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這句話的就是宋朝盛世繁華的佐證,談及宋朝,我會想到御街打馬,煙柳畫橋,參差十萬人家。正是因為宋朝的繁榮使得宋朝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文學、藝術、哲學可謂是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書畫藝術更是促進了宋朝書畫市場的持續繁榮。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宋朝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書畫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商品經濟的發達使得宋朝書畫市場發展迅速

趙匡胤發動兵變推翻後周政權後,建立了宋朝,為了防止武人掌權,宋朝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這也使得文人士大夫在宋朝的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言論相對自由,各民族經濟文化相對自由,且與鄰國的貿易頻繁,戰爭也很少。

三大發明在宋朝得到了推廣與應用,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加上宋朝興修水利,推崇與外國貿易,皇帝與多國外交甚好。

特別是高麗國王與宋代皇帝對書畫藝術都充滿了熱愛,兩國也會相互學習藝術技法,高麗也會通過購買宋代的名人名畫去供畫師們欣賞從而也促進了書畫之間的貿易往來。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人們處在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中,而宋朝不僅重視農業的發展,實行制度,獎勵農耕,使國家農作物的產量與當代相比翻了倍,除此之外,兩宋不再堅守著前人“重農抑商”的觀念,鼓勵百姓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

其實在宋朝初期,交易被嚴格的控制,如果人們私自煉鹽超過三斤就會被處死,私自販鹽達到十斤會被處死,甚至個人販酒也是犯法的,國家當時對鹽、酒和茶進行了壟斷。

直至宋真宗才算是貿易得到了很大放寬,國家通過設立“商稅院”,相當於把交易交給了百姓來做,國家負責進行稅收。

由於宋朝初期還是使用銅錢,攜帶十分不便,對於一些類似土地交易的大買賣,國家設立了“便錢務”,將錢兌換成證券交易更加方便。

對於書畫作品的交易也是如此,“交子”的出現不僅代表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也讓書畫交易更為便利。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在農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得到了發展後,手工業等也不再被限制,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有利於書畫交易的繁榮。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宋朝文化昌盛,自由的藝術環境促進了藝術家的藝術發展,從而推動了書畫市場的發展

宋代文化昌盛是大家都認可的,在宋朝迎來了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巔峰時刻,良好的人文環境給書畫藝術提供了創作和買賣的空間。

在書法上,宋代出現了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大家,在繪畫領域更是形成了“神逸之爭”與“形神之辨”兩種思辨模式。

在宋代,“寒門出貴子”已經不再是夢,通過對科舉制度的不斷改進,考生們一視同仁,不看門第,只看文章一較高下。

翰林圖畫院中那些優秀的畫師正是通過科舉中的“畫學”進行層層選拔的,宋徽宗把書畫者的地位大大提高,他允許書畫院裡的畫師可佩戴與其他文官規制相同的魚帶,魚帶是地位的象徵,這麼做也相當於取消了曾經“凡以藝進者不得配魚”的規定。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宋朝皇帝也是多愛書畫,加上“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文人階層地位得到提高,他們以吟詩作畫為樂趣,加上閒暇時間也很多,也會參與繪畫休閒的活動,但作品一般都是以禮物互贈給了好友,不做售賣,當然好的作品後來也會流入到交易市場中。

書法作品的生產相對簡單,因為上至皇家下至官吏、士大夫以及民間靠此為生的低階層,只要你的書法水平高,就會以各種方式進行買賣交易。

繪畫比書法在民間有著更大的利益,所以宋朝當時還存在一個很大規模,以民間畫工為主體,及創作與出售為一體的職業畫師。

他們以擁畫和出售畫作為生,雖然繪畫消費水平高,但是競爭也很激烈,所以他們的創作題材多是為了契合市場需求,作品是純粹的為了書畫市場的交易而創作。

在宋代民間宗教活動十分廣闊,幾乎覆蓋了江南主要地區,所以“鬼神像”在民間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江南人郝處原來是一位商人,喜歡畫畫,為了學畫傾家蕩產,後來成為了專畫鬼神的名家。而《圖畫見聞志》中記載的五十三位畫家中,幾乎人人都擅長“佛道鬼神”。

除此之外,在民間暢銷的還有年畫,臨近過年,集市都會印賣桃符、鍾馗、門神等等,在宋代王安石的詩中更是能體現:“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服務於皇室貴族的宮廷畫師的畫作風格被稱作院體畫,不進入市場,直接受統治者影響,創作內容並不自由,多是工筆重彩花鳥畫。

文人士大夫創作的畫作則被成為文人畫,宋代文人階層地位本來就不低,所以他們不需要用畫作來換取金錢為生,甚至以此為恥。他們“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也正是這種閒雅逸趣,使得他們的作品功底是普通畫家們所達不到的。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宋朝都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專門的書畫交易場所和清晰的交易模式也使得書畫市場在宋代逐漸成熟,並具有規模

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宋朝對“坊”、“市”的分離,人民可以在街邊開店,不再像唐代那樣嚴格區分居住地與商業區,茶館、酒樓更是文人娛樂活動的常駐之地。

文人們聚於此地,喝茶吃點心,聽曲賞舞,對於這種文人經常聚集的地方,在內部裝飾方面也會更加偏向於營造濃郁的文人氣息,名人字畫也更是常見。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大批農民湧入城市,大城市的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階層逐漸壯大,這讓大城市得以迅速發展。

所以在宋朝夜市就已經相當繁華了,人們的夜間出行不再受到限制,雖然沒有現代的燈紅酒綠,也不要小瞧了宋朝人的熬夜能力。

正如《夢粱錄》記載:

“自大街至諸小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每日凌晨,兩街巷門上行百市,買賣熱鬧。”

在中國歷史上,取消禁夜令最徹底的莫過於是宋朝,開封和杭州就是不夜城,在沒有營業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下 ,可以說是夜市還沒結束,早市就開始了。

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你可以看到市民忙碌,車馬喧囂,店舍吆喝,建築多樣,簡直熱鬧非凡。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在宋代之前是沒有固定的攤位來進行書畫交易的,但在《清明上河圖》中仔細看你就會發現,畫中已經展現出來售賣字畫、絹扇的攤位。

可見,在宋代已經出現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宋代的“農商並至”,商品經濟的發達,也促使了宋代城市中店鋪貿易的繁榮。

北宋時期的東京城和南宋的臨安算得上是當時書畫流通的中心,店鋪圍繞著皇宮而建,店鋪種類的多樣也足以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

集市貿易是另一種重要的形式,瓦市的形成為書畫市場的興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年二月初八舉辦的廟會讓藝術家親自去買賣交易成為了平常,相國寺在每月十五號也會給百姓們提供一個交易場所,參加人數非常之多,交易種類各式各樣,而且書畫交易通常都是大買賣。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由此也可以側面反映出宋朝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多,而書畫市場的交易也提高了民眾的消費和審美。

書畫的交易模式除了有固定的集市、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明確的行價標準外,還分為銷售、寄售、質賣這三種交易手段。

銷售就是藝術家自己直接去買賣自己的作品,寄售相當於委託給另一個人來幫忙去交易書畫,而質賣就有抵押的意思,體現出了書畫的經濟價值。

所以,書畫進入市場雖然在魏晉就已經有記載,但是真正出具規模還是在宋代。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宋朝書畫市場讓書畫藝術迎來了繁榮時期,為後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它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也值得我們去思考

宋朝的書畫市場跟以往的交易模式相比是一個質的飛躍,書畫市場的繁榮給書畫藝術也是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宋朝更是掀起了一陣“收藏”風氣。

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百姓們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質,盛行奢侈之風,商人階層的興起,市民階層的出現,加上民間藝術氛圍的濃重引發了不同階層收藏書畫的風氣。

宋朝當時書畫藝術的價格十分高,可以用“一字千金”來形容,宋高宗都是“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所以對富商們來說,書畫作品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他們常會重金購得名作用以收藏。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書畫市場為何在宋朝大放異彩

安逸的生活環境也增添了市民們的審美情趣,充滿生活氣息的畫作、平民化的流行趨勢也讓書畫受到了市民們的喜愛,店鋪中也常會掛有字畫來吸引消費者。

書畫市場的鉅額利益也讓這個行業的隊伍在慢慢壯大,很多商人棄商從藝,農民也紛紛躋身其中,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提升,人數的增多也使交易市場越來越活躍,國家的經濟也日益繁榮。

宋朝的書畫市場重心主要在書畫流通上,到了明清時期,重心轉移到了生產環節,書畫家們也逐漸涉足市場,他們之間又相互融合,書畫市場有了一些突破。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今天的書畫市場的發展面貌相比古時要複雜很多,交易市場也變成了拍賣會、畫廊等形式,但本質規律還是相似的,也希望能通過對宋朝書畫市場的借鑑與反思,使我國的藝術市場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宋代書畫市場研究》、《夢粱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