的心願,寫得那叫一個慷慨激昂: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去不去兩說,估計裴大人看到這樣的回信和壯行詩會很爽。後來駱賓王果然還是去了邊塞,入了幕府,雖未見立大的軍功,倒是增長了見聞,其詩的慷慨磊落之氣,為同代人所不及。

在我們看來盛世太平的年月,於某些人而言,未必是安然。內心向往著詩酒田園,身體卻奔波在紅塵官場,這是大多數詩人的不得已,也是大多數人的不得已!

時光流逝,他一年年老去,空懷壯志卻無處施展,只做了一些不入品流的小官,那期待的輝煌遲遲未來。因為性格耿直的緣故,他不能做這時代媚俗者,時時對周圍的人事有諍諫,不肯獨善其身。

駱賓王:相忘於江湖,俠骨丹心只是傳說

肆:鋃鐺入獄

在別人幾乎可以退休養老的年紀,他鋃鐺入獄,罪名是可笑的監守自盜。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欲加之罪,他那種自負清高的人決計不屑於此。明知是被誣陷,他亦只能尷尬入獄,身陷囹圄。《在獄詠蟬》正是一腔孤憤,自言清白的名作。

讀《在獄詠蟬》不可錯過詩前的序。世人皆傳其詩,孰不知,《在獄詠蟬》只是餘響,《在獄詠蟬並序》情辭並重,才是根骨所在,讀其文絮絮,見他心中幽恨之深。

在他的理解中,蟬具有高潔的品性。餐風飲露、不同俗流,自我蛻變、堅持本心、自甘澹泊,這一切高貴的比擬,其實是他賦予蟬的,是他內心想達到的境界。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

高傲,是飽含悲愴的高傲。當天生的驕傲被世事打散,當青春的熱血已所剩無幾。他在憂患中所能堅持的,已經不多——除了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