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点击右上角,关注【文旅项目咨询实战派】,评论或私信领取项目咨询表,稻田策划为您出谋划策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提到“闹鬼”的村落,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凋敝和田园的荒芜。然而,有一些乡村却用“鬼怪”走向了振兴之路。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鬼怪”多指流传民间的传说资源,它们被活用并变身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成为了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地方都用“鬼怪”做了什么吧。


岩手县远野市


民间传说成为地域文化品牌


远野市位于日本岩手县,因为河童和座敷童子的故事远近闻名。传说中,河童有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而座敷童子则是住在家宅和仓库里的神,会以小孩子的姿态附在家中。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根据描述这些传说中的生物并不可爱,但它们的故事却成为了远野乃至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甚至成为了日本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


从民间传说到地域文脉


远野的故事要从成书于1910年的《远野物语》说起,远野的一位民俗故事收集者将故事口述给日本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加以整理撰写,这些民间传说得以保留。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河童渊


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70年代,远野市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近代小镇,再也看不见当年原始而神秘的样子的样子。此时人们才越发感受到《远野物语》的珍贵,其中的故事荒诞而诡异,却也传递着在那个曾经封闭而原始的盆地地区,远离文明中心的远野人的价值观与他们独特的处世哲学。


于是在1970年,在岩手县举办日本全运会之际,这本书才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远野市借机将自身包装为“民间故事的故乡”,由政府主导,推进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的出台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1981年远野盆地民俗博物公园构想


这些文化措施推动着民间传说开始向公共民俗文化转变。同时在远野的环境中,游客也重新构筑了对这些民间传说的印象。民俗文化依托地域而存在,这样也就渐渐奠定了远野的地域文化品牌。


民俗与观光事业并行


在远野市推动民俗文化事业开展的同时,日本旅游进入高速发展期。文、旅不分家,远野以及其民间故事和传说多次被提及在当时的大众传媒和时尚杂志之中,从而客群变的更为广泛。


如今远野市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河童渊是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这里的“守人”(民俗传承者)会用黄瓜做“鱼饵”在寺庙背后的溪流垂钓。走近一问,他会告诉你,他正在钓河童。游客想要一起“钓河童”,办了临时许可证,便可以开始这种“治愈”之旅。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附近的“河童咖啡厅”也有着独特的“河童美食”。虽然河童本身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河童咖啡厅内的装饰处处都体现着河童元素,店长也常年穿着“河童装”营业,就连店铺的招牌都是店长亲手绘制。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为了能让游客也融入到河童文化中来,在店内用餐的时候如果戴上店里的河童头套,还有折扣可享。店里的食物都融入了河童元素,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而远野附近的酒店里,每天晚六点半都会有说书的老婆婆,操着一口浓郁的乡音讲述那些远野地区自古流传下来的神秘故事。无论对国内外游客而言都是非常难得的文化体验。


除了民俗相关的体验之外,远野还积极推动绿色旅游、working holiday、农家民宿的开展,全市120位不同领域的“守人”也很好地成为了研学旅游的师资力量。


鸟取县境港市


提取“妖怪”影视IP的可能性


日本鸟取县的境港市,作为日本国民漫画《怪怪怪的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故乡,率先开辟了一条利用作品内容中元素重建的街道,以“妖怪之町”的形象进行宣传。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从1993年开始,境港市建出一条长达800公尺的“水木茂之路”,在街道两旁陆续打造出鬼太郎、鼠男、猫女等171座活灵活现的妖怪青铜像。此后,水木茂纪念馆、妖怪神社的建设也得以竣工。水木本人还监修了会展剧场的出展,同时,汽车公司开始运营会有鬼太郎插图的巴士,妖怪路灯等设施也得以完善。商店街店家沿街摆放妖怪招牌、在卷帘门上绘制妖怪图案等配合道路建设。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此后,境港市软硬件建设相辅相成,除了景观化的打造,每年举办的特色活动既有妖怪探索之旅、新年倒计时、妖怪爵士音乐会等游客参与体验型活动, 也有妖怪灯笼节、妖怪女儿节、妖怪嘉年华等观光和参与体验并重型活动。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境港市的商业街由最初年接待游客2万人,达到了2010年370万的峰值,累积游客数超3000万人。水木茂之路建成其背后离不开政府、公共机构和民间团体等多方携手共建。故事相关内容的更新(二次创作)与宣传的持续性,也是其旅游振兴的关键之一。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与鬼太郎漫画有关的影视改变对游客接待数的变化影响


台湾省南投县溪头


成为文创产业代表的妖怪村


妖怪村位于台湾南投县溪头。9.21大地震后,原有的蜜月度假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老人休养为主,年轻人鲜有知晓。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为了重振地区经济,以动漫创作与衍生品开发为手段,妖怪村借助传播范围局限在村内的“妖怪传说”文化,由一个小商圈逐步营变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乡村。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妖怪村定位是面向年轻群体的搞怪萌,第一时间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主要突出娱乐化的诙谐讽刺效果。 创意的妖怪IP系列设计风格,完整体现在建筑、餐饮、住宿和商品上。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妖怪村依据妖怪文化加工制作了许多文化商品,包括“咬人猫面包”、妖怪形象布偶、枯麻贴纸、妖怪手机灰尘塞以及与统一企业合作的妖怪泡面。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为适应游客需求,妖怪村创意了一系列妖怪主题节庆活动。包括春节期间的山神祭和清酒祭奠、暑期的山妖文化祭等。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村长林志颖更秉持“用心经营”、“动脑设计”、“回归本土”的精神,结合当地观光产业,改变并丰富溪头景点样貌及旅游内涵,并且成功营销溪头观光,真可谓是南投县文创产业的代表。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以鬼怪为例的民间传说往往以某种特定形式(民俗、景观、文创商品等)被传承,转化为大众文化来传播并为大家所接受,于是民间传说成为了一项核心吸引物,助力了旅游事业开展和地域文化品牌的形成。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妖怪文化创造、传承、活用的模式


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我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资源。具有鲜明个性的传说资源,构成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文化特征。研究传说资源的活化路径与转化策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对于丰富文化振兴的内涵意蕴,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闹鬼”的村落,凭什么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首先,注重民间传承,并向大众文化的转化,重建乡村精神传统的同时对外进行传播;同时融合创新业态,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次,是典型传说故事的景观化,利用景观叙事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从而盘活乡村旅游市场,在当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机会,从而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内生性维持和发展。


再次,声像多媒体的开发是近年兴起的将传说资源作为影视作品题材、网络游戏题材进行开发利用的模式,通过媒体化手段,盘活乡村传说资源,建设特色文化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