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揭秘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從京城來到濟南。他登上城樓,欣賞郊外的風景。

看了一會兒,竟然有點納悶兒:他明明沒來過濟南,為什麼覺得眼前風景有點眼熟呢?

想了想,他突然記起來:這不就是大畫家趙孟頫那幅《鵲華秋色圖》上面的景色嗎?畫名裡的“鵲”和“華”就是眼前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啊!

乾隆很激動,叫人快馬加鞭,取來《鵲華秋色圖》。

打開畫卷,一對比,他發現有一處不對勁的地方:趙孟頫把鵲山和華不注山的方位畫錯了!

鵲山在黃河北岸,華不注山在黃河南岸,隔河相望,可是趙孟頫卻把兩座山安排在了河岸的同一邊,挨著的!

連方位都沒搞清楚,還畫什麼畫?要是打起仗來,豈不是誤了大事?乾隆一氣之下,命人把這幅畫封存了起來。

可是,趙孟頫作為大畫家,真的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嗎?會不會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呢?

接下來,咱們就來聊一聊,趙孟頫和《鵲華秋色圖》的故事。

揭秘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趙孟頫是浙江吳興人,宋朝皇室後裔。按照宋朝的制度,他不用參加科舉考試,就可以當個七品小官。

可惜,還沒上任,南宋就滅亡了。他宅在家裡,沒事可做,一身才華也沒處施展。

公元1286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人到江南,尋訪有名望的知識分子,請他們出山做官。這其中,就有趙孟頫。

根據《元始新編》的記載,忽必烈第一次見到趙孟頫就很喜歡他,說他:“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

忽必烈想重用趙孟頫,卻遭到朝中權貴的反對,畢竟趙孟頫是前朝皇室出身。

沒辦法,只能委屈趙孟頫做個小小的兵部郎中,管理全國各地的驛站。這是個閒職,手裡沒有軍權,不過是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趙孟頫覺得在京城做官沒啥意思,於是申請到地方任職。一開始,忽必烈不答應,可是架不住趙孟頫多次請求,只好調他去了濟南。

濟南山清水秀,趙孟頫在工作之餘,很喜歡到郊外走走,鵲山和華不注山是他經常去的地方。這兩座山不僅風景優美,還有很多典故。

相傳,神醫扁鵲曾經在山裡煉製丹藥,死後還葬在山腳下,因此,當地人把這座山命名為“鵲山”。

華不注山,名字有點奇怪,來頭倒是不小。根據《左傳》記載,華不注山曾經是春秋時期的古戰場。

趙孟頫住在濟南東倉,推開窗就能見到鵲山和華不注山。這為他後來創作《鵲華秋色圖》奠定了基礎。

他在濟南任職的第三年,忽必烈駕崩,新上任的皇帝想把他召回京城。他謊稱身體有病,請求辭官還鄉。

揭秘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順利卸了任,趙孟頫回到浙江吳興。他結交了一位新朋友,名叫周密。周密比趙孟頫大二十一歲,但他們很談得來,以兄弟相稱。

有一天,趙孟頫、周密還有幾個朋友喝酒聊天。在酒席上,趙孟頫說起當年在濟南的生活,還說到鵲山和華不注山的風景多麼優美!

朋友們都一臉嚮往,周密卻悶悶不樂,一直低頭喝酒。趙孟頫很納悶:周密是有什麼心事嗎?

第二天一早,周密來到趙孟頫家裡,訴說他內心的苦悶。原來啊,周密的祖籍就在山東濟南,南宋滅亡之後,他和家人逃難到浙江吳興,再也沒有回去過。

當他聽到趙孟頫說起濟南城外的風景,特別是說到華不注山的時候,他內心又激動又感傷。因為他有一個號,就叫“華不注山人”。

趙孟頫聽了周密這番話,心裡很受觸動。他對周密說:“大哥對故鄉的情懷讓小弟非常感動,小弟願把濟南的山水風光都畫下來,這樣也許能稍稍慰藉您的思鄉之苦。”

趙孟頫提筆揮毫,憑著記憶,畫出了濟南郊外的景色。就這樣,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誕生了。

趙孟頫在元代畫壇上,是開一代風尚的人物。他開闢了文人畫的先河。文人畫最重要的特點是,以寫意代替寫實。簡單來說,就是畫家在紙上展現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景色,而不是完全照搬現實中的山水。

趙孟頫為了營造意境,不僅把兩座山的位置調換了,還在鵲山附近增加了一些茅草屋、老農、漁網,彌補畫面不夠豐滿的缺陷。他作畫,一向對空間佈局有獨特的安排。

揭秘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周密得到《鵲華秋色圖》,開心極了,時不時拿出來欣賞。三年後,周密去世,《鵲華秋色圖》一直在民間流轉。

到了清朝,這幅畫先是被納蘭性德收藏,後來又流入宮廷,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畫上的“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就是乾隆親筆題寫的。

我們前面說到,乾隆認為趙孟頫把方位搞錯了,其實,是他打開的方式不對,把好好一幅文人畫當地圖來看。

後來,乾隆再次來到濟南,當他遊覽大明湖,登上鵲華橋的時候,又想起了《鵲華秋色圖》。

他詩興大發,命人把畫取來,興致勃勃地在畫上題了兩首詩。

五天後,乾隆的母親去世了。乾隆認為,肯定是那兩首詩惹的禍,因為他在詩裡引用了關於分離的典故。

一怒之下,乾隆下令燒了《鵲華秋色圖》。就在火盆端上來的時候,他又反悔了,再次下旨把畫封存起來,不準任何人碰。

就這樣,這幅傳世名畫一直被藏在紫禁城的某處宮室中。直到1948年,國民黨政府敗逃臺灣,帶走一大批文物,其中就有《鵲華秋色圖》。

如今,它被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為鎮館之寶。

揭秘國寶的身世,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在《國寶迷蹤》這本書中,除了《鵲華秋色圖》,還有我們熟悉的馬踏飛燕、《清明上河圖》等,每一件國寶都有一個跌宕起伏的身世,一段穿越歷史的旅程。

翻開這本書,就好像在時空中穿梭,你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