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國

周武王滅商後“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尚父即姜太公呂望,或稱太公望呂尚、師尚父,是周文王訪於渭水之濱時請來的絕世高人,輔佐武王伐商,立了滅商的頭等大功,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後來周成王時,管蔡三監作亂,淮夷南楚叛周,成王派康公為使,授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即授予了齊國代周的天下的征伐權,還加封了薄姑之地,使得齊國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周天子分封齊國事發生於武王五年,約相當於公元前1065年。始封地營丘(就是後來的臨淄),位於今天山東淄博東北臨淄區。另一說營丘位於今山東昌樂東南的營邱村,但證據不是很充分。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國疆域最初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鄰。西周後期,周夷王聽信紀侯的讒言,用鼎烹殺了齊哀公,立其弟姜靜為齊胡公。公元前867年,胡公遷都薄姑(即蒲姑,在今山東博興東北7千米)。史書上記載,哀公之同母之弟姜山怨恨胡公,便與其黨羽率營丘兵馬偷襲殺了胡公而自立為齊公,這就是齊獻公。齊獻公元年(公元前851年)放棄了薄姑都城,遷都回到了營丘,改名臨淄。從此齊國都城一直在臨淄。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春秋早期,齊與魯間戰爭不斷。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滅了魯國的屬國紀國,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公子小白),任用管仲為齊相,實行改革,國力日益強大。公元前684年滅譚國(山東章丘),公元前681年滅遂,逼迫魯國在柯地訂立盟約。公元前680年及前679年大會諸侯成為霸主,是為齊桓公九合諸侯,被尊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周天子賜齊侯昨,齊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死後,霸主移於晉。但齊仍為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是時齊國領土北至黃河,西達濟水,南臨泰山,東至於今壽光一帶。公元前500年,齊靈公滅萊,領域更擴大到今整個山東半島。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春秋晚期,齊國公室開始衰弱,大權旁落在卿大夫手中,崔杼、慶封、慶舍先後掌握齊國國政。到了齊景公時,陳框子廣得人心齊國人心,齊人多擁護陳氏,陳氏因而強大。以後陳氏逐漸爭取到了其他卿大夫的支持,主宰齊國的軍政要務。框子的後代桓子、僖子、成子一直秉持齊政。到了公元前386年,成子玄孫-太公田和強迫齊康公遷於海上,田和自立為諸侯,姜齊政權亡。公元前379年康公死,姜姓齊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太公姜和出自陳國厲公後裔,媯姓,入齊後號為陳氏。古音陳與田相近,故史稱田氏。田和自立為諸侯後,齊國號不改,史稱田齊。田齊立國時已進入戰國中期,仍以臨淄為國都,但同時建有五都,創立了中國五都之首制。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除臨淄外,其餘四都是: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一說在高唐)、平陸(今山東汶上西北)、莒(今山東莒縣)。田齊建國後,國勢逐步增強。

田齊桓公田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設學宮,招聚天下賢士,被稱為“稷下學士”。威王與宣王時,齊都人才濟濟,成為戰國時期東方學術文化中心。齊威王用鄒忌為相,改革弊政,發展經濟,齊國在當時引領時代文化之潮流。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國西與當時的勁敵魏國為鄰,兩國常以兵戎相見。公元前353年,魏軍破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齊田忌、孫臏以“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四南)。公元前341年,田忌、田嬰、孫臏攻魏救韓又大破魏軍於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河南範縣西南)。公元前334年,魏王用惠施之策,魏惠王邀齊威王會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齊正式稱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攻伐燕國。取得大勝,一度佔領燕都。公元前301年又聯合韓、魏攻楚,敗楚軍於垂沙。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齊聯合韓、魏不停的攻打秦國,而且攻入函谷關,迫秦王求和。公元前288年,東齊與西秦相約稱帝,並稱東西二帝,才撤兵凱旋。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勢力發展達到頂點,以後轉入衰落。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聯合秦、韓、趙、魏攻齊,連下70餘城,大敗齊國,破臨淄,齊國只能退保莒和即墨。齊王逃至莒地時被殺,莒人立齊襄王繼續堅守,田忌協助齊王同守即墨。雙方僵持達五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得以收復失地。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公元前221年,秦在滅韓、魏、楚、趙、燕五國後,遣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齊人毫無防備,秦軍殺入臨淄,齊王田建降,齊亡。自此六國俱亡。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秦滅齊後在臨淄設臨淄縣和郡。秦末,臨淄又開始另一輪建都的過程。(這段有點亂)

公元前209年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田齊宗室田儋在臨淄自立為齊王,也開始起兵反秦。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公元前208年,田儋在與秦軍作戰,戰敗而死。田假自立為齊王,但田榮又趕跑了田假,擁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又封田都為齊王,但田榮又打敗了田都自立為齊王。公元前205年,西楚霸王項羽大怒之下攻破臨淄,殺田榮,立田假。田榮的弟弟田橫起兵為兄報仇反楚,並立田榮之子田廣為新齊王。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公元前203年,漢韓信攻破臨淄抓住了齊王田廣。田橫便自立為齊王又為漢軍擊敗,韓信要求劉邦把自己封為齊王,劉邦考慮到當時與西楚爭霸的時局,被迫封韓信為齊王。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公元前202年,漢滅項羽後改封韓信為楚王。至此田姓及韓信的齊王結束,先後涉及8人,歷7年。

公元前201年,漢封皇子劉肥為齊王,轄齊地73縣,號稱大國。

公元前164年,分齊地為7國,以削弱齊國勢利。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後,齊封國還存在,但權力被削弱殆盡,與地方政權沒什麼差別了。

有齊一國,總計在臨淄建都--西周至戰國期間,姜齊為663年,田齊160年,共823年。秦末及楚漢相爭期間8個齊王共7年。漢封劉姓齊王47年(到公元前154年止)。全部合計達877年。

齊臨淄故城

齊國都城臨淄故城位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東北部,東臨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東、北兩面是平原。地勢平坦,但排水條件較好,水源豐富,可利用天然河流作為屏障;因此,是建都理想地點之一。公元前1065年,周武王封太公望於齊,即選定此處為建都之地。公元前1061年周公東征曾至此,滅商的僕從國薄姑,並將薄姑之地封於齊,使齊成為西周王朝東部重要戰略據點之一,從那時起臨淄(時名營丘)就成為周東方最大都市和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進入春秋,齊桓公稱霸諸侯,先後兼併30多個小國,疆域急劇擴大,臨淄城也迅速發展至。戰國齊威王時,齊國發展達到頂點,領域廣達二千餘里,作為大國都城,臨淄也成為戰國時期最繁榮的大都會之一。據《戰國策·齊策》記載,齊宣王時,臨淄有七萬戶,男子21萬人,總共約有40萬人口。戰國時縱橫家蘇秦曾描繪:“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大繁榮,諸子百家爭鳴,齊國人才輩出,著名的“稷下學士”就是因為他們聚居在齊都臨淄稷門(西門)而得名。齊國東臨海,南依山,魚、鹽及礦產資源豐富,臨淄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冶銅、鍊鐵、鑄錢的手工業中心之一,魚、鹽、糧的交換貿易發達,成為工商業的大都會。秦滅六國後,臨淄城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市並未消失。秦末漢初,田齊後世田儋等先後據此稱齊王,西漢前期及東漢所封齊王亦以臨淄為都城。三國魏及西晉為青州治所,也是齊封國,仍為地區政治中心。十六國時青州治所移向今青州,臨淄地位下降,仍保留郡、縣。宋以後,臨淄完全廢棄成為一片廢墟,後世臨淄縣城建築於故城西南隅,僅佔故城之一小角落,今為齊都鎮所在地。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臨淄故城由西南部小城與東北郭城(大城)連結而成。周圍有城壕或利用天然河道。小城大體呈長方形東北部伸進郭城西南部。

古臨淄城面積據測算在15平方千米以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城池,不愧為春秋戰國名城。郭城有門9座。北門或南門應叫“鹿門”,東門為虎門。西門為雍門。大、小城外均有護城河。小城護城河寬13米,大城南北護城河寬達25-30米,深8米;並利用淄河作為護城河。

臨淄的一個最重要的建築特點是具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統,這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小城內都發現有排水道以及用大石塊壘成的涵洞。1978年在故城西北角城牆下發掘出城內向護城河排水的涵洞道口,或稱水門,以巨石交錯構築而成,長42米,寬7米,深3米,分上、中、下三層,每層五個方形排水孔,水經孔跌蕩而出,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禦敵,設計十分巧妙,為同時期世界城市建築所罕見。

臨淄故城內道路縱橫,南北向與東西向相交構成棋盤狀。小城已探明街道4條,從北向南的北門大道寬6-8米,大城內的主要道路則寬達15到20米。從道路佈局來看,小城以“桓公臺”為中心,郭城以城東北河崖頭村一帶高地為中心。道路的佈局也反映了城市功能,小城應為春秋戰國時齊國的宮殿區,是宮廷、官署和貴族聚居之所。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故城內有眾多手工業作坊遺址,其中以冶鐵作坊為最多,達到十幾處。郭城中部偏西處的冶鐵遺址面積達40萬平方米。規模之大,為春秋、戰國時所罕見證明臨淄確為冶鐵中心。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據研究,齊故城並非一次形成,郭城(大城)先築,約建於西周及春秋;小城後築,約建於戰國。戰國時,齊國力達到極盛,故小城外有園囿建築。城西1.5千米有歇馬臺,城西北約9千米有梧臺等離宮別館。小城之北、郭城西南還有一個“晏嬰冢”,是後人修建的紀念性墓葬。城東北現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今小城內建有“齊國故城博物館”,為仿齊國古代城堡式建築,陳列故城出土文物。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王公陵墓

齊國在臨淄建都先後經歷“姜齊”及“田齊”兩個世系。姜齊國君墓多位故城內或周圍,田齊王陵則位故城東南11.5千米的牛山一帶。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齊開國君主姜太公衣冠冢位於臨淄故城西南辛店東北1千米,封土東西長55米,南北寬50米,高25米,相當高大。太公即姜尚,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年百餘歲卒,葬於周(今陝西岐山)。死後齊人建衣冠冢於此,今為省級重點文物。故城內有姜齊墓地兩大處,一處位郭城東北,另一處在城南。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田齊王陵基本集中於故城東南的齊陵鎮,在田齊八代國王中,除第一代太公田和與末代田建未葬此外,其餘六王均葬此。太公田和墓位今青州北二十里的普通店,墳封土方基圓頂,十分高大雄偉,遠看巍然如山。齊陵鎮王陵分二處,西為“四王冢”,東為“二王冢”。兩處王陵形制均與太公田和墓相同,為方基圓墳。“四王冢”亦稱四豪冢,依山為墳,東西並列四個巨大封土,宛如四座巨大山丘矗立原野之上,四個大墳丘為齊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的陵墓。“四王冢”已規劃建為大型旅遊陵園。

中國古代都城(八)東撫滄海,稷下文風,五霸之首--齊都臨淄之旅

中國古城古都

歷代帝王陵墓

東周列國志等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