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京剧正在逐渐没落,有没有人会救一救京剧?那可是国粹啊,老祖宗传下来的?

落空love


任何艺术形式的兴起和衰落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存在即合理,戏曲走下坡路是不争的事实,不只是国粹京剧,所有剧种都一样。现在人们对于娱乐的消费热衷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流行音乐,电影,游戏,各种体育运动,跟戏曲相比,这些项目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年轻人。目前戏曲有限的受众群体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去看,但是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青黄不接,一个原因是学戏太苦,一般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们去学,另外一个原因是将来的出路,学成后演出市场并不好,养家糊口都难,除了名角有演出机会,普通演员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这才是戏曲衰退的根本。不管什么形式的艺术,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没必要刻意拯救,可以建博物馆给后人留点回忆就行了。


一个小掌柜


其实我家长辈就是京剧迷,我爷爷那个年月还因为收藏看戏的票还被人报告倒霉过。但到我这一代,没有一个喜欢的了。我父亲和爷爷都很痛心,但我看法却不一样。

问题在于,京剧本质是是什么?

我看到有人说,回到田间地头什么的,可以说这死的更快!京剧和其他黄梅戏等剧种不一样,不是出自民间。他本源是从富商起来的贵族艺术,和芭蕾,歌剧类似,开始就带着高贵血统,他就不适合田间地头去唱!当然真的把京剧系统化,贵族化其实是慈禧干的。

在这之前,京剧其实是贵族宴会上的大型表演剧,慈禧让他变成了类似电影的舞台剧,开始有系统化的道具和背景。从当时看是了不得的创新,就好像我们刚开始看国外大片,当然让人着迷。但是现在看其实就没什么了,比这个更刺激的比比皆是,就好像吸毒后对鸦片就没兴趣了一样。这注定京剧必然没落。如果作为传统文化需要保留,但是指望它还会有那么多群众基础不太可能了。

再说远一点,诗歌本源是什么?其实是文字在没有普及前便于记忆开始的,其实是一种记忆传承的技巧,没那么高大上!在历史通过口耳相传的年代出现的。

各个国家的长诗都是这么来的。比如欧洲的罗兰之歌,西藏的格萨尔王,直到成吉思汗时代,传达军令都是用唱出来的。后来更注重韵律变成了诗歌脱离了记忆的功能,异化成了艺术。有韵律的文字是很好记忆的,比方说少年中国说。

后来的诗歌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强调韵律的逐渐变成诗词,进化为流行歌曲。强调故事性的变成曲和戏剧,京剧和现在电影电视剧虽然源头不同,但发展上是一个前后的关系,如果说京剧不在兴盛实际上是电影完成对叙事诗歌的进化,京剧被淘汰了。

有人说现在没有人能写出以前那样优美的诗词和京剧,他们退化了,所以造成现在情况。我只能说不是写不出来,而且功能性上不需要才导致的。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可是可以成名做官的晋升阶梯的,功利性其实很强,这即是诗词发展的因也是果,为啥清朝只出了一个有名的纳兰性德其实也有这个原因在。

历史发展是趋势性的,你一个人是挡不住趋势变化的。


大趋势下的轨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到衰败的过程。京剧只要不被当代年轻人所喜爱,距离它的消失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艺术的兴衰,取决于人们的喜欢。如果某一种艺术形式不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保护未偿不可。但不能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去进行所谓的“振兴”工作。

时代在发展,文化艺术在进步。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取代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人文领域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京剧也仅仅是北方若干个地方的人所喜欢,无非是它占有地理优势,其影响力不得不承认也受到局限性。

可以说,京剧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给它戴了顶“国粹”的高帽子,似乎就比其它剧种就高人一等。如果以人数多少的喜爱程度来衡量,本博可以断言,京剧绝对没有某些地方剧种受人欢迎。

针对题主发出的疑问,或者说是呼吁,本博有保留的赞同。既然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推向市场,那就由市场来决定。优胜劣汰,没有票房收入,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符号。竞争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进而也是残酷的。至于说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没有经济效益,再好的东西也枉然,原因就是除了政府,没有人会愿意投资一个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文化项目。2020/03/16)


吉祥如意


清朝让国人留下的长辫早已消失,三拜九叩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刀耕火种被农业机械所取代,牛马代步的时代已经演变成了机车横行霸道的世界……

何以为历史的进步?就是世界在变;其中就包括艺术的面孔也在改变。京剧,在没有电视剧,没有电影,没有很多后来才有的艺术形式时,它的存在和兴旺或者就是必然。时至今日,如果还是那些一成不变的唱段,很少出新的内容,还要让社会给其留有生存的空间,可能吗?其实,艺术的生命取决于观众,没人仰慕了,等于其生命到了终结了时候,由不得有人不愿意。更关键的是,艺术的生命要靠迎合时代发展的推陈出新来支撑;一个老故事听久了,还有人愿意听吗?

也就是说,京剧还想要存在下去,继续火热,先想想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地改变自己。印度电影几乎都可以说是音乐片,无论何种体材都是歌舞翩翩,假到家了。可他们的这种风格却颇受人喜欢,想过是为什么了吗?举此例只是想说明,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时常发生着改变,借以来体现进步,表示在发展。在叫喊我们的国粹正走向没落时,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成普通人的命运演义,变成有着扑朔迷离的故事会,不敢说就能让其起死回生,但至少表明我们在努力拯救了。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靠政府扶植?强令百姓热爱?行吗?或者,可能吗?

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里所说的“命“,是知己知彼的理智,此处所说的“天”是指环境氛围。等于是告诉思考此问题者,生命的存在需要必须的生存条件,这种条件既要引人关注,还要顺应人们的喜爱,相辅相成。


辣眼刺鼻


作为非地方剧种,自诩为国粹艺术的京剧,样板戏无数次的证明,用普通话就完全可以唱好,观众能听懂,能接受,易于传播,它非要强调这辙那辄的,故意唱错字音,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原汁原味,观众根本听不懂啊。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观众都听不懂你唱啥,你怎么传播?其二:看一下如今京剧舞台上的生角,唱的和破嗓子的公鸡叫一样,难听死了,别人一说,马上就有一帮人说你不懂艺术,各种帽子往上扣,那算了,咱不看了总行吧,你们自己玩去吧。这下可好,终于把京剧玩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必须得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受众群,京剧的没落不在于它唱传统戏,都在唱传统戏,看一下人家豫剧,越剧,秦腔,晋剧,黄梅戏,人家为什么受欢迎?这些地方院团人家一年演多少场?你京剧一年演多少场?为什么没人请你演?是喜欢这些地方剧种的观众不懂艺术吗?作为非地方剧种的“国粹”,你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吧



方程式正解


花这么多钱在养着,还在没落,该怎么办呢?相声在郭德纲之前也是说没落了,当郭德纲德云社自食其力的时候相声得到了发展。所以,大包大揽的养着,不死也要死,要想让它活,活得精彩,活的有样儿,就得有活下去的力气,只靠插氧气不是办法。

另外,京剧也就是清代中晚期徽班进京后演变进化而来,老祖宗留下来的国粹?这样的国粹太多了。不太老,也不太粹。


Peterxuan1892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然界的法则无法逆转。想必是喜欢的人少了,所以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杞人忧天吧。中国的剧种多了去了,我喜欢越剧,评剧,更喜欢黄梅戏,哈哈,对不起,唯独不喜欢京剧。


我心依旧137722587


京剧是国粹吗?不是

京剧是给皇帝汇报演出的精神文明项目。上有好者,下必效焉。向领导看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也是八旗子弟日渐颓废,京戏满足了他们显示地位,社交,耗费闲暇时间的嗜好。

京戏是社会颓废环境下的文化体现。就像现在的高尔夫球一样,显示身份和地位,兼顾生意社交。

随着八旗子弟平民化,贵族没落,京戏也跟随着平民化了。不过颓废的性质没有变。一句话可以唱半天。

与京戏类似的是麻将。京戏是角色分几个行当,麻将是牌分几个花色,各自组合,消磨时间。

之所以叫京戏,因为是娱乐才叫戏。麻将叫牌戏,卖艺的叫把戏,魔术叫变戏法,这些都离艺术很远,只是谋生的手艺。后人为了提高档次,改称京剧,意思是和话剧歌剧相提并论。确实有点抬举它了。

与京戏对应的是节奏缓慢的城市官僚社会和市井文化。这是一种抱残守缺的守旧精神。看京戏的人对曲目的故事情节都烂熟于心,听的是过程。就像吸鸦片一样,体会那种感觉。

艺术的重点不是形式,而是内容。绘画、雕塑、音乐、歌曲都是依靠创作新作品才能保持活力。

京戏没有创新,也不可能有创新。它的没落是历史必然的。

不仅是京戏,中国内地大量的地方戏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些地方戏曲只能在经济落后的地方继续存在。由于缺乏创新,很难吸引年轻人。虽然有一些爱好者,有小孩子学习,但是缺乏市场的支持。地方戏由于采用方言,也不可能向全国推广。专业戏曲团体的消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京戏要想生存只能改变生存方式。


一叶枫流


救的人有啊!她就是江青,她把京剧现代化,先后推出六个现代京剧样板戏,分别是《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你可以上网搜一搜看看,绝对经典,有些片段可以说是京剧最高境界。


破茧冲天1


物竞天择这个道理知道吧,时代在进步,戏曲在我们平时文化生活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嘴上说是国粹,演员台上一开口,现在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听懂。临了台上咿咿呀呀唱了半天,啥玩意都没听明白,谁还会花个把小时去听。再说了谁都要吃饭,这个和体育生是一个道理。不是你送孩子从小学戏就能学。变声期知道吧。小时候唱的再好,到了变声期基本就全砸了。一千个人里头变声期后能出两三个就已经烧香拜佛了。就拿武生来说吧,还要面临伤病困扰。因伤退出的也不少。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怎么养活自己。没市场啊!这才是最最尴尬的。台下没几个听众,卖的那些票连盒饭钱都不够。很残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