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這些年在“一帶一路”各國跑著,有意無意結交了許多朋友。一次相識就是一顆種子,在這個關鍵的春天,庚子之春,種子一顆一顆從春泥中冒了出來,一茬一茬發芽了。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意大利羅馬:保羅與聶紅梅

春節前幾天,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導演保羅先生和他的華裔妻子歌唱家聶紅梅,一連幾次來電話和微信,問候陝西的疫情,問候西安的朋友們。尤其關心我這個“老老頭”的健康。紅梅說,你宅在家出不去,一定要多曬太陽,打開窗子光膀子曬背,補充維D,增強免疫力。他們還發來一個保羅拍的視頻,紅梅在鏡頭中說:“我現在在羅馬著名的西班牙廣場,意大利向中國問好,羅馬向長安問好!這裡的人們十分關注中國的疫情,對華人和中國客人依然是一貫的熱情。長安一羅馬,意大利一中國!”她在視頻中唱了起來——“多麼輝煌那燦爛的陽光,暴風雨過去後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怡神曠。”


《我的太陽》這首意大利那坡裡的名曲, 一般被認為是首情歌,但在當地有一種說法,它唱的是兄弟之誼,是給出門遠行的兄長唱的。我很為他倆的深意打動,立即發微信感謝,說“盛情難卻,照單全收”,並提醒他們也要注意防護,千萬保重。保羅告訴我,春節期間,中國央視要播出他們參與攝製了一年多的百集微電影系列片《長安與羅馬》,每集五分鐘。他說:

“構思最早還受到一點你的啟發,《長安與羅馬》這題目就是你那年來羅馬講學的題目。你當時從十幾個方面將兩大古都做了比較,這次採用的就是這種一個點一個點跨界比較對接的思路。” 他們特別叮囑我要看第五集,那一集拍攝了紅梅作為東西兩大古都音樂使者的情況。《長安與羅馬》真的很精彩,很受關注。央視在好幾天的新聞聯播中都做了預告,後來西安和其他一些媒體也紛紛播出。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 意大利·羅馬 丨 保羅、聶紅梅與作者在羅馬

保羅在大學學的是漢語,專攻中國文化,寫過研究《道德經》的論文。三年前還給我寄來一個尋找王羲之《蘭亭序》原跡的故事片劇本,用的是古、今穿越的手法。聶紅梅本是地道的陝北女子,在西安音樂學院學完聲樂,去羅馬發展。燦爛悠久的中意文化相互吸引,讓他倆走到了一起,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絕配。他們利用跨文化優勢,組織中國藝術家去意大利搞“中國藝術周”,讓中國戲曲秦腔在意大利的夏夜迴響,讓中國書畫、攝影走進歐洲。在西安城牆的甕城中組織米蘭名模搞“中意名模服裝展示”,讓現代世界服裝新潮與東方古城相映成趣。他們還為中國“絲路萬里行”車隊行駛一萬六千公里到達羅馬的盛大入城式,實現了中意兩國電視衛星直播。參與西安電視臺絲路春晚,組織重慶的中意藝術展覽和研討⋯⋯在多年的辛苦與快樂中,影響愈來愈大,已經是這一領域的知名人士。事業一項一項成就,友誼也一點一點加深。


聶紅梅辦事風風火火,骨子裡卻潛沉著海外遊子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她對我說:

“海外華人太需要母語表達了,母語閱讀和母語寫作永遠不能放。”是的,在她心中,母語和母土、母親、母校,大約已經構成了整整一個“母體”系列吧。而此刻,他們最關切的就是中國的疫情,中國親人的健康和平安。他們怎能不關切?一個是中國女婿,一個是中華女兒呀。


最近意大利疫情也開始嚴重了,我操心他們,每天都問近況,他們發來一個視頻:整個一條街的高樓打開了窗戶,隔離在家的羅馬人高歌意大利國歌, 是那樣的高吭、激奮。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伊朗:孟雅琪

跨過除夕,大年初二,伊朗的孟雅琪女士也發來了微信和視頻,將關切送給她認識的“絲路萬里行”的中國隊員們。詳情讓我看她的抖音。後來我好幾次轉發了她感謝中國的抖音。她用中文說:“我們伊朗這幾天新冠肺炎也開始蔓延了,這時候,最好最好的朋友中國,最快最早送來了援助。中國的疫情比我們暴發早,國家又大,但他們擠出醫療物資,支援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智利和我們伊朗。還給伊朗專門派來了醫療專家組,帶來了治療經驗。中國治療方案的伊朗文版已經發給我們醫院。感謝中國,願真主保佑中國!”我在微信中結結實實地感謝了她,約定隨時聯繫。


孟雅琪的中文抖音很火,在中國有好幾萬點擊量,許多學中文的伊朗人也在跟蹤。她在抖音裡介紹中國和伊朗,也披露這些天自己宅在伊斯法罕家中的“閨密”鏡頭,很個人,很家常,很親切。我為她終於實現了自己所愛的視頻傳播工作點了一個大大的贊,她回了我一串調皮的表情包。


安拉肯定是按美人的標準來塑造她的。大眼睛,高鼻樑,小嘴巴,橄欖形下頦,一切都按照美術學院教材量身定製。孟雅琪是她的中國名字。三年前“絲路萬行”車隊從德黑蘭到伊斯法罕,她給我們當了三四天的中文導遊。記得剛見面她一開腔便把人震了:“哥們、姐們,上車了,出發!”竟是如此字正腔圓,又如此現代時尚的中文!“我是90後,叫孟雅琪,波斯人名字太長,說了你們也記不住,就叫我小孟。”——她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導遊。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 伊朗 丨 孟雅琪與作者在德黑蘭

孟雅琪在德黑蘭國際大學學中文,並不滿足於當導遊,挺想去中國發展,當個演員、主持人什麼的。她到過中國,知道孔子、老子、屈原、李白,姓孟,更知道孟子。她很上進,說大學主要教漢語語言,中國文化講得忒少,現在要惡補。好在有許多中國朋友的朋友圈,“是中國朋友圈子培養了我”。她這兩年頻繁接待中國考察團、商務團、旅行團。她覺得自己做的事越來越有價值了,每天接觸新的朋友,每天有新的發現,這樣的生活實在很精彩。


讓我真正看重孟雅琪的,是她講述伊朗歷史時的清晰和系統,她對此有明顯的偏好。每到一處,便像歷史教師那樣開講。有板有眼,配之以老到的手勢,顯然認真準備過。她向世界各地的朋友講述波斯文化的輝煌,在這種講述中一次次體驗民族的自信和自尊。


記得在結束那一段行程要離開時,我送了她一個禮物,教她說一句中國的俏皮話:

“要緊的時候,你總是掉鏈子!”我說以後有客人遲到、掉隊你就這麼說他,效果一定好!她馬上就用上了:“只有肖老師不掉鏈子!”我們在笑聲中道別。


此刻,她和她的伊朗朋友最最牽心的也是中國的疫情,是中國友人的健康。最近伊朗疫情也開始蔓延,她宅在家中集中做中文抖言和各種節目,為中國、伊朗和世界加油。


我想起了她給我們朗誦過的波斯詩人薩迪的名句:“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情。”這詩句被聯合國用作表達自己宗旨的箴言。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羅馬尼亞:瑪麗娜和趙琦

大約個把月前,羅馬尼亞陝西商會副會長趙琦突然從布加勒斯特來電,說他在國外為家鄉籌集了一批防病毒口罩,已經空運到西安。擔心我年紀大,沒有買上口罩,特讓西安的朋友明天送過來一包50個。小區封門,在大門口交接。我忙不迭謝謝他,說我們老兩口基本不出門,有一點就行了,多給前線的白衣戰士們送去。一綹春日的陽光帶著暖意透進心裡。


趙琦是陝西寶雞人,白晰,青春,隨和,一張娃娃臉,一口老陝話。中學畢業後到布加勒斯特大學學計算機,之後又去鍚比烏大學學管理。28歲已是羅馬尼亞陝西商會副會長,協助胡內多阿拉省長協調對華事務。他幫助組織過該省各種赴華的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西安“一帶一路”經貿洽談會,安徽、寧波、吉林的一些項目等等,搞得風生水起。我們一直微信聯繫著,是個讓中國臉上有光的年輕人。他夫人也去布加勒斯特了,執教當地孔子學院。學院與當地圖書館聯辦漢語講座,每週40學時,已經堅持五年了。


電話中,趙琦特別叮嚀我,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主持人瑪麗娜,希望我儘快錄一段視頻,談幾句西安抗“疫”的情況。瑪麗娜不會中文,託他轉達,千萬別誤了。事不宜遲,當晚在家自拍了一段視頻,談了我們全國全城動員、萬眾一心抗“疫”的簡況,並向羅馬尼亞觀眾致謝。視頻最後,我說:“此刻我腦際響起了羅馬尼亞名曲《多瑙河之波》——兩岸的山巒鬱郁蒼蒼,兩岸的田野肥沃寬廣⋯⋯這也是中國黃河、長江的景象。”


瑪麗娜是個出色的記者,多次訪問中國,每次都用視頻和文字展示一座中國城市。三年前我們見面時,她已拍了北京、上海的電視片播出,並出版了《北京十天》《上海摩天樓》兩部書。西安是她跑的第三座中國城市,再下來還有重慶。現在四座城的片子都播出了,寫四座城的文字也已經結集為《東南西北看中國——一位羅馬尼亞人眼中的新時代中國》一書。訪華期間,她在飛機火車上也不停筆,她說:“中國的高鐵又快又穩,在書房一樣。”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 羅馬尼亞 丨瑪麗娜與作者在西安

2017年10月1日晚7點,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一頻道播出了她訪問西安的電視片《兵馬俑探尋記》,中羅媒體廣有推介,引發了社會關注。當晚,兩位漢學家、羅馬尼亞原駐華大使羅明和夫人便發了評論:“片子給我們帶來了無比愉悅和滿足,把我們帶進了神話般的世界,又展現了現代西安和陝西。”羅馬尼亞著名詩人、出版家盧奇安先生說:

“這部電視片的主人公是‘光’——人們眸子裡閃現出的幸福之光,悠久歷史的燦爛之光,城市發展的炫酷之光,都市夜晚璀璨閃亮之光。”


記得電視片一開頭,是從採訪我切入的。在西安城牆前,我簡介了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及當代鉅變。並邀請瑪麗娜騎共享單車遊覽了幾處聞名遐邇的古蹟,欣賞了燈火輝煌的夜景。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市場,香味撲鼻的小吃街和優美的廣場舞姿,都被記錄下來。


那次見面之後不到兩個月,我們第三次“絲路萬里行”車隊就穿過中亞、俄羅斯到達羅馬尼亞。瑪麗娜極盡地主之誼,陪同我們參觀了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並將才完成的西安專題片光盤和發表相關文章的刊物贈給我們。我們回贈了“絲路萬里行”郵冊和我寫絲路的第二本散文集《絲路雲譚》。那時她寫西安的書還沒有“殺青”。


緣分就這樣將我們交織在一起。千緣萬緣,不都是絲路之緣嗎?臨別時,我送她一幅書法,是杜甫懷念李白的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是啊,什麼時候再見,重又在一起切磋友誼與文事呢?我在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等著你。


此刻,瑪麗娜、趙琦和羅馬尼亞朋友們最牽心的也是中國的疫情,是中國友人的健康。無法直接溝通的她,將我送她的杜甫的四句詩,拍照通過微信發給了我,後面綴著一串擁抱和鼓勁的小花。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意大利米蘭:梅畢娜

庚子早春,還收到了梅畢娜教授從意大利米蘭發來的微信和視頻,她向處在疫情旋渦的中國朋友問安。她說:“我和中國的多年交往,和你們的相識,感受到了一個多麼有文化的民族和國家。我那麼想念你們,為你們擔心。願上帝保佑你們健康、平安。”那時意大利還沒發現疫情,米蘭市民發起了“擁抱中國”的活動,她用視頻紀錄了米蘭人給當地華人華僑送“抱抱”的鏡頭。我趕緊打過去視頻電話,感謝米蘭朋友的熱情,也“嚴厲”告誡,千萬不敢擁抱,要尊重科學,用更衛生的方式表達友情。


梅畢娜是位漢學家,操一口流利的漢語。數十年間為中意文化交流牽線搭橋。前幾次來中國,我建議與她以對談的方式,完成一本“中國知己談中國”的書。在北京、西安前後整整談了三天半,整理出十幾萬字和相關照片,這就是《地球之虹:一位意大利人眼中中國50年變遷》。這本書榮獲國家絲路書香工程“外國人寫作中國優秀選題獎”,作者榮獲“外國人寫作中國傑出創作獎”,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梅畢娜教授現任米蘭聖心大學漢語語言與中國文化教授、意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執行主席、意大利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她從小嚮往中國,10歲時用零花錢買的第一本課外讀物,就是關於中國的書。從20世紀70年代起,先後兩次來中國留學,在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的校園裡留下了青春的倩影。對談中,我們曾一道唱起了那個時代流行的歌《瀏陽河》,你一句我一句回憶當時的大學生活:在京郊農村參加“社教”,唐山大地震中的防震棚,還有去大寨參觀“七溝八梁一面坡”⋯⋯文融則心通,心通則情生。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 意大利·米蘭 丨 梅畢娜與作者在西安


年逾古稀的梅畢娜依然充滿活力,出版了《易經研究》《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米蘭與中國》多部著作,主持聖心大學的漢語中心,培養一批又一批漢語人才。“中文人才遠遠不夠用呀!”她說。除了上課,梅畢娜還去各地演講,介紹中國文化,組織、參與各種中意文化交流活動,希望兩國人民手拉得更緊。


此刻,她最牽心最牽心的是什麼?依然是中國朋友的健康和平安。最近意大利的疫情也呈蔓延之勢,米蘭一帶更為嚴重,但她說她宅在家裡“正好”伏案寫書。我再三要她嚴隔離、多休息,她卻給我發來一組照片,題目叫《意大利唯一的“病毒”——美》。打開來是幾十幅意大利風光照,美麗至極,陽光、海水、遊艇、城市風情和快樂的人們!我用微信發過去王昌齡《長歌行》中的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惟德自成林

隨手記敘的這些朋友間的交往,少有大事,卻有了大勢。這就是在生存和發展面前的民心相通、人類一體。環球本來同涼熱、共命運。同行無疏伴,惟德自成林呀。


友誼的種子從撒播到發芽,到開花結果,有如人的生命和社會的發展,免不了經受災害的洗禮、危難的鍛打,而最終成就的卻是友誼更為緊密與壯大。種子的力量多麼強大啊,它可以像蒲公英那樣飛翔到異地生長,可以寄生在別的樹上發芽,可以在鳥巢中、屋頂上、石縫裡,在一切陌生的甚至無法生存的地方探出頭來,伸展自己生命的綠翅。我們和絲路沿線各民族的友誼和感情不就是如此嗎?已經生根發芽,一定會綠樹成蔭。


這些友誼已經融聚為“一帶一路”上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更會孕發、結晶為心之流、情之流、愛之流、共有的生命之流。這是比物流更深沉、更恆久的東西,是會植入人生記憶、歷史記憶的東西。這種可以再生、復壯的文化密碼,終會日漸植入不同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將人類推到一個更廣譜的價值座標上。人類將在生死抉擇座標上思考我們這個星球,思考我們這些 “我們”,思考我們這個“我”,由生命而仁德,而天道,而返歸生命本體。


原來人與人、地與地、族與族、國與國、人與天地,竟是有著那麼多共同的生存需求和感情渴望啊。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肖雲儒:通次涼熱 丨 “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如何評論中國疫情

△ 肖雲儒


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書法家。曾任中國文聯全委、陝西文聯專職副主席,陝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現為陝西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員,西安交大、西北大學、陝西師大特聘教授。


2014至2017年三次參加“絲綢之路萬里行”,以78歲高齡乘汽車跑5萬公里,從長安(西安)分三個線路到達羅馬、印度、中東歐共32國90多個城市。並出版絲路專著《中國西部文學論》《西部向西》《絲路雲履》《絲路雲譚》《絲路雲箋》五部,被國新辦和中央電視臺授予中國首位“絲綢之路文化宣傳大使”稱號。先後獲得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廣電部“星光獎”、“冰心散文獎”“陝西文藝大獎 .終身成就獎”“陝西文藝評論特等獎”等中央和省級獎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