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進行中,這些國家卻為抗疫叫停糧食出口

疫情仍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蔓延,各國防控措施不一、進展不同,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世界意義上的“拐點”何時到來。

在這種恐慌情緒之下,一些國家政府不僅關閉了機場,也開始關閉“糧倉”。據彭博社報道,部分政府開始禁止糧食出口。主要小麥麵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麵粉、紅蘿蔔、糖和馬鈴薯;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

為保證糧食安全而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恕我直言,這樣的舉措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國清代詩人唐孫華的《米貴》一詩中曾說:“抑價與遏糴,此策古無稽。” (遏糴,是指不準本地米賣到外地)也就是說,限制糧食賣到外地,從古代以來就沒有什麼合理性根據。

這些國家作為糧食出口國,首先說明自身“有餘糧”;而出口糧食的目的,是可以換到需要的其他商品。當下全球受到疫情衝擊,糧食進入上漲區間,正是出口國農民提高收入的好時機;可現在卻要暫停出口,只會把難得的市場旺季拱手讓給其他國家。最起碼,特朗普巴不得別人多買美國糧食,他好贏得農民的選票。

要知道,越能賺錢,農民就越有積極性擴大糧食產能,糧食才越安全。糧食產能越大,越經得起災難的衝擊,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如今,一些國家冒然制止出口,一方面,打亂了全球供應節奏,勢必造成其他國家糧食價格波動,甚至引起國際社會不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引發本國農民的強烈不滿,他們可能會改變種植計劃,進而影響糧食產能。

另外,決定一個國家糧食產能的,不僅是農民和土地,更有這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工業能力。農民會種田,但不會基因育種,不會造化肥、農藥、收割機、抽水機、燃料油……現代農業,沒有這些東西,根本就是虧錢的。實際上,生產糧食的,不僅僅是農民,還有科學家、程序員、工人……所有這些人,共同構成糧食生產鏈條。

“頭疼醫頭”式地保護糧食安全也很可能連累其他部門的發展。所以,對一些國家來說,在這個時候關起門來求“自保”的方法,很可能弄巧成拙,錯失大好行情不說,還可能因此與他國貿易“脫鉤”。待疫情過後,恢復出口,人家早已成了別國的“貿易伙伴”。

還是那個常識,在貿易的問題上,一定要堅持穩定的開放政策,不要動輒就管起來。在開放流通的世界市場中,個別國家“囤積居奇”行不通。越開放,才越安全。

□鄧新華(媒體人)

編輯 孟然 實習生 張曉雨 校對 趙琳


疫情進行中,這些國家卻為抗疫叫停糧食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