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寵臣主父偃,為什麼姓主,歷史上有這個姓嗎?

秉燭讀春秋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人,其本人學長於長短縱橫術,在齊地因受到儒生排擠,後遊歷燕趙,到長安便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後來受到武帝劉徹重用,後因脅迫齊王自殺,被漢武帝族殺。

據《漢書·主父偃傳》載:“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主父偃雖被誅族,但還是有族人逃出,此支主父姓的也還有。


主父是現今比較罕見的複姓,在北京,上海,山東,遼寧都有分佈。只是少見而已。


景粼玖序


【主父偃,主父或主?】

提到主父偃,最先想到的是熱播的電視劇《大漢天子》中王剛扮演的主父偃的形象,說話詼諧幽默,治國安邦,有不是智慧。然而,電視劇中的形象可能和史書的主父偃形象有點出入。中國的百家姓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重點聊一聊主父偃的姓什麼?

1、主父偃其人其事

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一個字“偃”。

他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早年學習像蘇秦張儀那樣的縱橫之術,後來感覺縱橫之術沒有銷路,轉而學習儒學,得到漢武帝重用後,建議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使得諸侯國自析,達到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公元前127年,拜為齊相,因為揭發,齊王畏罪自殺,此外趙王揭發其受賄,被族誅。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主父偃

2、“主父”姓氏來源

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國家逐步強大起來,為了自己專心外部軍事鬥爭,將國家讓給小兒子趙何,他自號“主父”,意圖構建一種二元的政治架構,主父負責外部軍事,惠文王負責國內政治。相傳姓主父的人都是他的後人。

趙武靈王的名號是主父,後代因此以主父為姓。——《姓苑》

3、“主父”姓氏還有嗎?

相傳主父偃族誅時,有人逃跑,這個姓氏才流傳到今天。現在主父這個姓氏在北京、上海、山東這些地方都有分佈。

​博大精深中國百家姓文化,獨特的姓氏是家族的代表。我們每個人的姓氏不但代表了我們家族,還是一個個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姓苑》【南朝宋】何承天

《漢書》【漢】班固





S說文解史S


主父偃不是姓“主”,而是姓“主父”。這是一個複姓,到現在仍然有傳承。

“主父”這個姓,雖然挺罕見,但是非常有名。因為“主父”的意思是“主上的父親”,放到封建社會就是“太上皇”的意思。


所以這麼牛逼的姓氏,實際上挺犯忌的,因此在歷史上出大人物的機會不是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主父偃,曾經做到了漢武帝的丞相,雖然結局也很慘,被誅族了,後世好像就沒有再出過什麼大人物了。

要說到“主父”這個姓氏的來歷,那就非常有名了。因為最早用“主父”稱呼自己的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

就那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國力一躍成為戰國強國之列的趙武靈王趙雍。趙武靈王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兒子 ,於是他在他最鼎盛的時候,就把王位傳給了小兒子公子何,也就是趙惠文王。


但是他自己其實並不願意放棄權利。所以自稱“主父”,意思就是我是趙惠文王他爹,是趙國國王他爹。

其實他這麼做啊,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還活著,鞏固小兒子趙何的權力和地位。但這無疑對於他的長子公子章太不公平了。

古人都崇尚立嫡立長,廢長立幼向來是取亂之道。所以趙武靈王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趙惠文王4年(前295年),沙丘之亂,不但一代名相肥義被殺,而且“主父”趙武靈王本人也被困在沙丘行宮中3個月,活活餓死了。


但是趙武靈王雖然死了,他“主父”的這個稱呼被他的一支後代作為姓氏繼承了下來。

到了主父偃這一代,差點“主父”這個姓氏又消亡了,但是孔車不但替他收了屍體,還救下了他的一個族子。因此“主父”這個姓氏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

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信息,目前北京、上海、山東羅莊、平邑、遼寧瀋陽等地仍然有姓“主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