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軟弱的孩子有這樣2個特徵,他們很難有出息


自卑、軟弱的孩子有這樣2個特徵,他們很難有出息

孩子的性格往往形成於和父母的關係,自卑、軟弱作為一種性格特徵也不例外,這種性格背後往往也對應著一種親子關係。

不出意外,一個性格軟弱、自卑的孩子往往成為一個封閉、消極的大人,這樣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以及社會關係。

沒有了這些關係的滋養,沒有了社會關係的加持,他就很難過好自己的一生,很難有世俗意義上的"出息"。所以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就很有必要對這樣的親子關係做一個分析,以供後來者參考。

首先我們看一下,自卑、軟弱的孩子(大人)普遍會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

1、 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姿態,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呈現開放的。如果一個孩子或者大人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其實就證明他對這個世界的姿態是封閉的。

當然這裡需要說一下,這裡的興趣愛好不包括玩手機等一個人的遊戲活動,這裡的興趣愛好最好是能和事物、大自然,或者活生生的人接觸的。

因為在心理諮詢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特別能玩手機,當一個人處於這種狀態中的時候,他其實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的。

自卑、軟弱的孩子有這樣2個特徵,他們很難有出息

2、 不喜歡社交,比較宅

社交其實是不分年齡的,每一個階段的人都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特別是小孩子,他更需要在關係中去成長。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的性格其實就是在關係中形成的,當然也是在關係中展現的。

最初是在和媽媽的關係中,形成一個關係的雛形,和媽媽的關係是一個二元關係,這個關係裡,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和方式會對他的性格產生重要影響。

比如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媽媽,會對孩子的自主性造成干擾,或者可以說會對孩子的自主性造成壓迫或剝奪,比如很多的媽媽會嚴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去撫養孩子。

這樣的孩子是很容易變得聽話、乖巧,很容易順著媽媽的意願來,但是這樣的孩子會失去自主性,與此同時他會變得被動和消極。

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想自己可以說了算,那如果在外在的空間裡不能做自己,特別是當做自己的時候,要受到責罵和懲罰,那他就傾向於關閉自己,這就是消極和被動,這就是宅的根本性原因。

自卑、軟弱的孩子有這樣2個特徵,他們很難有出息

一個孩子(成人),他這樣的性格特徵和父母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在上文中講述過,性格是在關係中形成的,那我們不妨換一個說法,性格是在和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

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父母沒有鼓勵他做自己,相反對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心理進行打擊,這種打擊的方式可以是忽略,可以是責罵,也可以是控制。

於是孩子就會覺得在和父母的關係裡,自己是不好的,這就是最開始的自卑,既然自己是不好的,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都是不好的,不被喜歡的,那就儘量不要表現了,這就形成了被動和消極。

和父母的關係會投射到其他關係裡,比如,一個孩子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他就會認為小夥伴不喜歡自己,老師不喜歡自己。長大了,他會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工作了,會覺得同事和領導不喜歡自己,於是他就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了。

他只想一個人,和沒有情緒、情感,不會不喜歡自己的手機在一起,當然現實生活中,一個自卑的人未必有這樣明顯的想法的,但是潛意識裡面一定是有著這樣的心理反應的。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先要覺察到這樣的心理反應,然後再去關係中重新一點點做真實的自己,當然這更多的是對於一個成年人自我發展而言的。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在社會規範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做他們真實的自己,給他們足夠的支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予以尊重,以此和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這個關係將會是他們此後發展一切關係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