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前兩月財政收支“雙降”

疫情衝擊下前兩月財政收支“雙降”| 宏觀經濟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今年前兩月財政收支呈現“雙降”。財政部3月24日發佈數據顯示,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232億元,同比下降9.9%。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0億元,同比下降2.9%。業內認為,我國經濟仍未完全恢復,未來財政收入仍面臨較大壓力,穩增長下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疫情衝擊顯現,主要稅種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232億元,同比下降9.9%,較去年同期增速(7%)降低16.9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31175億元,同比下降11.2%,比去年同期增速(6.6%)降低17.8個百分點。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前兩個月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增值稅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二是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收入同比減少。三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進口環節稅收、車輛購置稅等2月份當月申報的稅種降幅明顯擴大,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行業稅收也明顯下降。

從主要稅收收入項目來看,國內增值稅11677億元,同比下降19%。國內消費稅3346億元,同比下降10%。企業所得稅7647億元,同比下降6.9%。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2208億元,同比下降25.1%。關稅391億元,同比下降14.3%。出口退稅1951億元,同比下降26.8%。

受疫情的影響,進口環節稅收、車輛購置稅等2月份當月申報的稅種降幅明顯擴大,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行業稅收也明顯下降。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今年前兩個月財政收入下滑程度符合預期,主要是受經濟下行、減稅降費、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近些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這也導致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而去年2萬億元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在今年上半年仍有翹尾因素。加上為支持抗疫和企業復工而新出臺的1萬億元減稅降費新政,幾方面影響疊加,帶來了財政減收。另外,今年疫情導致企業停工停產,對財政收入影響較大。

值得一提的事,前2月印花稅同比增長30.8%。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349億元,同比增長77.2%。專家認為,印花稅大幅增長主要是2月份股市交易量整體趨於活躍的原因。

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指出,今年前2月財政收入下降主要反映在生產、消費和進出口端,預計3月會延續下滑態勢。隨著各地復工開工、投資提速,4月財政收入可能回升,拐點或在5月份之後,預計全年收入為低速增長。

公共預算支出下降,衛生健康支出仍保持高增長

除了財政收入下降明顯外,今年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0億元,同比下降2.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4269億元,同比增長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081億元,同比下降3.9%。業內分析,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項目暫未啟動。

雖然財政減收明顯,但疫情防控經費和基層“三保”支出,仍得到較好保障。截至3月21日,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有關防控資金257.5億元,支持地方做好患者救治、醫護人員補貼發放,以及建立疫情防控短缺物資儲備、開展藥品和疫苗研發等工作。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衛生健康支出2716億元,同比增長22.7%。社保和就業支出也微增。

“為了應對疫情,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作用,支持地方切實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和基層‘三保’工作。在各支出項目中,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衛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長較多。”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中金宏觀分析,由於遭受疫情,政府赤字會因週期性因素導致的稅收減少和支出增加而被動上升。要讓財政政策發揮主動逆週期調節功能,廣義財政赤字有必要大幅擴張。

穩增長下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雖然前兩月我國財政收支呈現“雙降”格局,但業內認為,考慮降低疫情影響,穩定經濟增長,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3月23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出席G20財長和央行行長特別視頻會議時表示,中國有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支持擴大內需。

“總的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和可控的。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空間大,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劉昆說,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支持擴大內需。中國有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並願各方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為減輕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財政政策穩增長力度正在加大。

據瞭解,截至目前,財政部已經下達2020年中央基建投資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進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6個百分點。提前下達車購稅資金2500多億,港口建設費70多億,民航發展基金240多億,這些資金全部都用來支持公路、港口、航道、機場等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提前撥付了中國鐵路集團總公司200多億元促進鐵路建設復工復產。

3月21日,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重大投資項目開工復工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截至3月20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的地方政府債券已經達到14079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76%。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表示,地方債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專項債有力地支持地方政府投資基建。在及早形成實物工作量、提高對地方債使用效率等要求下,使用新增地方債將更高效地拉動基建投資需求。

在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看來,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脆弱性的根源是過去長期的貨幣超發和低利率,因此這一次應對要避免飲鴆止渴,以貨幣政策為輔、財政政策為主,2020年的財政政策要更積極,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上調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支持減稅和新基建,放水養魚,擴大內需,財政政策應承擔更大責任,解決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疫情冲击下前两月财政收支“双降”| 宏观经济
疫情冲击下前两月财政收支“双降”| 宏观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