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1896年,李鴻章趁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之際,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密約簽訂後,李鴻章率領使團前往德、荷、比、法、英、美等國訪問。在這些國家,李鴻章同樣也遭到了強權勒索。出訪中,各國對這位妥協派主要人物的招待都很隆重,以為正是兜攬軍火生意、要索利權的好機會,特別是德國表現得極為熱情,因為德國想從中國獲得一個軍港作為基地。1896年6月19日,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在和李鴻章的會談中,當面提出了這個要求,

也以德國願意“保衛”中國的話來進行誘騙。李鴻章竟然也表示:“出讓這樣一個基地的壞處,不如保持與德國友好的好處來得大”。不過,李鴻章想知道德國是否願意更積極地支持中國,馬沙爾表示肯定支持,並提出以租借方式獲得港口的設想,李鴻章便表示“盡一切力量使這個諒解能達成” [1]。

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迅速崛起很讓中國人景仰,圖為法國報紙刊登的中國民眾在張貼景仰德國的牆報

妥協的李鴻章也在幻想著通過德國制衡他國的白日夢。歐美之行,除了聯絡邦交外,還有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商請列強同意提高中國海關的洋貨進口稅率。由於當時世界市場銀價跌落嚴重,1858年原來以銀計徵的進口稅則實際上已只是值百抽二、三,同時清廷還望各國同意取消對外人消費的菸酒等項貨物免稅的不合理規定。但各國只盼從李的手裡取得好處,對李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反應十分冷淡,並互相推諉。德法表示,只要英國同意,兩國就同意商定。但是,英國首相金伯利說,須與香港上海英國商會商量,而美國則假惺惺地說,“各國若允,美無不從” [2]。如此,等於李鴻章的歐美使命宣告失敗。

在俄國的訪問,作為李鴻章信賴的德璀琳並沒有在俄國停留,而是直接回到了德國。為什麼呢?李鴻章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參加沙皇加冕慶典,並簽訂《中俄密約》,關係兩國機密,李鴻章當然不想讓他國人知道,所以並不想讓德璀琳等外籍洋員參與其事。當李鴻章結束對俄國的訪問,於6月13日抵達德國邊界時,德璀琳和漢納根已到車站迎接。已回德國的漢納根以李鴻章私人助理的身份也成為使團的一名成員。在德期間,德璀琳與漢納根二人負責李鴻章所有會談的翻譯工作。在德國,德方為了討好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特使,特意詢問德璀琳、漢納根二人,李鴻章都有什麼喜好,好妥為安排。德璀琳在中國的官場生涯裡,對李鴻章的秉性、喜好當然是多有了解的,因而,德璀琳想德方做了詳細介紹,德方在李鴻章下榻的飯店裡,根據李鴻章的好惡做了周到的安排,甚至連李鴻章常吸的雪茄、愛聽的畫眉鳥都一樣不差的陳於室內。

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6月14日,德皇威廉二世接見李鴻章。李鴻章向其呈遞國書,致答謝詞,答謝德國幫助干涉還遼,整個接見過程都由德璀琳當場為李鴻章翻譯。在之後的赴德皇宴、拜會德國首相和外交部以及參觀活動中,德璀琳、漢納根都陪同身邊,二人均擔任翻譯和顧問的角色。李鴻章在德國的訪問活動,漢納根在給妻子的信中描述了他陪同李鴻章參觀克虜伯兵工廠的片段:“昨天晚上,來自杜塞爾多夫的上層人士和克虜伯兵工廠的高級軍官參加了盛大的宴會。爸爸(漢納根的岳父德璀琳)和我仍就按照慣例坐在總督的右邊和左邊,克虜伯先生也坐在我們這邊。……爸爸和我在整個晚上的談話中義不容辭的擔當了總督大人的翻譯。今天早上我們陪同總督參觀了克虜伯兵工廠的生產鐵軌和鑄造大炮的車間,雙方興致都很高。”[3]

李鴻章在德國受到了熱情的招待,特別是德國的軍火商們給予他很高的禮遇。軍火商們此舉當然是想通過李鴻章獲得軍購訂單。但是,李鴻章此行的目的並沒有軍購的安排。英國倫敦《中國報》嘲笑德國人此舉完全是一廂情願:

李中堂銜命使歐,其念念不忘者,惟在聯絡邦交,彌縫罅漏,非有訂立盟約之責,亦無訂購器械之權。乃行旌既至德都,德人款接之殷,若有情難自己者,中堂一一受之,亦甚興高采烈。然德人之所以冀望者,非中堂之能允許者也。故當主賓款洽之際,中堂恆言,今幸親見製造之美,回華而後,必將備細言之,凡有所需,必求諸德。味其言外,蓋叮嚀德人毋空費而嘆失望也,吾實非開單購器而來也,而德人不悟也。[4]

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李鴻章在德國受到了隆重的歡迎

李鴻章離開德國之時,德國軍火商人仍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從李鴻章手裡獲取軍火訂單。李鴻章只好讓德璀琳代自己安慰這些前來送行的軍火商們,表示以後中國訂購軍火,一定從他們手中訂購。

離開德國,前往歐洲他國,德璀琳此後也陪同李鴻章以隨員的身份一同前往,直到李鴻章結束在英國的訪問前往美國,德璀琳才又回到德國。

德璀琳復又回到德國,是肩負李鴻章的使命而來。我們知道,李鴻章使團訪問歐美,有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商請列強同意海關加稅一事,德國作為締約國也在談判之列,再者,德國此時借干涉還遼有功之名希望向清朝租借一個港灣作為海軍基地。李鴻章便讓德璀琳回到德國就這些問題繼續交涉。

就這兩個問題,德璀琳與德國外交部以及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會談。關於關稅問題,德璀琳提交了一份清廷希望修訂關稅的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在李鴻章使團出發前,由赫德擬定,並根據各自國家譯成了對應的譯本。德璀琳提供給德方的是德文本,其中解釋了提高關稅的原因和解決意見。

對於提高關稅和德國人希望租借軍港這兩件事,實際上李鴻章在德國時已有過談判。但德國外交部起初表示,只要英國同意,德國就願意與中國商定。後來,德國方面以同意提高關稅為條件,要求將膠州灣租借為軍港,李鴻章當然不敢答應,便以沒有獲得談判關稅以外的授權而婉拒了德方的要求。這樣,中德之間關於提高關稅問題的談判便擱置了起來,李鴻章很想讓德璀琳幫助交涉這兩個問題,便又讓德璀琳重返德國。

雖然李鴻章讓德璀琳出面斡旋,但是德璀琳只有李鴻章的一般委託,並沒有取得代表清廷與德國外交部進行談判的權力。但是德璀琳作為李鴻章信賴的人,作為他的母國的德國還是對德璀琳比較尊重的,願意聽取德璀琳在這些方面的建議。

1896年10月12日,德璀琳向德國外交部提交了一份自己撰寫的計劃書,這份計劃書與清廷向德國提交的備忘錄內容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對於德國希望在中國獲得一個港口作為軍事基地的想法,德璀琳表示反對,認為德國政府這樣做只會助長列強對中國的瓜分。

德璀琳認為,一旦出現瓜分狂潮,並不會對德國有多大的好處和幫助。因為與俄、法、英等國相比,德國還缺乏在東亞存在的軍事力量,不太可能與其他國家得到同等待遇,因此他建議德國應當儘可能推遲這種瓜分,以便等待一個更有利的時機到來。德璀琳認為德國應當加強對華貿易,並且維持和加強清廷的統治。

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李鴻章訪俄時在下榻處與俄國外交官合影

德璀琳建議德國應在中國修建鐵路,雖然清廷當時修建鐵路只允許“官督商辦”的形式,並且不允許外國入股。但是德璀琳認為,德國如果為修建鐵路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那麼在修建和管理這條鐵路的過程中,中國的新手就會逐漸被有經臉的德國專業人員淘汰掉,從而實際控制這條鐵路。為此,德璀琳認為應當成立一個對中國和歐洲同樣有益的類似中國海關的鐵路管理部門,也許叫做“鐵路總局”。鑑於海關實際上是在英國人的控制下,因此德國應該拿到鐵路的控制權。對德國自身利益來說,德璀琳認為,由提供修建鐵路的資金、原材料和派遣管理技術人員帶給德國的好處,將抵消由於提高關稅而帶來的弊端。

德璀琳還建議,為了維護清廷的統治,德國應當派遣更多的軍事教官到中國訓練新式軍隊。為了促成德國與中國的結盟,德璀琳希望德皇放棄從中國獲取一塊殖民地的企圖;由德皇向中國皇帝遞交一封信函,明確向中國示好,並授予中國皇帝一枚德國最高勳章和德皇的一張照片;與英國合作成立一個鐵路卡特爾——辛迪加,以壟斷中國的鐵路建設計劃。[5]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迅速崛起很讓中國人景仰,圖為法國報紙刊登的中國民眾在張貼景仰德國的牆報

德璀琳希望通過這一計劃,實現他在中國像赫德那樣擁有絕對權力,也為德國爭得利益。由於李鴻章沒有公開,他還不知道中俄已經簽訂《中俄密約》,兩國已經結盟,所以他還在幻想,希望通過這個計劃實現中德結盟。如果計劃實現,他將成為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德國人,他自己也成為中德同盟最大的受益者。根據計劃中所倡議的成立“鐵路總局”的設想,他將成為第一任“總鐵路司”,成為在中國的另一個赫德。德璀琳帶著這種幻想向德皇遞交計劃書後,即於1896年11月14日啟程返回中國,為他雄心勃勃的計劃去做各種準備和努力。

德國外交大臣:德國願意“保衛”中國,但希望租借一個港灣做基地

李鴻章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後連聲稱讚

德璀琳重返中國後,才知道李鴻章已經簽訂《中俄密約》,這宣告了他一廂情願的中德結盟的願望落空,而他提出的拿到鐵路控制權,成為“總鐵路司”的設想,因為遭到了列強各國與清廷官員的反對,也變得不可能。儘管在他看來,他的計劃對中德兩國都大有益處,可以促進中國向現代化邁進,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德國的對華貿易(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德璀琳將獲得權力)。但正如德國學者施密特所說,“在帝國主義時代,在距離列強(尤其是德國),可以不費一槍一炮就迫使中國割讓土地僅剩一年半的時候,僅僅是為了使-個其弱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國家強大起來就全動放棄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殖民擴張,這樣的要求勢必顯得荒唐可笑”。德國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殖民利益,隨著其侵佔膠州灣後,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試圖在這種紛亂的局面中尋找投機的德璀琳在中國的事業卻在逐漸走向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