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骨子裡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心理學: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骨子裡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確實是早產兒,馬、牛、羊等動物生下幼崽,馬上就可以站立行走,但是幼小的孩子不可以,他必須在母親的襁褓中繼續生長髮育。

所謂父母的養育,說的就是父母通過對孩子的照料,讓孩子從襁褓中走向這個世界。現實生活中,父母等撫養者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生理變化,可實際的情況是襁褓中的孩子,他們的心理上也是"嗷嗷待哺"的,也是處於關鍵發展期的,並且越是幼小的時候,心理發展越是重要。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父母,在一些養育方法上有欠妥當,甚至一些方法是錯誤的,這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甚至這些影響會成為他們的人格基礎。

比如下面這三種方法,就可能會養育出內心軟弱、自卑,能力低下的孩子,那如果要讓讓一個孩子有所謂的出息,這樣的養育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要不得的。

1、 忽視孩子的需求

小嬰兒的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這幾乎和大人世界裡的工作、房子、車子是一樣重要的。並且每一個嬰兒的習性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孩子一出生就天然的是獨一無二的,是有他自己的氣質的。

可是很多的父母往往會忽視這些,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法來。我有個朋友,她最近剛生了孩子,她告訴我,她餵養孩子的時候,是提前上好鬧鐘,每間隔一段時間,給孩子餵奶或者讓孩子上廁所,貌似這樣做很不錯。

當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很多的父母更是不會去"看見"孩子的需求。比如一個媽媽給我說,小孩子嘛,吃飽了,穿暖了,就可以了,哪來那麼多的感情,還需要要人陪,需要溝通啥感情,就是不好好學習的藉口嘛。

這樣的養育必然會使得孩子感覺到真實的自己是不被接納的,必須要去順應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來,這種心理特徵會融入他的性格中,也許長大之後,他就會去壓抑自己,發展出一個軟弱的性格。

心理學: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骨子裡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2、 逼迫孩子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逼迫孩子吃飯,逼迫孩子睡覺,長大了逼迫孩子學習。貌似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孩子,可真是這樣嗎?

在上文中我們剛講了,逼迫孩子吃飯,很可能是完全忽視了孩子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履行一種義務,並沒有意識到眼前的孩子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這樣的逼迫會使得孩子逐漸喪失自己的感知,變得麻木和被動。那這樣的性格成長起來,他怎麼可能變得有主見,有所謂的出息呢?

那種當機立斷、不拖泥帶水的選擇和決策能力他肯定是沒有的。因為父母從小就逼迫他,所以他的自發性從小就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在父母的逼迫下,他不得順從和聽話。

之所以變成這樣,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其一,父母是孩子的權威,在體力上他們是強大的,在物質上他們掌控著賴以生存的資源;其二,逼迫總是帶著"我是為你好",那孩子如果不聽的話,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內疚。

心理學: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骨子裡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3、 控制孩子

如果說逼迫只是一個維度上的,那麼控制將會是全方位的。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心理諮詢室,我們會看到、聽到這樣的關係組合:這是一個控制的母親,這是一個缺位的父親,這是一個低能的孩子。

的確這樣的組合很常見,控制的父母,特別是沒有安全感的母親,夫妻關係不好的妻子很容易去控制孩子,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缺失安全感。

但是父母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而是依然不遺餘力的認為這是"為你好",去這樣做,就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的確,父母口中"我是為你好"這有現實層面的價值,但是這只是在父母看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沒有誰可以剝奪這一點。

心理學: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骨子裡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忽視、逼迫和控制只是過早的入侵了孩子的發展,打壓了他們的自發性,讓他們沒有機會獲得選擇、抉擇和自我負責,這種強制性的干預只會讓他們過早地關閉自己,變得封閉和被動。

以上就是筆者以心理學的視角看到的,父母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三種不當的做法,也許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解讀,所以以上論述,僅供你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