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把统一中原的功劳算在秦始皇头上,汉唐明清统一的几百年不算吗?你怎么看?

沈静轩


秦王朝第一个开始对周王朝的封建体制进行了终结,实施了对道家贵族的中央集权,打开了“大一统”局面,由于这种道家思想不同于以前传统封建思维,是一种全新的封建贵族集权思维模式,故被称之为“(道家)变法”,汉武帝时期,儒家掌握话语权之后,把这些特殊的道家予以分门别类,开除出道家,称之为“法家”。

以前的儒教建立者道家贵族及其弟子儒家平民,追求的是“春(儒家)秋(贵族)大一统”,实际上就是“(道家儒家共治)邦联制”,而秦始皇则实行的是“秋派大一统”,也就是“(道家)贵族联邦制”,标志就是“焚书坑儒”,这样引起了平民儒家的反弹,他们推翻了秦王朝对平民的压榨,有样学样在汉武帝时期建立了“春派大一统”,即“(儒家)平民联邦制”,标志就是“独尊儒术”。

按照中国的造字意思,秦王朝秦始皇时期就是一种“贵族集权模式国家”或者简称“人权国家”(贵族被称之为“人”,“人”的集合被称之为“道家”),而汉王朝汉武帝时期就是一种“平民集权模式国家”或者简称“民主国家”(平民被称之为“民”,“民”的集合被称之为“儒家”)。

周王朝则可以相应称之为“贵族平民共治国家”或者简称“人民国家”(道儒共治)。

中国社会,基本的国家制度设计,都是由“工人阶层”予以执行,我们的民族起源记忆,就是“炎黄联盟”,实际上就是“轩辕氏工业与神农氏农业联盟”,而这个联盟又以黄帝部族为领袖,也就是古代的“工业优先”。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就是黄帝工业文明的功劳,而奴隶社会,一直维持到周王朝的周公旦时期,这个时候,周公旦建立了儒教,组织了系统化的“废奴运动”,将以前奴隶性质的“民”转变为自由民性质的“儒”,这样就使平民能够登上政治舞台。

周王朝终结了奴隶社会后,各诸侯国进一步演化了“废奴事业”,代表人物是秦国的亲戚赵武灵王,他已经不像周公旦那样按照“德”的标准废奴了,而是大范围,全方位的废奴,由此而使赵国由于人力资源充足而成为强国,但这也导致了道家贵族的微词,引发了秦赵长平大战,秦国一举坑杀俘虏几十万,将领白起被后世称之为“人屠”,其实白起能够下得去手,可能他的心目中,自己并不是“屠人(自由民)”,而是“屠民(奴隶)”。

这样,秦国其后又对坚持“人民邦联制”的儒教核心齐国进行了攻击,进一步打压了平民势力,为全面实行“郡县制”(联邦制)铺平道路。

而秦王朝本来就是黄帝之后的又一个“工人阶层”,倾向于建立各种制度设计,他们在黄帝部族的“邦联制奴隶国家模式”,及周王朝部族的“邦联制封建国家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又一种秦王朝的“联邦制封建国家模式”,使王朝与部族脱钩,王朝的负责人不再是部落的“盟主”,而成为了国家的“帮主”,且将“国家”的概念取代了以前的“天下”,这是人们把统一天下的功绩算在秦始皇身上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