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小人物和大歷史”系列5

從不同的視角講述法律的故事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最近,肖戰的飯圈,因為認為同人文章損害自己愛豆的美好形象,而進行投訴,導致A03網站被封,文章被刪除,由此引發的各方怒對,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結果,卻是自己的愛豆成為最大受害者,許多代言被取消,遭受網上的口誅筆伐,真是頗為諷刺。圍觀此事後,我倒想起一件陳年往事,我覺得此事中的明星和粉絲的做法也許會給我們一點啟示,讓年輕人們瞭解一下真正喜愛一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民國初年的北京,亂世中的一個暫時平靜的港灣。達官貴人、軍閥豪強、滿清遺老都在這裡尋找著紙醉金迷的虛幻安寧。以前被皇宮大內呼來喚去的京戲也變成市井百姓的娛樂,各種流派、風格和角色競相登場,一時間好不熱鬧。此時,有一個名叫梅蘭芳的年輕青衣演員勢頭正猛,他的嗓音清麗婉轉,扮相秀美端莊,引得京城中無數戲迷追捧,每場演出都是一票難求。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酷愛戲劇的齊如山從歐洲留學歸來,聽從朋友的推薦來觀看梅蘭芳的演出,那個晚上的劇目是《汾河灣》。梅蘭芳搭檔著名老生演員譚鑫培,可謂是強強聯合,場面火爆,叫好聲不斷。可是,齊如山卻皺起眉頭,他發現梅蘭芳的表演存在很多問題。散場後,齊如山回到家裡,給素未謀面的梅蘭芳寫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意見。

齊如山在信裡說:《汾河灣》裡的女主角柳迎春和丈夫失散多年,在面對自稱丈夫的薛仁貴時,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因此,當男演員演唱,訴說十幾年的經歷時,舞臺上的柳迎春的內心應該是有波瀾的,她應該隨著男演員的表演做出相應的動作,以表達內心的情感。

同時,齊如山還幫助梅蘭芳設計了一連串的動作,以呼應男演員的演唱。沒想到,齊如山下一次觀看演出時,梅蘭芳果然採納了他的意見,將自己的身段表演和譚鑫培的演唱配合起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

後來,在譚鑫培的回憶錄裡也談到這件事,譚老闆說:當時他在演唱,本來不是精彩的地方,卻聽到觀眾叫好,一時不明就裡。後來才發現,原來扮演柳迎春的梅蘭芳在他的身後做出呼應他演唱的身段表演,讓觀眾直呼過癮,於是整臺戲的效果出奇的好。

就這樣,因為一封信,齊如山和梅蘭芳成為了朋友。同時,齊如山也成了梅蘭芳的超級大粉絲,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梅蘭芳的每場演出他都去觀看,然後,針對這些演出,他都會給梅蘭芳寫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改進意見,而梅蘭芳也回信求教,共同探討藝術表演上的得失和感想,如今這樣的信件還保留有一百多封。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不僅如此,齊如山還為梅蘭芳編寫劇本,改進舞臺表演、化妝和服飾服裝,幫助梅蘭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成為佼佼者。

比如,齊如山編寫《嫦娥奔月》,向梅蘭芳提出要“唱做並重,歌舞合一”。因為當時的京劇青衣表演不注重身段表演,只是一味地關注唱功,有人戲稱為“抱肚子”青衣。

於是,齊如山精心研究,博才漢賦、唐詩和敦煌等詩詞繪畫中的描述,設計了一套優美的舞蹈動作,同時又改進原來的化妝和服裝,讓梅蘭芳用水袖展現嫦娥的飄逸和神秘。經過齊如山在劇本編寫、舞臺動作、唱腔變化、化妝服飾等多方面的改進,嫦娥這個傳說中的美人得以再現京劇舞臺。

1915年10月30日,一上演就造成萬人空巷的效果,後來一直都是梅蘭芳的代表作品之一。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嫦娥奔月》大獲成功之後,齊如山和梅蘭芳在京劇改良和創新方面就一發不可收拾,他們兩個人共同相繼推出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春秋配》、《天女散花》、《木蘭從軍》、《童女斬蛇》、《麻姑獻壽》、《紅線盜盒》、《天河配》、《三孃教子》、《游龍戲鳳》、《上元夫人》、《霸王別姬》、《西施》、《洛神》、《廉錦楓》《太真外傳》、《俊襲人》、《鳳還巢》、《宇宙鋒》、《春燈謎》、《生死恨》等。

在這些劇目中,不僅保留了京劇傳統的抽象化的美感,而且大膽地在情節、歌舞、音樂、服裝、化妝、道具、佈景各個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逐漸形成了梅派藝術特有的典雅、唯美、抒情的舞臺風格。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看過梅蘭芳的《洛神》後,被深深吸引,“這部劇的詩情畫意的佈景,光怪陸離的燈光,羽衣翩躚的舞姿,繞樑三日的歌聲,真可謂兼中西之美,一看便知是經過文人雅士的切磋”。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為了弘揚京劇藝術,齊如山還大力支持梅蘭芳到外國巡演,併成功促成梅蘭芳1930年的訪美演出。在劇目的選擇上,齊如山確定了傳統戲中極富民族特色的一批優秀劇目,像《貴妃醉酒》、《打漁殺家》、《汾河灣》、《霸王別姬》、《春香鬧學》,還有羽舞《西施》、袖舞《天女散花》、杯盤舞《麻姑獻壽》等。

梅蘭芳的赴美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們所到之處,梅蘭芳受到美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美國的兩所大學鑑於梅蘭芳在戲劇藝術上的貢獻,分別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此次出國演出,齊如山是梅蘭芳成功走向世界的背後推手,也是使中國戲曲登上西方舞臺的有功之臣。

粉絲和愛豆:愛的邊界在哪裡?

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先生輾轉香港和上海等地,蓄鬚明志,拒絕演出。而齊如山則閉門著書,秘密保存了很多戲劇戲文資料,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民族氣節。兩個朋友雖然不再謀面,但是,彼此心心相印,都恪守中國人的節操,兩個人均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1961年,梅蘭芳猝然長逝。定居臺灣的齊如山悲痛欲絕,親自寫下長文予以懷念。相識五十載的兩位朋友在生命的盡頭仍然彼此欣賞和想念。

穎想說幾句:

看過齊梅二人的經歷,不禁感慨,這才是喜愛一個人,應該有的樣子吧。也許我們不該總是告訴青少年什麼不能做,我們應該告訴他們那些能做,樹立一些正面的示範榜樣,鼓勵他們照著去做,畢竟年輕人的模仿能力還是很強的。真正喜愛一個人,就是成全他。

就像齊如山幫助梅蘭芳提升藝術品位,改進表演和創新劇目,讓他在同行間脫穎而出。梅蘭芳能夠成為一代京劇表演大師,齊如山功不可沒。因此,如果粉絲喜歡愛豆就成全他,讓他好好地成長和發展吧。靠詆譭對手,黑化他人,不是真正的喜愛。

因為如果行為跨越了權利應有的邊界,就變成了對愛豆的侵害和傷害,就好像任何良藥,超過一定劑量就對人體有害一樣,把握分寸,不突破權利的邊界,才是愛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