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年味兒

美文原創 / 知根樹 圖片來源 / 網絡搜索

時逢2019新春佳節之際,在如今平淡的年味兒中,在大年初三的早上,我精神飽滿且頗有幾分創作的興致,於是開始煮茶,開始在記憶裡搜尋捕捉關於我們哪個年代,遙遠而傳統的年味兒,純真,熱鬧,喜慶,回憶過往,返璞歸真,一個重情懷舊的人就這樣開始穿越時光,整理書寫遙遠新春的點滴真情,遙遠年味兒的濃郁歡喜。

遙遠的年味兒


關於寫年的文章,一定要略知年的起源,傳說:年”是漢族民間的兇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髮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年是一種兇獸,又名“夕”故過年又稱“除夕”,每“年”一次出來害人,先人無法制服它,這便是年的神秘與傳承。

談到年,一定不能少了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佳作元日,唯美喜慶的寓意氛圍才是年景的真實寫照,最美的追憶!

元日 [ 宋·王安石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描寫的是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火紅的春聯,大紅的福字,紅彤彤的燈籠都換成了新的,也預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憧憬。

簡寫了年的起源,品味了頗具代表性關於年的唯美詩詞,接下來隨泠溪的墨香,感受我記憶深處的遙遠年味兒吧!

遙遠的年味兒


我的老家位於陝西南部,漢中東部的西鄉,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在這裡嘉陵南去,漢江東流,獨特的自然地貌和南北氣候過度帶區位孕養了極為豐富的物種與勤勞善良會生活的人們,因此,過年在我的家鄉,在上世紀7/80年代是非常濃重熱鬧喜慶的,泠溪的家在大山與原始森林接壤的深處一個寧靜而秀美的小村莊,年,在我的家鄉基本就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純樸的鄉親就會開始準備過年的吃喝用品,曬稻穀打米,淘麥子磨面,拆洗被褥,揹著竹編揹簍3/5結群逢1、4、7 ~2、5、8~3、6、9便沿著山野羊腸小道步行到十幾裡開外的當時鄉鎮所在地趕場備年貨,逐步採購一些能存放的年貨,準備早情況稍好的的人家這個時候起,就開始殺年豬,到了臘月23小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上乘的酒肉香燭恭請財神出門,恭敬土地爺,開始圍著頭巾從裡到外掃揚塵,打掃衛生,我老家的主房屋一般都是,一堂屋,兩歇房的三間土木結構的大瓦房,然後配套獨立的灶火,豬圈,牛羊圈,柴火堆放地,一個獨立的山村小院就這樣形成了,通常是3/5不同姓氏的人家組成一個大院落,共享一個很大的院壩,每逢小年這天大家都會把自家房前屋後整個要清掃一遍,然後把清掃收集的枝枝葉葉浮塵和一些可燃的碎屑堆放在自家門口的自留地上,待大年三十這天煨煙堆所用,然後大家一起把院壩收拾乾淨,待過年孩子們玩耍,大人們家常裡短所用,關於什麼是煙堆,泠溪講到30這天就揭曉了,小年過後,普遍開始殺年豬燻臘肉捏製血豆腐,年的氛圍進入倒計時的繁忙,家家戶戶的火壠上便掛起了一排排經過3/4天鹽醃製的年豬肉,和一藍藍剛捏好的血豆腐,現做的老豆腐塊,經過剛開始柏朵葉子初燻入香,逐漸用普通柴火經過大約5/6天的自然熏製,臘肉,血豆腐 ,豆腐乾,基本在大年三十就可以正式入菜了,小年過後的趕場特別熱鬧,鄉里鄉親不約而同的揹著大揹簍,挑著籮筐,提著籃子,在通往集市的山間小路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不停的彼此打招呼,哥哥, 姐姐,表叔,表嬸,根娘,根爸,姨姨,姨夫,老表之類,在我們老家有很多種地方稱呼,有時長輩遇見晚輩,會放下揹簍籮筐,取出年貨中的炕炕芝麻饃,水果糖,給孩子們吃,那時的鄉親鄰里都很樸實,心底善良,心思特淳樸簡單,親情在那個時候更顯溫暖與血脈的正統,在那個年代,過年大人小孩的新衣服是絕對的頭等大事,也是最為奢侈的一項開支,基本就在小年前後,條件好的人家大人小孩都會準備好新衣服,條件差一些人家,大人會從穿過的舊衣服中找一件略好的洗淨過年穿,但是給孩子們哪怕在緊張也會準備一身新衣裳,因為,年在那個還未改革開放的年代,尤其在鄉下,在山村,是非常隆重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年中唯一農閒的時候,小年後,過年一切準備就緒,小孩子們整天掰著指頭數過年,大人們也清閒下來,悠閒的睡個懶覺,然後享受著年根一日兩餐的酒香肉香茶香,小孩盼過年,是因為有新衣服穿,有1塊2塊錢的壓歲零花錢,那個年代雖然整個國家處於貧瘠,生活也不富裕,但是人們的內心是清淨明亮的,活的很簡單,笑的很自然,小年後的忙碌終於告一段落,秀美的山村,靜謐的夜晚與清晨,家家戶戶嫋嫋升起的炊煙,似乎告訴我善良的鄉親都平安幸福,年已妥當,就等過年,就等大年三十一家人溫馨的團圓!

遙遠的年味兒


大年三十這天,都會起的特別早,家家戶戶都會爭先恐後的點燃早在小年前後就準備好的煙堆,放眼望去,整個山村都被薄薄的帶著自然清香柴火雜草味道的煙霧瀰漫,一縷縷青煙 從高低遠近錯落有致的院落氤氳升起,在風中旖旎,那是我骨子裡烙下的最美的印記,最絕美的風景 ,如夢縈繞在我成長的生命裡,煙堆預示著家業興旺,誰家的煙堆燃燒的時間越長,證明新年就興旺,因此,勤勞的鄉親都會把自家的煙堆儘量煨的大一些,燃的久一點,至少年三十能燃燒一整天,一般都是一家的男主人點菸堆,然後宰殺自家養的土雞土鴨,女主人就從清早開始取下年豬的主要部分,如:豬頭,豬肝,小腸,豬排,坐墩肉,開始火燒清洗,然後在大大的鐵鍋裡開始滷汁,在我們老家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9點多一頓,晌午3點多一頓,因此年三十的早飯都很簡單,隨便煮點米飯,炒個漿水菜,泡辣子炒肉,就湊合了,然後吃過早飯稍作歇息,家裡的男主人會領著子女帶上女主人早已準備好的祭品,滷好的豬肉切成規整的方塊入盤,印好的燒紙,香燭,成串的火炮,菸酒,酒盅一應俱全,整齊的已在藍中,起身前往祖墳,祭奠祖宗親人,墳前,男主人會帶著子女,虔誠的清理墳前的雜草碎石,然後擺酒盅,倒酒,上祭品,燃香,磕頭,敬香,請祖宗保佑後世子孫興旺發達,然後讓子女一字排開,給祖宗磕頭上香,男主人則在墳墓周圍走走看看,待子女敬香完畢,然後就是燃放火炮告慰先祖後人安好興旺,成串的火炮,噼裡啪啦,響徹山谷,回聲悠遠,清晰而綿長,燃放火炮結束,男主人就領著子女回家了,這個時候家裡的女主人,已經差不多準備好三十的團圓飯了,祭祖歸來,孩子們自由玩耍,男主人有的會端著茶缸喝茶,有的會給女主人幫忙,接近下午3點左右,正堂屋的中間桌椅板凳擺放整齊,豐盛的團圓飯開始一一上桌,長幼有序的開始入座,堂屋的正上方,必須是家裡的長者入坐,不是祖爺祖婆,爺爺奶奶,要麼就是大爹大娘,其次才是父母可以坐,在我們家,上席就是父母坐,母親把豐盛的家味道已擺滿了年三十團圓的餐桌,母親卸下圍裙,便和父親上座,我們姊妹五個也迫不及待的圍坐桌前,等父親發話開席,吃團圓飯有講究,開席前必須先燃放火炮,以示真正的辭舊歲開新年了,我們家每年這個任務都是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坐下後,味我就從火壠裡拿起一根燃燒的柴火左手捂住耳朵,右手點燃火炮,瞬間濃濃的喜慶融入團圓餐桌的道道吉祥的佳餚,瀰漫著新春的歡喜,散發著新年的幸福如意,放完火炮,我與家人一起快樂的享受著年的豐收喜悅,吃著原生態的山村美食,喝著那時獨有的香檳酒,甜甜的糯米酒,一家人幸福的圍坐在一起,盡情的吃喝,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無比的幸福與甜甜的微笑,我們老家的團圓一般都會吃的久一點,預示著富足盈餘,那個時候沒有娛樂活動,閉塞的交通與生活狀態,唯一陪伴團圓飯的只有收音機,火壠,跳躍的火苗,濺起的火星,一家人烤火話家常,吃完團圓飯,母親會擺上準備好的花生,瓜子,水果糖,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可以領壓歲錢了,父親在外工作,總會準備很多嶄新的零錢,1角,2角,5角,1元,2元,父親給我們姊妹幾個挨個發,20張1角的,10張兩角的,4張5角的 ,雖然不多,但是在那個年代,2元錢足夠我們在大年初一揮霍一整天,還有入夜後,我們都睡著了,母親放在枕邊的新衣服,床邊的新鞋子,都是至今難忘的情懷久久的溫暖。

遙遠的年味兒


在我的家鄉,大年初一要搶第一家火炮聲,第一桶金水或是第二桶銀水,我們整個大院落幾戶人家共飲一池山泉水,從大山的一個自然洞口緩緩流出,彙集在洞口一個光滑的石潭裡,靜靜流淌,溫情的滋養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清甜甘瀝,冬暖夏涼,後來不論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總是不會忘記,去石潭裡捧一捧山泉水,入口是家鄉的氣息,入心的是這方水土永恆的記憶,每次回家我都會裝一小瓶家鄉的山泉水帶回,每當看見它,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根,養育我生命的地方,每年大年初一凌晨過後幾乎都不睡覺,直到放完火炮,搶完水之後才會睡覺,放完火炮後,幾戶人家都會派家裡的代表挑著水桶搶新年的第一桶金銀福水,很有意思,鄰里之間搶著讓著,喜悅和睦,搶著第一桶金水的,會給大家分一點,其實搶的是一種願望和寄託,大年初一,父母守家,孩子們便早早穿上新衣服,拿著不多的零花錢,約上幾個小夥伴去十幾裡以外的鄉政府集市,5角錢看一場電影,5角錢還可以買一串電光炮放著玩,2角錢可以吃一大碗米皮,1角錢1兩瓜子,1角錢可以買個奶香味的地瓜,所以那是2元壓歲錢都是富足的,一天都用不完,玩到天黑才回家,我記得我那時的年節禮服就是藍色的中山裝,白色的球鞋,儼然一位小帥哥的形象,父母愛我,哥哥姐姐心疼我,她們會用自己的壓歲錢給我買好吃的,給我買我喜歡的火炮玩,不論如今怎麼樣,我都特別感恩那個年代你們對我的愛與呵護,感謝這一生的遇見,讓我們一母同胞,血脈相連。

遙遠的年味兒


我們老家新年最熱鬧最繁忙的應該是大年初二到初八,初二開始便隨父母揹著很多年禮,去給外婆,外爺,5個舅舅,還有叔娘,姑姑,大娘拜年了,我特別喜歡這幾天,因為不僅有很多好吃,好玩的,還能收到很多用來擦鼻涕的小手帕,長輩們給的不多的2元,4元壓歲錢,拜完年加起來,差不多20塊錢,這在當時的鄉下算一筆不菲的收入,我最喜歡燃放火炮,我的火炮多的從年三十到十五都放不完,初八至親相互拜年結束,初九到十三便是普通朋友要好的鄰里之間小聚,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猜拳聲,談笑聲,聲聲喜慶,聲聲好運,到了正月十五,便是家家戶戶接回外嫁的女兒,回家過十五,看社火,這是一個泠溪認為很美的日子,我記憶中每逢正月十五,我五個舅舅之一,必定來接我母親回去過十五,外婆外爺不在了,就自然取消了,過完十五,送回女兒,年至此也就圓滿了,新年也真正意義上啟航了。

遙遠的年味兒


關於遙遠的年味兒,泠溪就寫到這裡吧,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承前啟後,把我們傳統文化最美的春節在我們下一代心中點亮,再延續!

泠溪在美麗的山城寶雞誠摯給每一個路過的讀者朋友拜年:財運亨通達四海,福壽安康軒轅柏,新年快樂!圖片描述

遙遠的年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