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大家都知道,玩遊戲的樂趣很多時候源於一種挑戰,大部分遊戲呢,挑戰的是大家的操作手指的靈活與反應力,比如最為大眾所知的 FPS 射擊遊戲與 MOBA 競技遊戲如穿越火線、英雄聯盟等,在這些遊戲中玩家的表現大都由這些能力所決定。

但是也有這麼一種遊戲,它們對玩家的操作、反應毫無要求,真的是有手即可,不過沒有要求不代表這些遊戲簡單,它們只是在操作之外挑戰了玩家的另一項能力,就是腦力。

它們是最為燒腦的解密遊戲,它考驗的是玩家的觀察、分析、聯想、邏輯推理等諸多能力。在這類遊戲中,無論你是手速反應極佳的操作大神,還是懵逼的苦手女大學生,都得看腦子好不好使。

這一期帶來一款據說是史上最燒腦的遊戲——《INSIDE》,《LIMBO》地獄邊境的精神續作,如果你瞭解前作的表現的話,自然知道它有多麼值得期待。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INSIDE》由開發《地獄邊境》的 Playdead Studios 製作的一款冒險解密遊戲。遊戲看起來像《地獄邊境》和《死光》的合體,玩家操作一個小男孩,一邊躲避各種敵人,一邊進行解謎。遊戲為橫版過關形式,屬於末世啟示錄風格。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別具一格的故事體驗

眾所周知,一款好的解密遊戲最為重要的內核就是它的故事,好故事才能讓玩家引人入勝,而《INSIDE》最有趣的點是它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文字對話、旁白、故事解說,甚至連遊戲背景都沒有任何文字交代。

這對於一款遊戲來說,未免太過大膽了吧?

所以《INSIDE》到底講了什麼?這一切都由玩家自己來思考,1000個人的眼中有1000本《哈默雷特》,1000個人的眼中也有1000個《INSIDE》。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正因為每個人對《INSIDE》解讀都不一樣,所以會有人說 《INSIDE》是資本主義的寓言,有人說是個恐怖科幻故事,有人說是克隆人實驗,有人說是末世世界,還有人說是遊戲對遊戲本身的反諷。

總之,你可以產生對《INSIDE》各種不同詮釋,我們沉浸在其中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遊戲。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趣味性的解謎

一款解謎遊戲做到有趣就已經很難,而如果要在此基礎上還做到不乏味,其難度可想而知。

《INSIDE》和《LIMBO》一樣,它並不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核心解謎思路(比如《紀念碑谷》的視角錯位),它還是利用場景裡的東西進行互動完成解謎。

它把細節專注在解謎過程和畫面呈現上,謎題巧妙的設計讓你拍案叫絕,遊戲中的你會滿足於解開每一道謎題的成就感,獨特的美學則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氣氛,激起你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

所以說《INSIDE》能做到既有趣重複度又不高的解謎體驗,實屬難得。

這款遊戲的解謎環節都設計得非常巧妙。可能有的時候可以互動的東西只有一兩個,但就算你絞盡腦汁,怎麼試也試不出來。

但答案其實往往就擺在你的面前,我們需要換個角度,才能發現其中的玄機。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比如上圖這個謎題裡,玩家需要控制兩個奔跑相反的人踩到兩個按鈕完成解謎,像這樣的設計在遊戲中到處可見,讓你過關之後忍不住佩服遊戲設計者的非凡創意。

並且與同類型解密遊戲工作室 Artifex Mundi 的作品相比較,如果大家玩過AM 社等的作品,會發現這一類型解謎遊戲有個難點。

例如在尋物部分,隱藏在雜亂背景中的道具隱蔽得讓人眼睛要看瞎,讓解謎遊戲硬生生變成了點點點遊戲,《INSIDE》在解謎這一部分給我們玩家的體驗感還是非常不錯的。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INSIDE》在玩家互動上和《LIMBO》一樣,除了方向鍵之外,遊戲只有兩個按鍵可用,分別是跳躍(A)和互動(B)。用簡單幾個按鍵就能設計出如此精巧的解謎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 Playdead 的天才。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大多數情況下,需要解密的關卡都是一些小場景

和前作相比的另一個優點是,遊戲裡不會讓玩家通過一直死亡來試錯,《INSIDE》中這些死亡陷阱基本上都被設計在了謎題之中,如何從這些死亡的威脅裡生存下來,同樣也是解謎的一部分。

反烏托邦幻想

一款優質遊戲不僅會給玩家帶來操作上的滿足感,在遊戲體驗中,還不時會激起玩家的思考。

《INSIDE》就在不斷的解謎過程中,玩家會一點一點發現自己陷入一個黑暗計劃,這是一個反烏托邦的社會,你需要一步步的逃離它。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INSIDE》處於頂層的是白領和科學家,他們成天坐在辦公室裡掌控所有的資源。

處於中間階層的是工作人員他們不會參與到科學家的研究當中而是充當包工頭的職責,對所有無意識人進行監控。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無意識人就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需要別人帶上控制儀給出指令後才能行動,在未受控制時便如死屍一樣蜷縮在那裡。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但是遊戲中所有階層所有人包括主角小男孩在內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他們都沒有五官,似乎他們沒有喜怒哀樂,他們的情緒也是無關緊要的。

這就是《INSIDE》對社會鉗制思想、階級差距等現象給出的隱喻。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如果不考慮 《INSIDE》反烏托邦的背景設定,那麼本作的敘事並不特別:孩童誤入奇詭世界,經歷了一系列冒險之後,逃離禁地。

這樣的故事我們在《千與千尋》甚至《愛麗絲夢遊仙境》中見過。

但這種設定卻讓遊戲的主題有了不一樣的,值得被琢磨的價值,相信大家體驗過就會明白。

離奇的遊戲結局

在遊戲的結尾部分,歷經千辛萬苦的小男孩進入了實驗室的水中,在眾多科研人員的觀測下與一個巨大的肉球合為一體。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操作這個肉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依附在肉球上隱隱約約的人形,體會到受到傷害時的痛苦,這一幕一定會讓你相當難忘。

他們是逃脫失敗的傀儡人,但在小男孩的意志之下,他們團結在一起,無比強大,最終逃離,來到了海邊的沙灘,儘管已經奄奄一息,但卻獲得了無比珍貴的自由……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到這裡彷佛小男孩成為了救世主,他拯救了所有受壓迫控制的無意識人。

真的如此麼?

遊戲中最為震撼的一幕,莫過於是收集了全部的隱藏要素之後,小男孩回到開場的玉米地,進入隱藏地下室,關掉開關的那一刻——和其他的傀儡人一樣,小男孩彎下腰垂下頭,一動不動。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玩家自以為是自由的,可他們的行動卻總是被遊戲的設計者所誘導,就像逃亡的小男孩那樣。

小男孩最後拔掉電源,脫離了控制看起來像是自殺,但這同樣也是象徵自由的標誌。

我們玩家在顯示器外對小男孩進行著觀察,和遊戲中科學家們觀察那無知的躺在沙灘聚光燈下的肉球又有什麼區別?我們在觀察他們,誰又在觀察我們呢?

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一千個玩家眼裡有一千個 《INSIDE》,人生如戲,而你僅僅恰好在戲中而已。

Life is a game,you are just INSIDE it.

對於這類遊戲來說,才真正對得起第 9 藝術的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