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清廷为何会战败,两国海军之间的差距在哪?

观景说史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 “国运对赌”的战争,这一场看似清政府必胜之战,却输得一塌糊涂,尽管清政府已经拥有北洋水师这样亚洲第一的海军,而这对于清政府来讲,却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 的战争。

两国建立海军根本目的不同

  • 清政府的海军与日本的海军几乎同时代而建立,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最初的动机、前期准备工作:如设厂造船,培养人才、购买战舰等都有许多 相似之处,但两国的战略目的却差异明显。

▲北洋水师定远号铁甲舰模型

  • 清政府建立海军的目的是:“自强、御海,欲与洋人争衡”,保国家,守疆土,维护清朝的统治。其实就是一方面抵御侵略,保卫海域,另一方面镇压国内反抗势力。其三:执行清政府海外使命,保卫藩国。清政府建立海军的最大目的就防御日本,但是却并没有制定积极的防御方针,甚至在甲午海战中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

  • 日本方面: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已经明确了远大的海军战略目标,1868年,开始推行“武国”方针,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4月明治天皇发表了《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表明了海外扩张目的。1870年,日本确立了20年内拥有军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目标。

▲日本确立的对外扩张目标

相同成长周期的海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结果

  • 清政府建立海军但是却并不清楚 建海军的目标,也不知道要将海军建成什么样。清朝的海军从洋务运动中兴起,到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时,经历了20年的成长周期,此时已经拥有铁甲、快船等大小舰艇25艘,其实力居于亚洲第一,远超日本。

  • 北洋水量拥有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7艘,共2.7万吨,是日本的2倍多。然而自北洋水师建成后,就再未增加一艘军舰,清政府上下勾心斗角,并不倾尽全力建造北洋水师,还将军费挪做他用,其中用于修建园林的经费就达1300万两之多。而当时买这7艘军舰才花了778万两,而如果将这1300万两也用于购买军舰,那么北洋水师的实力至少将会再增大2倍。

▲甲午海战纪念馆保陈列品

  • 日本方面,1870年就明确提出需要建设一支装配精良,配备超过英国的海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提出了“八年计划”花2664万日元增加大小舰、鱼雷艇32艘。为此,日本将烟酒业的所有税收全部用作军费开支,为了筹集军费,日本发行海军公债,甚至皇室都节衣缩食,发动全国的贵族、富豪捐款。并下令政府官员的薪酬的10分之1作为海军军费。

  • 在日本各政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甲午海战前已经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3373吨,以及6艘排水量33330吨的军舰和2艘入排水量为165吨的鱼雷艇在制造中。

▲北洋水师“致远舰”

两国在如何使用海军上的看法不同,清政府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在海军的使用上要么进攻,要么防守,其根本目的就是制海权,取采什么样的攻势决定了能否夺取制海权。

  • 清政府对于制海权完全没有概念,包扩李鸿章在内,对海军的定义都只是在“守”上,可以保卫领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主动出击。在丰岛海战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10艘战舰主动出击,而李鸿章却让他掌握好进退时机,以保船为上。尽管李鸿章手下有不少官员主张将守势改为攻势,甚至文官都提出:两国交战,谁掌握“制海权”谁就掌握胜利,但是这些建议都没有被李鸿章采纳,而是采取了消极的避战保船的策略。

▲甲午战争前中日冲突政策

  • 日本方面提出了“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果海战胜利,掌握黄海制海权后,陆军直接攻入北京。第二:如果海战失败,则退守平壤,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以方便陆军增兵。第三:如果海战失败,制海权被清政府所得,则全部撤军到朝鲜。由此可见,日本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谁取得了制海权。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海战发生的必然

  •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祖先在创造文字的时,就主张“止戈为武”、“大兵无创”,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境界。数千年来对和平的追求,也让中国习惯以防为主,例如万里长城就是防御的标志建筑。在大部分历史的长河里,中国都以这种防御思想将人民带向了和平繁荣,邻里和睦的关系。然而到了19世纪,清政府并没有将防御政策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是变得保守和僵化。

▲威海卫基地布放图

  • 中国背靠高原草原,东临大海,地理空间广阔,物质资源丰富,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重农轻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使人们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想法,无心海洋,也使中国边防一直不重视海防,形成了重土而轻洋的观念。晚清政府对于来自海洋的危险反应十分被动,当发生海上战争的时候,想的是海防而不是海权,也不重视研究西方海军的战术,对于海军战略缺乏充分的认识。

  • 日本是一个岛国,孤立的经济体,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决定了其向外寻求资源的对外依赖性,形成了向外扩张的进取意识。岛国的地理位置使日本需要获得海权的安全感,所以日本产生了强烈的海上进取意识。

▲日本明治天皇像

  • 对于海外的需求,日本明治天皇将强兵作为富国的前提,把大力发展海军作为第一要务,在这种思想上,日本建成了进攻型的海军,以控制海上霸权而控制东亚甚至世界。

对于甲午海战前30年,清政府与日本处于相同的位置,对于两国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时世界的海军都处于从帆船向蒸汽船、铁甲船过渡的时候。而海军的实力建设取决于统治集团的眼光和素质。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间,清朝也曾抓住了机会,建设了海军,并取得很好成绩,曾一度领先于日本。然而最终清政府的腐朽堕落、目光短浅,错失了百年难遇的机会,掣肘海军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海军底气不足,趋向被动软弱的防守。

所以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明治文化集》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日本海军史》

《李鸿章.寄丁提督》


雨霁视角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以下我总结一下:

一、制度问题

当时的清朝还是属于封建制度,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日本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制度上已经领先清朝。(别问我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领先封建制度,历史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二、思维问题

清朝固有的大国主义思想,完全没将日本放在眼里。过于低估对手。

三、领导人的问题

电视剧《走向共和》就有一个镜头,讲的是明治天皇和慈禧太后的饮食场景,在剧中明治天皇为了省钱买军舰,一天只吃一顿;而作为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一顿饭一百多个菜还嫌不够。清朝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四、后勤问题

玩过《红色警戒》类型的游戏的人,都了解战争主要打的是钱粮。作为清朝来讲,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资源都秒杀日本,但是当时主要资金用在哪里呢?不是经济建设,也不是扩军备战,而是用在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据记载,慈禧六十大寿,清廷拨出三千万两的白银作为专项资金(就拿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来说,才话费白银140余万),如果全拿来买军舰,可以购买20多艘旗舰,可惜只是如果了。

“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以上是明治天皇下的诏书,作为战争的另一方日本来说,他们从上到下开始节衣缩食,用来购买军舰。

五、动员问题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在战争开始前后就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动员全体国民。(如天皇身体力行,每天只吃一顿饭;将宣扬对清朝的仇恨)

而清朝这边无论是战争开始前没有准备,到战争开始后也没能动用全体人民。

六、军力对比

很多人估计还以为清朝在军舰方面还领先日本,其实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而北洋水师这边大小军舰共有25艘。很明显在战争开始前,军舰实力已落后于日本。以下是开战后的力量对比(来源于百度百科和论文《甲午战争中日伤亡比较分析》)。

(二)组织制度

日本的军事制度和组织形式学习德国,已处于近代化。而清方还处于封建军事模式。

七、准备方面

日方组织甲午战争已经多年,而中方一直未做准备;战争开始时,日方不宣而战,以有备攻无备,已经在开局占了上风。

八、间谍活动

从1881年,日本特务机关“玄洋社”成立以来,就开始派人到清朝从事间谍行动(以开“乐善堂”药店作为掩护),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岸田吟香、荒伟精、根津一等。这些间谍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关塞要冲、人情乡俗、风土气候、交通运输、农工商物资等等。甚至详细到了每个村庄有多少人,多少口水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方做到了。

九、宣传攻势

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日方对清朝民间的宣传基调是“推翻满洲,恢复华夏”。在给西方的报纸中,日方做了很多新闻策划,主要是怎么优待俘虏,如何照看百姓等等。


带志逐梦


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水师一直号称亚洲第一,可在甲午战争中却败给了日本海军。

其实日本的海军几乎是和北洋水师同时创建,但俩边的发展境况却不相同,最终导致日本海军超越了北洋水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也效仿外国建立自己的海军。北洋水师建成后,被西方评价为“亚洲第一”,但由于清政府的国家制度没有改变,官场中派系林立,导致北洋水师的军费一直没能完全兑付,失去了升级改造的机会。最为严重的是,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时,花巨资搞万寿庆典,甚至不惜挪用军费,使得北洋水师的弹药都都不够用。而在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大加强。日本在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大量接受欧美的先进思想,通过开设银行、发行国债等措施提搞国力,并且花费大量军费提高军事力量。甲午战争时日本已经对战舰进行了大量的升级,装备了许多先进武器。而北洋水师还是老样子 ,在军费缺乏的情况下,没能升级战舰。让一个老人,还是长期缺营养的老人,去打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他怎么会打的过。




小逗一把


都知道1895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清政府与日本在海上打了一仗,结果是清政府战败。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战败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战前准备不一样(清政府压根没准备,而日本则谋划了十几年)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自己壮大之后日本就很膨胀,想要侵略中国,攻占印度,称霸亚洲。所以侵略占领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就有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就制定出了《清国征讨方略》。在甲午战争前几年,日本的军费开支都很高,天皇也带头捐款,受到天皇感召,日本全国上下都很支持这场战争,一年下来全国都有一百多万元的捐款。其间,日本也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日本往中国派了大量的间谍,绘制了十分精确的地图。

反观中国,国防建设反而松弛了,自中法战争后,中国有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和列强关系相对缓和。但是,清政府却因此而放松了国防建设,战争前几年,清朝就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开支,1888年以后清朝就没有买过军舰了,1891年连海军器械弹药费都不给了。


2,战略制定差距巨大。

日本在战争前就制定充足的策略,制定了陆海军协同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而中国之变,在战争之前完全没有准备,战争开启后只能仓促应战,战略上也落后日本,完全没有海陆军协同的概念,实行的也是海防陆攻的作战方针。


3,装备上落后。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军三千吨以上军舰两艘,三千吨以下军舰十艘,日本三千吨以上军舰八艘,三千吨以下军舰四艘。而北洋军又因为长期未购买过军舰,军舰也长期缺乏养护,性能不佳,当时北洋军军舰有效射程不足三千米。而日本军舰不仅为新式军舰,有效射程可达五千米,还装了新式速射炮。

总体来讲,其实装备上的劣势反而是最小,我们最大不足就是在人以及制度的方面,留下这百年的哀叹。


还是有故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意识问题,清政府当时清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战略问题,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将相不和,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随着对战争研究的深入,现在的结论是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勇气是输掉战争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时深刻地指出:“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战争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就此一点,任何经费短绌方面的探索、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以至对叛徒逃兵的声讨和对英雄壮烈的讴歌,在这个残酷事实面前皆成了苍白无力的开脱。”

当代人把勇气定义为:人们面对未知事物、困难、危险、灾难、强权、敌对力量等种种不利因素和挑战,勇于接近和认知,敢于战胜或消除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勇气的大小,除一定的先天因素外,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主要是人所处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大环境”和学习、工作、生活的 “小环境”等各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争能够直接反映人的勇气,也能直接证明勇气对战局和战争结果的巨大影响。从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当时的情况看,与其说是战争双方国力、武器装备和兵员的比拼,不如说是战争双方勇气的较量。

两军开战,短兵相接,在战场上人的因素亦即前线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将上升到第一位,清军缺乏勇气是输掉战争的主因。

有了坚船利炮是否就一定能够战胜外敌呢?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又给中国人上了永世难忘的一课。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当时中国的整个国势并不比日本弱,北洋水师则堪称亚洲第一,舰队的规模和舰艇的防护能力、火力及航速等均超过日本舰队,“镇远”、“定远”两艘战舰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铁甲舰。此外,这支舰队在其建立之初即参照西方列强海军规制,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程,其组织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非常严格的要求。舰队的训练也十分刻苦,而且官兵完全按英国海军训练标准进行训练并长期由英国人琅威理任“总教习”,甚至“其发施号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以确保充分发挥军舰的作战效能和舰队指挥的有效性、准确性。战前李鸿章还校阅北洋海军后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可是,就是这样一支由30多艘舰艇组成的强大舰队,被日本舰队全歼。而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开了“零伤亡”之先河。一百多年来,学界、军界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还是围绕腐败无能、军费挪用、体制障碍、机制不灵、指挥失误等“人”之外的因素进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无以复加,结论基本上都是“这是一支还没开炮就已经全军覆没的海军”。

当然,腐败等问题是造成北洋水师覆灭的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北洋水师官兵普遍缺乏勇气。如黄海海战是一场典型的海上遭遇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遭遇战往往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尽管有邓世昌等少数“管带”率水兵奋勇战斗并将负伤的军舰全速撞向敌舰的壮举,但大多数舰艇上的官兵,只听过训练时自己军舰上的炮响,没见过敌人的炮弹在自己的甲板上近距离爆炸,这是海战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北洋舰队官兵却不能承受,本来不足的勇气此时便所剩无几。接下来北洋舰队阵脚大乱,舰队无法统一指挥,不能发挥整体效能,出现了各自为战或竞相逃跑的致命危险,此时日本舰队便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围歼或追杀了,问题就这么简单。在后来的威海卫之战中,战事基本上是日本舰艇拼命冲杀,北洋水师舰艇拼命逃跑。如“同是鱼雷艇,我方管带王平等人驾艇冒死冲出港外争相逃命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率艇冒死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甲午战争充分说明了任何武器的效用皆要通过人去实现,人如果没有勇气,即便是训练有素,再先进的武器也发挥不出效用。对战场上的官兵来说是这样,对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城府极深、精通为官之道的李鸿章等也是这样,他的怯战思想和情绪不但直接动摇了朝廷的战争信心和意志,也像瘟疫一样在他自己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传染,以致到了战时绝大多数官兵都毫无斗志,数量庞大的北洋舰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当时朝野上下自信心丧失殆尽,也使整个清朝军队完全丧失了勇气,空前的、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赔款和台湾等地的割让,不但使中国国力元气大伤,还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投下了至今挥之不去的阴影,民族自卑被深深植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吉林大学教授李晓博士在2004年曾说:“当时的(110年前)日本人对中国还有一种敬畏感,而这种敬畏感在甲午战争后荡然无存。在这之后,‘支那人’彻底变成了一种污辱性称号。” 甲午战争后还出现了仅2000人的八国联军,未等后续部队到达就敢面对十数万清军的围追堵截,从天津租界向中国首都北京攻击前进的“咄咄怪事”。而这种“怪事”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没有勇气的中国人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充分证明了勇气对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多么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把增强我国人民特别是我军官兵的勇气,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一环常抓不懈。


zeng微尘


其实当时中国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长江水师~但是他们都没参与甲午海战!只有广东李鸿章的弟弟派了三艘战舰来协助!甲午战败还去问日本人要,日本人也没给。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跟日本人打仗他们都认为那是李鸿章的事,跟自己无关!清末官场个个派系甚至快要形成了军阀……恨不得你李鸿章全军覆没,那北洋水师就如李鸿章的私人武装一样!

洋务运动开始后已然有起色,国力不断增强!中日之间战争也是双方对赌国运!日本人也没把握赢!打到最后日本都快打不下去了!

从军力来说日本的速射炮是占优势的!对比一下新中国后南沙海战!就是在南海跟越南人打的!我们是赢了,越南当时就是巨舰,转向速度都很慢,我们小而灵活,又都是速射炮!

其实是若是集全国海上军舰全战之~日本人未必赢……但是清政府日落西山,人心不齐……


桃花一九二七年秋


战败是必然的,这是大势所趋。清朝还处在农耕社会,洋务运动作用有限,而日本自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政治改革、发展工业、全盘西化等等。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日本的胜利,不如说是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对封建农业国的胜利。

说到海战,北洋舰队时称亚洲第一舰队,论吨位和表面实力强于日本舰队,但是在战术、指挥、训练、装备、射速等全方面落后。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不只是作战的失败,更是全方位失败。北洋舰队长期经费匮乏,老佛爷修园子有银子,舰队没有银两购进新舰、保养老舰、更新舰炮、补给炮弹,相比日本全国勒紧裤腰带全力发展海军,实在是讽刺。这是日本人一贯的冒险搏命又一次成功。


我是一个路过的历史宅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落后导致的,北洋海军尽管被描述为军队纪律差,士气不振等等,但是总体战斗力其实并不比日本海军差。

要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钱,甲午海战也不例外。

清朝筹备军费的方法是户部拨款(财政拨款),地方捐输,卖官鬻爵筹钱,方法落后,最终筹集到的军费非常有限。

而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改革较为彻底,学习了西方金融运作那一套,成立中央银行,发行国债、战争债等等来融资,用未来的钱充做现在的军费,在这一点上就完胜清廷。

因此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两个体制先进性的体现,几乎是必然的。


三天打余


上层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筹备差距太大

战争之前,日本人筹备了十几年,而清政府一直不认为能打起来,甚至不认为日本人敢打,清政府的高层和日本人关系并不差。

战斗意志,日本人全力以赴,势在必得,而清军,只有少数人孤单的战斗


大唛养车CEO


战前海军经费情形

1891年(光绪十七年),李鸿章偕张曜第一次校阅北洋海军,事后在校阅奏报中写道:

 “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臣等忝膺疆寄,共佐海军。臣鸿章职任北洋,尤责无旁贷。自经此次校阅之后,惟当严加申儆,以期日进精强。”

时隔三年,1894年,李鸿章偕定安第二次校阅北洋海军,李鸿章在奏报中又说;

  “技艺纯熟,行阵整齐;及台坞等工,一律坚固。”

海军编练如此日益精进,技艺纯熟,岂有不堪一战之理?光绪帝正是根据李鸿章有关北洋海军实际战力的奏报作出对日作战的决策的。翁同龢也认为李鸿章:

“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憨,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中国讲究武备近三十年,以中视西,或未可轻敌,以剿倭奴,足操胜算。”

所以,他坚决“佐少主”,支持光绪帝主战。但意想不到的是海军如此不堪一战。

“光绪帝以海军成绩既大有可观,当日人之挑衅,何至不能一战而徒留为陈设品?乃允翁同龢辈之请而宣战,实赖鸿章所经营而日进精强之军备耳。”

中日交战的结果证明,国家花了几千万两银子交由李鸿章编练的北洋海军只是个摆摆样子的陈设品,兵非精练,将吏贪腐,焉能不败?但李鸿章的亲信僚属为了推卸战败的责任,硬是把它归咎于翁同龢等人的主战行动,说甲午中国对日作战“淆于乱哄,轻于一掷”。说甲午战败是因为翁同龢利用户部尚书职权“以军费掣肘北洋,以致对日作战失败。”有人借此发挥,指责翁同龢:

“不仅以部款支绌为由,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两年,即使弹药的补充,亦多方予以限制。”

停购外洋船械这条意见最先是由户部主事陈炽(用洁)提出来的,在户部堂员会议上讨论时,福锟、翁同龢等堂官是同意了,最后经谕旨批准。毋庸违言,福锟、翁同龢等堂官因郑州黄河决口筹款困难而奏请停购外洋船械是一种短视行为,是对国家安危掉以轻心,极不负责任,因而是不能肯定的。

“以军费掣肘导致战败”之说

在海防事例停开的两年中,户部还是为海军筹拨了大量银款。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档·醇王府档记,翁同龢在一份奏报中说:

“海军所规划者,筹边之要策也。臣部苟有馀财,必当力补海军之不足;海军苟无急用,亦当深体臣部之为难。虽云各有司存,实则同舟共济。”

中日朝鲜问题争端发生后,李鸿章电奏要定购快船,户部立即拨银200万两,翁同龢还一再电询李鸿章“价值敷否?”据《光绪朝东华录(三)》所记,翁同龢在给光绪帝的另一份奏折中说: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前经臣部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募勇购船各案内拨银250万两,嗣又约提银400万两”。

 即使在甲午战争时,当时北洋经费也并不“奇缺”。1895年2月,李鸿章赴日议和,王文韶代理其职时,李氏向王氏“列册交代,有淮军银钱所存银八百馀万两”。据《梁燕孙年谱(上)》所记,王氏说,“此系文忠带兵数十年截旷扣建而积存”。刘厚生在《张謇传记》中说:

“不能以此推诿翁同龢之掣肘及任何主战之人也”。

翁同龢“以军费掣肘李鸿章造成战败”的说法不能成立。以军费掣肘李鸿章,造成战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翁同龢,而是慈禧,庄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则说“海军战败,究其原因,慈禧的徇私害公,挪用海军经费以建造颐和园(据有关资料载,挪用银约1300多万两)这才是罪魁祸首。”

“为兄长报仇”说

李鸿章的亲信僚属不能指责福锟等满族权贵,而把矛头直接指向翁同龢。认为翁同龢之所以利用户部尚书职权在经费上卡扣李鸿章是“公报私仇”,是为其兄长翁同书被参劾革逮报仇。说是参劾翁同龢的折子出自李鸿章之手。李氏当时是曾国藩的幕僚,此折系李氏代曾国藩草拟,深得曾氏的赏识。翁同龢一直认为其兄长是蒙冤受屈,引为大恨。但他经过了解,认为这道参折并不出自李鸿章之手,而系安徽合肥文人徐子苓(毅甫)所为。《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七月二十日记着:

“得徐毅甫诗集,读之,必传之作。毅甫名子苓,乙未举人,合肥人,能古文。集中有指斥寿春旧事……弹章疑出其手,集中有裂帛贻湘乡之作也。”

梁启超在《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李鸿章》一书中分析:

“至其(指李鸿章)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之半,由于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不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此其一因也。又惟知练兵而不知有兵之本原,惟知筹饷而不知有饷之本原,故枝枝节节终无所成,此又其一因也。”“海军不免涂饰耳目,此精神不如人(日本)”。“淮军驻津者,兵勇虽来自田间,而逸乐已久,不甘劳苦,从未见仗”。其宿将“因承平日久,买田园,置宅第,左狡童,右艳妾,金玉锦绣,狗马声色,早已颓废不能领兵打仗”。

王闿运说:

“今日之役,一船不能渡海,战守之师,望风而溃,必有由焉,不可仍以军械,船砲论也。”

据吴汝纶《李文忠公事略》记载,王闿运在致李鸿章信中进一步指出:

“不战而败,败而求和,谁使为之?岂非海淮诸军之故哉?兵法责元帅,无待人言,其自咎可知也”。

据《涧于集》一书记,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则说

“合肥……晚年为贪诈所使,七颠八倒,一误再误。”

刘原生在《张謇传记》中说:李鸿章

“开始主和避战,继而避战求和,待到和战两无办法,只有埋怨翁同龢及其他京官中主战者,以为委卸责任的地步”。

军队的腐朽,将领的贪鄙,李鸿章治军不严、主和避战、避战求和,是导致中国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