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劳伦斯602


在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经常拿来一起比较,一个是弑兄上位,一个是杀侄即位,两相比较似乎半斤八两。然而,对此二人的功过评价却并不一致。前者一直是明君达人的形象,后者则是毁誉参半。

其实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夺嫡和篡位

对于李世民而言,当时是秦王,而李建成是太子。按照正常的思路,那么太子荣登大宝的概率自然更大一些。在中国历史上的汉家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这个传统开始被严格执行,但是,后期却逐渐松动。也有了幼子成功上位的情况出现。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帝位,但是因为李建成仅为太子,并没有登上皇位,算不上谋反篡位,只是为了夺得即位权。

反观朱棣就完全不同。朱允炆已经登基,成为了大明名副其实的皇帝。而朱棣的行为就形同叛乱,属于谋反。那么在重视正统的史学家眼中,这是最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你不死就罢了,还抢夺了皇位,简直大逆不道。

二、功绩不同

大唐虽然名义上是李渊为统领建立的,其实最大的功臣是李世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大唐建立的大半功劳都是李世民立下的。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人们的眼中,既然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那么李世民较之李建成更拥有继位的权利。

再来看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确实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和一代军神李世民相较而言,那就完全不够看。和李世民鹤立鸡群的赫赫功绩相比,朱棣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的功劳,仅仅能拍到十名左右的位次,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三、朱棣得罪了读书人

朱棣是个明君,此话不假。其实他不仅是个明君,在其他方面同样成就非凡。他丰功伟绩完全可以傲视中国历史上90%以上的帝王。但是他却犯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错误,得罪了文人。得罪的是谁呢?一代大儒方孝孺。

因为方孝孺极力拥护建文帝,后又因为他不愿意起草朱棣继位的诏书,最终身陷囫囵,最终被灭十族。中国历史上的严刑峻法最多灭九族,而方孝孺却是被灭十族的两人之一。这同样给朱棣带来了嗜杀文人的口实。要知道方孝孺作为明朝大儒,弟子千万,虽然这些弟子都因为灭十族而被杀,但是弟子的弟子却同样为数众多。要知道历史都是文人写就,得罪了文人的朱棣,自然要被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李世民则不然,面对李建成的旧部下魏征,不仅不怪罪,反而委以重任,纳为己用。这种胸怀和对文人的谦和态度,自然颇得文人之心,也就难怪他们对其大力推崇了。

四、拥护程度不同

李世民作为秦王,竟然能因为自己的劳苦功高而建立天策府,与李建成的太子府遥相对应。而天策府中皆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李世民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早就已经是皇帝了,只是当时并未登基而已。满朝文武中,大半的朝臣几乎都是人心所向秦王,获取了多数的支持。

但是朱棣当时要面对的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对。他的诸位王兄,除了宁王站在了他的身边,其他兄弟都选择坐山观虎斗。而朝中大臣更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谋反之举。就执政基础和拥护程度而言,朱棣完全比不了李世民。

不过历史悠悠,往事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真实的历史我们很多已经无从了解真相。


Crazy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两人都是杰出的皇帝,而且他们也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起兵夺权,也同样开创了盛世。然而,李世民被后世历代遵奉为明君的楷模,而朱棣却是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是清朝的抹黑!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历史的抹黑和丑化,是十分显著的。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乘明末天下大乱之机,入主中原,遂窃有天下。满清入关后,为了塑造自身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消除广大汉人对故明的追思,以便维护自身的统治。于是,便不断对明朝历史进行肆意的篡改、对明朝君臣进行大肆的抹黑,甚至丑化、妖魔化明朝君主。

因此,即便明成祖朱棣居功至伟,开创了文治武功都盛极一时的永乐盛世。但清朝史籍上对朱棣的评价,还是不怎么高,甚至颇有贬低之措辞。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中,虽然也对朱棣的功绩和成就给予了肯定,但其中还是不乏贬低抹黑之词。

在《明史·成祖本纪》中,对明成祖有这样一段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在这段评价中,开头的“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一句,明显就带有贬低和矮化朱棣起兵靖难一事的意味。而末尾的“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一句,居然还用上“倒行逆施”这个词。可见,对于朱棣的总评,清朝可是头尾都在抹黑。

加上,清朝开始流传的诸如“诛方孝孺十族”这类并无实质历史根据的野史轶事,也使得朱棣在坊间的形象大打折扣。

反观李世民的待遇就不一样了,后世修史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等,书中都充分肯定了其个人的文治武功,还将他盛世明君的形象和功绩都适当进行拔高。而对他个人的一些黑历史,则有所回避或是轻描淡写。

《新唐书》对李世民的评价,是这样子的“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昭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这段评价当中,不乏对李世民的赞美和推崇之辞,甚至把李世民上升到上古夏商周三代的诸如禹、汤、成康等圣君贤君的高度上来了。

由于后世史书和历代君王,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明君之榜样。因此,李世民早年杀兄淫嫂、逼迫父皇;晚年又父子相残、沉迷丹药等众多黑历史,也就被认为的刻意淡化,自然也就不存在毁誉参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