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黑柴


他们说的都长篇大论了,其实很简单,我小时候问过我爷爷这个问题,我爷爷解放前是开纺织厂的,算是有点财力!他说解放前在我们县城摆一桌最好的酒席都用不了一块银元,一般银元含银七分!甚至很多老百姓一辈子也没见过“银钱”,平时花钱就花铜钱,民国是铜板!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民国的一块大洋怎么也相当于现在1000块钱左右!一万两不论是清初还是清末都是巨款!电视剧《大染坊》里演的就很真实,拉洋车的一天毛赚了一毛二乐的跟个傻子似的!穷人为了一块大洋都能卖儿卖女了!


一个中年人的战斗


清朝有1万两银子算富翁吗?到底能换算500万还是7000万?

有朋友问,清朝时期有1万两白银算什么概念,能算是大富翁吗?晋商动辄百万两的投资,净资产有多少?

今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

1,按照财政收入对比来看。

清末一年财政收入能有1亿两白银,拿着1万两白银相当于有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一。

假如清朝和现在国力相当,我们财政共工预算收入是20万亿,如果能有其中万分之一,那就是20亿人民币。这样资产虽然比不上王健林马云这样的顶级富豪,至少也是省市级的首富。

2,按照粮食价格和房屋价格对比。

清朝末年,国家收的钱基本都给列强交保护费了,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粮食价格高得离谱,1两银子能买到107斤粮食,基本上是10000两银子能买到107万斤粮食。

清朝斤虽然是16两,但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只有550克,实际上也是半公斤。现在我们的优质大米一斤最多卖到5元钱。107万斤大米就是500多万。

这点钱别说当某省某市的首富了,北京五环内买套房都费劲!

清朝买房子要多少钱,历史学家考证,清朝北京房价大约是70两银子买四间瓦房,每一间15-20平米。算下来一两银子就是一平方米。

如今北京房价平均70000元,1万两银子就是7000万人民币。即便是在北京,这也是小有资产的王老五了。

3,按照社会工资来看。

1万两银子能带来怎样的社会地位,主要还看与他人对比。所以,我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工资进行对比。

清朝省级干部如巡抚学政一年合法工资是1万两,所以你带着1万两银子在他面前也没得瑟不起来。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厉害了。资料显示,清朝普通士兵的军饷每月2两,社会上普通工人也能挣到2两银子每月。现在我们搬砖工煤矿工快递小哥月薪都能拿到4000-6000。这样对比1两银子相当于2000-3000人民币。

1万两就是3000万人民币,这是普通人工作5000个月的工资!不少了,绝对有钱人。

清朝时,拥有1万两银子,绝对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但你未必能过得好,这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半奴隶制社会中,你越有钱,往往就会越容易死。

顺治年间,清军在江南地区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杀得人头滚滚。从本质来说,是因为江南人有钱,清朝总是想通过政治权利来掠夺汉族地主的钱财,必然招致当地人的反抗。这件事之后,江南地区始终都是清朝发动财产掠夺的主要方向。

康熙初年,清朝的江宁知府朱国治先后制造了江南三大案。江南士绅地主,要么被指认为郑成功的内应,要么被指控反抗国家意图造反。朱国治在江南掘地三尺,搞得民怨沸腾,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到云南做巡抚。老天有眼,吴三桂把这个大屠夫弄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真的有1万两白银,一定要超过一半的钱买个乌纱帽,自己给自己当"保护伞",这样才能保全全家性命。这一点,晋商是都知道的,所以,从来不做官的晋商,在祠堂里全都是衣冠情兽的官员,最高还有从一品大员。这些钱,对于商人来说,绝对是有必要的投资。

清朝,商人地主等有钱人要给朝廷交保护费,朝廷又要给猎枪交保护费。这个社会,简直乱套了!


历史知事


在清朝拥有一万两白银是富豪了。

清朝绿营兵(汉兵),有史料记载,每月军饷2两银,另发给一定量的粮食(应该可以维持一家3~4口的口粮)。后期,李鸿章的淮军,军饷是33天3两3钱银子,另发给一定数量的口粮。

照此标准推算,清朝士兵一年军饷是24两;就按每月200斤大米供给来折算:清朝一石米是100斤(明朝是120斤),有奏章资料显示,嘉庆年间一石米2两银,减产年份是3两银。康熙朝后期,一石米是1两2钱。

这就很好算了,200斤大米是4两银。加上士兵工资2两,总共6两银。一年下来,顶多72两。这就是一个士兵家庭一年的工资、津贴收入(除非他还有别的挣钱门路)。

那么一万两白银,靠一个士兵的工资和粮食补助,挣100年都挣不到啊!

再举个知县的工资收入:康熙朝知县一年俸银45两、俸米2700斤;雍正朝增加一项补贴:养廉银,知县一年养廉银1200两。具体数据是:

工资加补贴1245两

一年粮食供应2700斤=54两

合计1299两

这是清朝中后期一个正印知县一年的全部收入。

那么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社会多少元人民币?这个很难正确计算。但从购买力来推算是可以的。清朝一石米2两银(丰收年一两二钱),现在一石米300~400元,就是说,2两银约等于400元购买力。

一万两银子,约等于今天200万元购买力。

200万元在今天社会,是排前面的中产阶级。(今天物价贵)

一万两银子在清朝绝对是中等富豪。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一两银子1000文,也就是1000个铜板。

大米是折算购买力的最有力武器,据史料记载,康熙当时2文买一升米,相当于一斤半米,当时1000文能买750斤米,按照目前2块的均价,一两银子值1500块钱。那时候物价低,购买力很强,康熙时的10000两相当于现在的1500万左右。

到雍正时,物价上涨,银子的价值就相应下跌,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1000左右,10000两银子大概值目前的1000万左右。

乾隆事情,物价上涨太快,官员工资也水涨迅速。过去一品官员的俸禄是180两银子+180斛大米,到乾隆时期还大幅增加养廉银,差不多是工资的100倍,即另外还有2万左右的养廉银。此时的银子大约折合400元左右一两,1万两银子相当于400万左右人民币。

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国家经济紧张,赔款巨大,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子开始涨价,此时银子兑换比例开始上涨,从一两银子兑换1000文涨到1500-1600文,到后来涨到2000多文了。但是此时物价也开始水涨船高,一升米需要六七,直至最后需要二十文左右,所以银子的价值实际还是跌了,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块钱左右。鸦片战争后1万两银子相当于200万左右吧


guide911


1万两白银,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算得上是相当富裕的人家了。

按照记载,清朝最为辉煌的康雍乾时期,1两白银可兑换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优质大米的价格为1升大米10钱左右。根据换算,清朝时期1升大米折合成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1两白银可以购买优质大米150斤。1万两白银就可以购买150万斤大米。

按照现在的标准,1斤优质大米的价格我们安3元钱计算,150万斤大米那就是人民币450万元。

450万人民币,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标准,那也算的是富裕人家了。按照现在5000的税收起征点,整个中国符合纳税标准人数大概是6000多万,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是13亿人的月工资不足5000元。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3口之家,要多少年才能赚够450万元?

当然,用大米的价格来衡量还是有点不够准确,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衡量一下1万两白银在清朝的富裕程度。

在清朝,获得亲王爵位之人,每年薪水是白银1万两,郡王薪水是白银5000两,贝勒的薪水是白银2500两,贝子的薪水是银1300两。

1万两白银,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毕竟一个亲王,位于当时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一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1万两白银,而像郡王这种同样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则要两年的工资才有1万。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那些文武百官的工资水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一品官员的年薪大概是白银180两,二品大员的薪水是白银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从这个数字来看,在官员们不贪污受贿,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下,1万两白银也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乾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口人家,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是30两白银到40两白银的样子,总支出基本和收入相当。也就是说,在乾隆时期的北京,1万两白银可以让1个普通的4口之家生活200-300年。要知道,这可是京师,经济水平要超过其他地方,要是在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来换个角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2500文,在乾隆时期折合白银2.5两,也就是说,长工吕魁元要不吃不喝连续干上400年,才能攒够1万两白银。

清朝时期,普通的农民,一年靠种地能够获得10两白银的收入,需要1000年才能获得1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1万两白银,在清朝普通百姓家庭,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赚到钱。


小镇月明


1两银=2500-3500元!

根据《万历十五年年》作者黄仁宇和其他知名历史学家的描述:

清朝1两银=250元到350元人民币。

但是出现这个结论时间,大约是1997年—2004年。

按照通货膨胀10倍。

1两银=2500-3500元。

1万两白银=2500-3500万人民币。

比较一下

清朝北京四合院白银2000两,现在一套普通房800万。

八旗士兵月薪2两,现在中等收入月薪6000元。

吉野号军舰120万两,现在一艘顶级驱逐舰约90亿人民币。

小结:有人会说,有些清朝官员收入几万两,折合人民币几千万,怎么可能这么多?!

不是他们的收入高,是我们的收入太低😂。

现在的高收入人群,一套西装50万,一件衬衫2、3万,和清朝高收入人群没什么区别。


美之星暖通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这个问题非常的不严谨,我做个比方啊,都叫新中国,80年代你手上的10000块钱和2020年的10000块钱那能一样么?80年代的1万块政府都可以给你发一个奖励的牌子,上面有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万元户”!那个时候一万块弄不好都可以买套房,而到了2020年这一万块简直p都不是,连一个奢侈品包包都买不起,用房子做比喻的话,可能连一平方米都够呛。

所以,银子是清代的货币,在清代也要分时候讨论才准确一些。


先说清末吧,从国外的一本研究清代的著作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作为劳动力的佃户给地主家干一年的活,按照只能收入大概8两白银左右(人均,有的可能十几两,有的可能2-3两)。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佃户想要挣得这10000两白银,他需要干上1250年才能挣到手,这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所以能有10000两白银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吧


在说康雍乾时期,那个时候,算是清代的黄金时代了,咱们拿清代官员的工资为参照物,除去那些亲王(皇帝的儿子),平常人能混到的最高阶的水平就是一品大员了,他们一年的俸禄(工资)是180两银子而已,想靠工资攒到10000两银子,也要55年才行,所以你是一品大员的话,怎么可能不贪污嘛。


所以朝廷整了一个养廉银制度,一品大员一下给16000两白银,按照汇算约合人民币300万左右。这个收入在康雍乾时期也不算特别高,在北京这种城市也就达到个中产偏上而已,要知道王爷贵族的福利动不动就几万两白银。所以10000两在北京帝都上层社会中,也不算一特大的钱吧。就像现在300万在贪官手里还算什么大钱么?他们动不动就上亿好伐!


老猪的碎碎念


大清帝国的一万两银子大约可合现在的币值1500余万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大明王朝时一两银钱约合人民币`600元,浙江学士钱钱益考试作弊,贿赂中考四万两银子,才高中榜眼一举入仕。










94310417小云


那么你可以一辈子吃饱喝足,不愁吃穿。不单你不愁吃穿,你的子孙后代最起码能够延续三代到5代,只要他们不是特别败家的话。

我们从购买丫环来看

其实一谈到古代的银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很多人就会不自觉地拿银两和大米去进行等价兑换,这一部分数据我也有,但是如果一直说大米一直说大米的话,实在是无趣得很。

毕竟大米也值不了几个钱,而且大米躲在一旁很无辜呀,闲着没事就跟人家比大米,比大米还不给人家买大米。

我们今天拿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来看,清朝时有这样的一个记录。

一户人家生了个女儿,然后又生了个女儿,结果养不起了,一家4口都卖给人家当作奴仆,那么一总共是多少银子呢?具体钱财记不清了,好像是二两银子到四两银子之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清朝的时候,4个人他们的价值我们按照最高价四两银子来算,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一两银子。

当然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说把自己卖给人家之后就只值一个两个字,除了这一两银子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继续来看。

比如大地主大富豪购买了某个人之后,这个人的衣食住行吃穿什么的通通都需要这个大地主来救济。

也就是说把自己卖了之后给人家干活来获取对应的粮食,但是除了这些粮食和最开始给的那一笔钱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1万两银子意味着什么?

除了从丫环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依旧可以从大米的角度来看,对他们现在的影子也是个千万大户。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去购买房子呢?

按照最贵的房子来看的话,十两银子到50两银子之间都可以买个四合院了。

请注意,我们是按照最贵的房子的价格来看,那么1万的银子,就意味着我们最少最少可以去购买200个四合院儿。

别的什么都不用干,单纯的收租过日子就能够逍遥一生。

当然就清朝的状态来看,很多人倾其一生可能也存不下100两银子。





近代史探索


对于白银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常常在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古人拿银子消费的桥段,一般在客栈吃饭都是一两银子之类的,倘若有的人拿大把银票去贿赂高官,一般都会说是一万两白银,这时候高官大多会惊呆眼睛,会感觉出对方很大方。

每个朝代的银子的购买力都不一样,毕竟清朝离我们不算太久远,我们今天只讨论在清朝时期的一万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跟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一样,作为货币的白银,主要被铸成元宝形状,银锭上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市场上流通的含银量也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银、上海有二七宝银等,全国各地不大一样。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为了方便银子流通,规定了作为单位的“虚两银”,也就是纹银,纯度在935.347%,通常认为清朝时期的一两银子重37.3克。

每个朝代换算成人民币的价值都不一样,清朝时期的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文铜钱,将白银换算成人民币,通常是以米价为中介,清朝时期一担米需要600到700文钱。

按照现在的米价3块钱一斤,一担米需要510块钱 人民币,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不到1000块钱。

实际上大多数古代人日常消费还是用铜钱多,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个月二两银子到三两银子之间,折合人民币2000元到3000元左右。

别看古人一个月只有二两银子左右的收入,可是这二两银子的购买力可不低,基本上可以换到150斤的大米,50斤的猪肉或者是600斤的黄瓜,这庞大的数目已经足够一户人家一个月的开支了。

1两银子折合人民币是1000元左右,那1万两银子的话相当于现在的1千万人民币了,因此如果你真的带着一万两白银穿越到古代,绝对是能够过上舒适的地主生活的,你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