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京劇正在逐漸沒落,有沒有人會救一救京劇?那可是國粹啊,老祖宗傳下來的?

落空love


任何藝術形式的興起和衰落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存在即合理,戲曲走下坡路是不爭的事實,不只是國粹京劇,所有劇種都一樣。現在人們對於娛樂的消費熱衷因為有了更多的選擇,流行音樂,電影,遊戲,各種體育運動,跟戲曲相比,這些項目具有更大的優勢,特別是年輕人。目前戲曲有限的受眾群體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去看,但是從業人員明顯出現青黃不接,一個原因是學戲太苦,一般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們去學,另外一個原因是將來的出路,學成後演出市場並不好,養家餬口都難,除了名角有演出機會,普通演員生存現狀不容樂觀,這才是戲曲衰退的根本。不管什麼形式的藝術,還是要遵循市場規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沒必要刻意拯救,可以建博物館給後人留點回憶就行了。


一個小掌櫃


其實我家長輩就是京劇迷,我爺爺那個年月還因為收藏看戲的票還被人報告倒黴過。但到我這一代,沒有一個喜歡的了。我父親和爺爺都很痛心,但我看法卻不一樣。

問題在於,京劇本質是是什麼?

我看到有人說,回到田間地頭什麼的,可以說這死的更快!京劇和其他黃梅戲等劇種不一樣,不是出自民間。他本源是從富商起來的貴族藝術,和芭蕾,歌劇類似,開始就帶著高貴血統,他就不適合田間地頭去唱!當然真的把京劇系統化,貴族化其實是慈禧乾的。

在這之前,京劇其實是貴族宴會上的大型表演劇,慈禧讓他變成了類似電影的舞臺劇,開始有系統化的道具和背景。從當時看是了不得的創新,就好像我們剛開始看國外大片,當然讓人著迷。但是現在看其實就沒什麼了,比這個更刺激的比比皆是,就好像吸毒後對鴉片就沒興趣了一樣。這注定京劇必然沒落。如果作為傳統文化需要保留,但是指望它還會有那麼多群眾基礎不太可能了。

再說遠一點,詩歌本源是什麼?其實是文字在沒有普及前便於記憶開始的,其實是一種記憶傳承的技巧,沒那麼高大上!在歷史通過口耳相傳的年代出現的。

各個國家的長詩都是這麼來的。比如歐洲的羅蘭之歌,西藏的格薩爾王,直到成吉思汗時代,傳達軍令都是用唱出來的。後來更注重韻律變成了詩歌脫離了記憶的功能,異化成了藝術。有韻律的文字是很好記憶的,比方說少年中國說。

後來的詩歌開始向兩個方向分化,強調韻律的逐漸變成詩詞,進化為流行歌曲。強調故事性的變成曲和戲劇,京劇和現在電影電視劇雖然源頭不同,但發展上是一個前後的關係,如果說京劇不在興盛實際上是電影完成對敘事詩歌的進化,京劇被淘汰了。

有人說現在沒有人能寫出以前那樣優美的詩詞和京劇,他們退化了,所以造成現在情況。我只能說不是寫不出來,而且功能性上不需要才導致的。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可是可以成名做官的晉升階梯的,功利性其實很強,這即是詩詞發展的因也是果,為啥清朝只出了一個有名的納蘭性德其實也有這個原因在。

歷史發展是趨勢性的,你一個人是擋不住趨勢變化的。


大趨勢下的軌跡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一個從產生到發展,直至到衰敗的過程。京劇只要不被當代年輕人所喜愛,距離它的消失時間也不會太遠了。

藝術的興衰,取決於人們的喜歡。如果某一種藝術形式不被廣大民眾所喜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適當保護未償不可。但不能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去進行所謂的“振興”工作。

時代在發展,文化藝術在進步。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取代老的文化藝術形式,在人文領域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京劇也僅僅是北方若干個地方的人所喜歡,無非是它佔有地理優勢,其影響力不得不承認也受到侷限性。

可以說,京劇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給它戴了頂“國粹”的高帽子,似乎就比其它劇種就高人一等。如果以人數多少的喜愛程度來衡量,本博可以斷言,京劇絕對沒有某些地方劇種受人歡迎。

針對題主發出的疑問,或者說是呼籲,本博有保留的贊同。既然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推向市場,那就由市場來決定。優勝劣汰,沒有票房收入,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符號。競爭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進而也是殘酷的。至於說到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沒有經濟效益,再好的東西也枉然,原因就是除了政府,沒有人會願意投資一個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的文化項目。2020/03/16)


吉祥如意


清朝讓國人留下的長辮早已消失,三拜九叩也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刀耕火種被農業機械所取代,牛馬代步的時代已經演變成了機車橫行霸道的世界……

何以為歷史的進步?就是世界在變;其中就包括藝術的面孔也在改變。京劇,在沒有電視劇,沒有電影,沒有很多後來才有的藝術形式時,它的存在和興旺或者就是必然。時至今日,如果還是那些一成不變的唱段,很少出新的內容,還要讓社會給其留有生存的空間,可能嗎?其實,藝術的生命取決於觀眾,沒人仰慕了,等於其生命到了終結了時候,由不得有人不願意。更關鍵的是,藝術的生命要靠迎合時代發展的推陳出新來支撐;一個老故事聽久了,還有人願意聽嗎?

也就是說,京劇還想要存在下去,繼續火熱,先想想如何適應時代潮流地改變自己。印度電影幾乎都可以說是音樂片,無論何種體材都是歌舞翩翩,假到家了。可他們的這種風格卻頗受人喜歡,想過是為什麼了嗎?舉此例只是想說明,傳承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時常發生著改變,藉以來體現進步,表示在發展。在叫喊我們的國粹正走向沒落時,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變成普通人的命運演義,變成有著撲朔迷離的故事會,不敢說就能讓其起死回生,但至少表明我們在努力拯救了。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呢?靠政府扶植?強令百姓熱愛?行嗎?或者,可能嗎?

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裡所說的“命“,是知己知彼的理智,此處所說的“天”是指環境氛圍。等於是告訴思考此問題者,生命的存在需要必須的生存條件,這種條件既要引人關注,還要順應人們的喜愛,相輔相成。


辣眼刺鼻


作為非地方劇種,自詡為國粹藝術的京劇,樣板戲無數次的證明,用普通話就完全可以唱好,觀眾能聽懂,能接受,易於傳播,它非要強調這轍那輒的,故意唱錯字音,還振振有詞的說什麼原汁原味,觀眾根本聽不懂啊。作為一種舞臺藝術,觀眾都聽不懂你唱啥,你怎麼傳播?其二:看一下如今京劇舞臺上的生角,唱的和破嗓子的公雞叫一樣,難聽死了,別人一說,馬上就有一幫人說你不懂藝術,各種帽子往上扣,那算了,咱不看了總行吧,你們自己玩去吧。這下可好,終於把京劇玩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必須得找準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受眾群,京劇的沒落不在於它唱傳統戲,都在唱傳統戲,看一下人家豫劇,越劇,秦腔,晉劇,黃梅戲,人家為什麼受歡迎?這些地方院團人家一年演多少場?你京劇一年演多少場?為什麼沒人請你演?是喜歡這些地方劇種的觀眾不懂藝術嗎?作為非地方劇種的“國粹”,你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問題出在哪裡吧



方程式正解


花這麼多錢在養著,還在沒落,該怎麼辦呢?相聲在郭德綱之前也是說沒落了,當郭德綱德雲社自食其力的時候相聲得到了發展。所以,大包大攬的養著,不死也要死,要想讓它活,活得精彩,活的有樣兒,就得有活下去的力氣,只靠插氧氣不是辦法。

另外,京劇也就是清代中晚期徽班進京後演變進化而來,老祖宗留下來的國粹?這樣的國粹太多了。不太老,也不太粹。


Peterxuan1892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自然界的法則無法逆轉。想必是喜歡的人少了,所以才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必杞人憂天吧。中國的劇種多了去了,我喜歡越劇,評劇,更喜歡黃梅戲,哈哈,對不起,唯獨不喜歡京劇。


我心依舊137722587


京劇是國粹嗎?不是

京劇是給皇帝彙報演出的精神文明項目。上有好者,下必效焉。向領導看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也是八旗子弟日漸頹廢,京戲滿足了他們顯示地位,社交,耗費閒暇時間的嗜好。

京戲是社會頹廢環境下的文化體現。就像現在的高爾夫球一樣,顯示身份和地位,兼顧生意社交。

隨著八旗子弟平民化,貴族沒落,京戲也跟隨著平民化了。不過頹廢的性質沒有變。一句話可以唱半天。

與京戲類似的是麻將。京戲是角色分幾個行當,麻將是牌分幾個花色,各自組合,消磨時間。

之所以叫京戲,因為是娛樂才叫戲。麻將叫牌戲,賣藝的叫把戲,魔術叫變戲法,這些都離藝術很遠,只是謀生的手藝。後人為了提高檔次,改稱京劇,意思是和話劇歌劇相提並論。確實有點抬舉它了。

與京戲對應的是節奏緩慢的城市官僚社會和市井文化。這是一種抱殘守缺的守舊精神。看京戲的人對曲目的故事情節都爛熟於心,聽的是過程。就像吸鴉片一樣,體會那種感覺。

藝術的重點不是形式,而是內容。繪畫、雕塑、音樂、歌曲都是依靠創作新作品才能保持活力。

京戲沒有創新,也不可能有創新。它的沒落是歷史必然的。

不僅是京戲,中國內地大量的地方戲也存在這個問題。這些地方戲曲只能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繼續存在。由於缺乏創新,很難吸引年輕人。雖然有一些愛好者,有小孩子學習,但是缺乏市場的支持。地方戲由於採用方言,也不可能向全國推廣。專業戲曲團體的消失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京戲要想生存只能改變生存方式。


一葉楓流


救的人有啊!她就是江青,她把京劇現代化,先後推出六個現代京劇樣板戲,分別是《紅燈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你可以上網搜一搜看看,絕對經典,有些片段可以說是京劇最高境界。


破繭沖天1


物競天擇這個道理知道吧,時代在進步,戲曲在我們平時文化生活所佔的比重幾乎沒有。嘴上說是國粹,演員臺上一開口,現在又有幾個年輕人能聽懂。臨了臺上咿咿呀呀唱了半天,啥玩意都沒聽明白,誰還會花個把小時去聽。再說了誰都要吃飯,這個和體育生是一個道理。不是你送孩子從小學戲就能學。變聲期知道吧。小時候唱的再好,到了變聲期基本就全砸了。一千個人裡頭變聲期後能出兩三個就已經燒香拜佛了。就拿武生來說吧,還要面臨傷病困擾。因傷退出的也不少。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怎麼養活自己。沒市場啊!這才是最最尷尬的。臺下沒幾個聽眾,賣的那些票連盒飯錢都不夠。很殘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