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嶺鎮青竹村:“傳統”變“產業” 就地能致富

立足當地種植枳殼的傳統,近年來,青竹村大力發展特色化種植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擴大種植面積,統一管理經營,讓“傳統”變“產業”,帶領全村137戶貧困戶踏上致富路。

西嶺鎮青竹村:“傳統”變“產業” 就地能致富

走進枳殼園,蜿蜒起伏的山巒上,成片的枳殼苗鋪就了一層綠毯子。早上9點多,村裡的霧剛散開,周本春像往常一樣帶領村民們扛著鋤頭,早早地來到自家新種植的200多畝枳殼地裡除草,鬆土。

荊竹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本春告訴記者,除了枳殼還有其他的產業,這些產業都能給貧困戶帶來分紅,規模還在慢慢擴大,今年自己計劃再增加幾十畝。

西嶺鎮青竹村:“傳統”變“產業” 就地能致富

在中醫藥理中枳殼性苦、辛、酸、溫,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由於自然條件適宜,村裡家家戶戶也都有種植枳殼樹的習慣。在村兩委的引導下,周本春2017年成立了常寧市荊竹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枳殼、無渣生薑和黃花菜,實行村社合一模式,將全村137戶貧困戶508人全部納入合作社,並優先安排貧困戶工作。目前合作社共種植枳殼有500多畝,無渣生薑200畝,黃花菜100畝。

周本春說:“用產業帶動貧困戶家庭,讓他們每年都能拿到固定收入,日子相比以前肯定是要好一些,我這個基地基本上一年支付的工資也有10多萬。”

西嶺鎮青竹村:“傳統”變“產業” 就地能致富

青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貽勝,因災致貧後,2017年加入到合作社務工,主要負責剪枝、除草、施肥,每天能有120元左右的收入,大大緩解了家境經濟壓力。“我家裡生活條件非常差,17年加入合作社以後,現在每天都有固定工資了,日子慢慢好起來了。”周貽勝笑著說道。

枳殼種植雖然前期投資大、週期長,但是由於當地有種植傳統,管理到位,枳殼品質好,每年也都會有固定的藥村商家過來收購,銷路不愁。就算在2019年在枳殼價格有所下跌的情況下,每畝產收入仍達到5000元以上。

西嶺鎮青竹村:“傳統”變“產業” 就地能致富

“根據這個山區的形式,只有發展這個產業比較合適,雖然成效慢一點,但是這是長久之計。”周本春說道。如今,看著栽種下去的小樹苗長勢很好,青竹村村的村民們期待讓村裡更多的荒山都煥發新生機。今年,村裡還將進一步拉伸村內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競爭力,鞏固脫貧成效,帶領村民走上致富快車道。

“施好肥,除好草,把苗子管理好,再逐步擴大面積,要讓我們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在發展這個產業上得到最大的收入。”周本春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劉石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