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公元1127年,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金國在滅亡遼國後又一鼓作氣的攻破了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以及一干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都被金人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北宋的都城開封被攻破,皇帝被俘虜對金國而言是一次成功的斬首行動。當時的北宋王朝仍然擁有富庶的經濟和規模龐大的地方勤王軍隊,即便是有宋一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至少在人數和主場的雙重優勢下,北宋王朝也不至於輸得這麼慘吧。

有人認為這與宋朝建都開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地處平原地區的開封城一馬平川的暴露在金軍的鐵騎之下。我們就不禁聯想了,如果北宋沒有建都開封,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變的慘劇發生。北宋王朝的滅亡與建都開封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實際上北宋的滅亡與宋太祖趙匡胤選址開封做都城有一定的關係,但絕不是全部的原因。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夠長盛不衰,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有其必然的內部發展原因。這個必然性最終會以偶然事件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仍然沿用後周時期的開封作為新王朝的都城。然而因為燕雲十六州遲遲不能收復,北宋王朝失去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天然屏障。這種情況下要麼遷都找到更加合適的都城,要麼尋找出其他有效方法鞏固京師的安全。

作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遷都的想法。晚年的趙匡胤曾經也有過遷都洛陽的想法,卻因為群臣的反對而作罷。北宋王朝唯一一次遷都的希望就這樣被澆滅了。

沒有了天然屏障的保護,北宋王朝就不得不在開封城周圍駐紮數量龐大的禁軍以保護京師的安全。北宋王朝在開封城附近駐紮了全國近一半的軍隊,巔峰時期的北宋禁軍達到了近一百萬的規模。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大量的軍隊駐紮必然會帶來國家巨大的財政開支負擔。所以北宋實行的是募兵制,國家需要保證每一個普通士兵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對於每一個宋軍士兵而言,加入軍隊就是一個養家餬口的生計而已,沒有必要第一時間就想到要和敵人拼命。

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國家的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而軍隊的戰鬥力卻越來越低下。這也就是後來為什麼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宋軍面對野蠻強悍的金軍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

另外,宋太祖趙匡胤鑑於中晚唐以來武將擅權和藩鎮割據的教訓,實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在行軍打仗中的最高決策者是不懂軍事的文職官員,而只要負責訓練士兵的武將只是一個副手而已。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導致了宋朝雖然擁有規模龐大的軍隊,但戰鬥能力極其低下。而同一時期的遼國,西夏和金國個個都不是善茬,經濟富庶的宋朝遭遇了史上最強的對手組合。

艱難的戰略生存環境讓北宋朝堂的君臣們發現用議和和金錢的手段可以實現短暫的和平。反正繁榮的商業貿易給北宋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能夠勉強支撐起對外議和的費用。

於是在對外戰爭中無論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北宋的統治者們第一一時間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花錢買和平。然而這種權宜之計並不是能夠長久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孰不知用肉喂狼,狼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不斷增多的歲幣繼續增加了北宋王朝的財政負擔,給當時的底層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面對這樣的內部和外部困境,北宋王朝內部的一些有志之士也想要通過改革的方式來徹底解決問題。於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代名相王安石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然而王安石變法卻受到了守舊勢力的堅決阻撓,變法不得已以失敗而告終。隨著北宋統治階層內部改革的失敗,這種統治困局只有依靠外部力量來打破了,類似於靖康之變這樣的慘劇的發生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嗎?

因此,靖康之變的悲劇發生與北宋將開封作為都城選址有一定的關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一系列弊端。這些弊端又沒有被統治者採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解決掉,北宋王朝的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