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關於人的性格劃分,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的

內傾型外傾型性格最為著名。榮格根據裡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裡比多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性的人;裡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性的人。

外傾型,即外向型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個社會和教育似乎越來越偏愛外向型的人,在團體中巧舌如簧、遊刃有餘的人會是公認的寵兒。

與此相反,內向型的人,更重視主觀世界。《心理學與生活》書中指出: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比較害羞,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如此看來,外向者在群體中光芒萬丈,內向者淪為配角,逐漸邊緣化。所以父母開始擔心孩子沉默或者不合群,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進而不能獲得成功。其實,這裡暗示了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導向:我們要成為外向的人。

蘇珊·凱恩在《安靜的力量:內向型人格的秘密力量》書中將這樣的社會價值系統概括為"外向理想型"。在這樣一個系統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就是善於交際、健談的人格,即使是在聚光燈下也應該談笑自如。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樂、善於交際"。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蘇珊·凱恩,畢業於普林斯頓和哈佛大學法學院,著有《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

於是作為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都越來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潑開朗、在社交場所能大大方方侃侃而談。即使內向的孩子不願意,他們也在不斷被鼓勵加入團體活動。甚至覺得自己孩子的內向是原罪,後天要花無數精力就為了彌補這個原罪。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我們應該理解關於性格的幾個誤區。


一、性格的誤區

1.性格不分好壞,品格有高低  

性格主要指的是: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而品格指的是:一個人的品質、道德、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人的本質,如高尚、卑鄙、虛偽、誠實等。

有的人雖然性格粗暴狂野,但他的品格卻可以很高尚,比如:張飛,直來直去,經常暴跳如雷,卻極重兄弟義氣。有的人性格看似謙謙君子,但道貌岸然,卑鄙狡詐!所以

性格和品格不可同一而論,品格才是關係一個人的根本,性格不分好壞,只能說不同的性格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2.一個人沒有絕對類型的性格

榮格的性格分類只是作為一個理論體系用來說明性格的差異。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兼有外傾性和內傾性的中間型。

榮格將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基本機能作為影響性格的要素,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四種機能對人的影響的側重點也不同,有些人更多地發揮這一種心理機能,另一些人更多發揮另一種心理機能。

所以,純粹的內傾型的人或外傾型的人是沒有的,只有在特定場合下,由於情境的影響而一種性格佔優勢。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二、內向者的性格優勢

內向不是缺陷,格式塔心理學代表科勒曾對內向者有過這樣的描述:這是一群相當厲害的人,他們的態度特徵和行為表現在特殊性格框架下具有整體性。內向者同外向者一樣有不可被忽視的力量。

1.安靜專注

安靜可內可外,不過內向型的優勢體現在內在安靜。神經學家安德魯·紐貝爾格和尤金·達克威利證明:

經常定期冥想的人腦中負責體會幸福感、平和感以及與環境的聯結感的區域要更加活躍。在冥想狀態中進入內在安靜狀態的人,更加鎮定、清醒,內心更穩定,同時其他腦部區域也會變得不活躍,比如控制攻擊性、逃避和脅迫行為的區域。

而內向的人群先天對安靜有獨到的天分,因此也更容易專注,更能高效率地工作和思考。如果沒有過度刺激和突發事情的干擾,內向者就特別擅長鑽研,這種專注持續下去,水滴石穿,能帶來令人震驚的成果。

當今社會有如此多的人困擾於分心和拖延,相比之下,一個專注的人會成就非凡,令他人刮目相看。很多偉大的科學家身上都有專注的特點,牛頓因為沉迷實驗,忘記朋友等他吃飯,結果實驗完出來看到殘羹剩菜以為自己吃過了。1933年美國加州大地震時,愛因斯坦正在研究地震理論,因為注意力太集中,沒有發現房屋桌椅震盪,直到幾個學生喊她,才意識到。

馬克吐溫曾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而在專注這件事上,上帝給內向的人開了一扇窗。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2.善於傾聽、思考

內向的人在人群中往往是沉默的那個。德國西爾維亞·洛肯《內向高敏者》一書中指出:如果有人能在這個喋喋不休的社會中保持沉默,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沉默能夠衍生出很多非常深刻的東西。

比如,傾聽和思考便是沉默的衍生物。遇到問題時內向者更傾向於理智判斷,而非感情用事。這一優勢讓他們能夠在漫無頭緒的時候處理龐雜的信息,理清思路,做出精心的安排,提出正確的問題: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問題出現的前提是什麼;要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做什麼;還能如何解決……

3.創造力和領導力

在現代職場中,有一種觀念就是,最有創造力的人,以及最優秀的領導者,都是大膽的、開拓性的、合群的,而事實上這不正確。蘇珊·凱恩在一次採訪中指出:心理學家發現,最有創造力的人往往會有嚴重的內向傾向,他們期望擁有大量獨處的時間。

蘇珊·凱恩在一次TED演講中指出:這個世界上,70%的成功人士都是內向性格。例如: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尼·卡森、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著名演員朱莉婭·羅伯茨等等。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蘇珊·凱恩在2012年發表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當年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並打破TED演講觀看記錄。

安靜和思考讓他們在對外社交上體現出更嚴謹的邏輯思維、在進行決策時更能深思熟慮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通過研究發現:

在管理積極主動的員工時,內向的領導者要比性格外向的領導者實施的效果更好。內向的領導者更可能讓員工堅持自己的想法,而性格外向的領導者則可能更加強勢,並將他們的想法強加於人,所以其他人的好主意很可能無處實現。當然,當員工需要很多啟發時,外向的領導者會比內向者更有作用。

三、改變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論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都有天賜的優勢,但如果優勢得不到正確的發揮也很容易埋沒或者走向極端的對立面,讓優勢變為缺陷。其中正確引導就變得尤為重要。

1.發揮優勢,彌補弱勢

蘇珊•凱恩曾在書中舉過一個伊桑的例子。

伊桑已經7歲了,他經常被小他3歲的弟弟揍,但他從來不還手;

父母把他送到棒球場和足球場上參加競技比賽,他卻只想回家讀書;

伊桑很聰明,但是在學業表現上最多也只能算是中游水平,他更喜歡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興趣愛好上;

他有幾個朋友,但是從來不參加班上的社交活動。

伊桑的父母擔心他可能得了抑鬱症,所以帶他去心理諮詢或醫療中心進行治療。而診治的醫生卻覺得伊桑就是一個典型的哈利·波特型的孩子——喜歡讀書。

如果孩子的父母一直堅持孩子有病,並且要去改造孩子,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困擾。

此時,父母更需要從自己的喜好中退一步,來理解他們沉悶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應當順勢而為,順孩子的興趣和當前的心理舒適區,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幫助他們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切勿完全無視孩子的內心需求,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之上。

我的孩子內向,輸在起跑線了嗎?

2.循序漸進,切忌一步登天

無論什麼改變,都不該求急貪快。

比如: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很靦腆,想讓孩子變得更願意社交。可以從小試著帶孩子在他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逐漸接觸人群。即使出門,可以讓孩子向陌生人平靜而友好地問好;可以時不時地參加朋友聚會,或者邀請他熟悉的同學來家裡做客……

用安慰和支持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規範他的情緒和行為,儘量保證孩子最初的社交經歷都是積極的,孩子才不會對懼怕的東西產生抗拒,才願意慢慢接觸,並在其中發現樂趣。


四、結語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性格不分好壞,也並非界限分明,而關於改變,在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則事半功倍。願你我都能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