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的巔峰之戰

大處說合肥之戰是一場曹魏和東吳為爭奪合肥而展開的一場戰爭,合肥之戰不是一次戰鬥,而是圍繞合肥展開的一些列戰鬥的總和前後持續了四十餘年,雙方也沒有實質性分出勝負。

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的巔峰之戰

提到曹操手下大將張遼的合肥之戰,即第二次魏吳交鋒的合肥之戰,此乃張遼一生的巔峰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便是從此戰而來,《三國志·張遼傳》之用了九個字概括逍遙津之戰:“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三國時期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曹操打贏的官渡之戰,孫劉打贏的赤壁之戰,但是這兩場戰役兵力相差還不算懸殊,最懸殊的還是合肥之戰。當時曹操手下將領張遼僅僅率領800精兵,就把孫吳的十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張魯時,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同時,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為條件,兩軍撤退。不過,孫權見曹操在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

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因敵我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李典亦認同張遼,於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天亮的時候,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死數十人,斬二員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衝入軍壘,到達孫權旗下陣營。宋謙、徐盛軍都不敵,士兵開始潰散,潘璋在後,馳馬追上,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

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張遼叱孫權下戰,孫權不敢動,看見張遼率軍甚少,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團團圍住。張遼突擊衝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餘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因此再度衝進包圍網,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孫權軍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戰鬥從日出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曹軍眾人之心安定。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軍班師,自己則和千多虎士與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等為後。至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乘機率軍追擊,孫軍頓時混亂,孫權被圍。甘寧嚴厲的要捶響戰鼓,增強士氣,淩統親率三百近兵衝入重圍,甘寧則引弓掩護,呂蒙、蔣欽死戰拒敵。

淩統救出孫權,便回頭再戰。但撤退路上的橋已被敵軍所毀,丈餘無板,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韁繩,谷利在後面加鞭,以助馬勢,孫權順利躍馬過河,與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備的賀齊會合,孫權才成功逃脫。而淩統則與甘寧等繼續阻擋敵軍,左右人馬已死,自己也身受創傷,殺死數十人,知道孫權已安全,才披甲潛行逃走。

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的巔峰之戰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首先,對曹操戰略意圖的領會顯示了張遼的軍事才能。大戰前曹操派人帶來了合肥的防守方案,許多人對曹操要求張遼、李典出擊這一方針疑惑不解,是張遼首先理解了曹操的戰略意圖:曹操遠征在外,救援不及,所以必須"及其(吳軍)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張遼正確的理解了曹操的戰略意圖,為後來合肥之戰的取勝奠定基礎,可見,張遼在戰前已經先立一功。同時也可以看出,此時的張遼,已經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了。

其次,執行曹操出擊戰略顯示了張遼的果斷勇敢。先出擊後守備雖然是曹操的戰略方針,但要執行起來也是有相當難度的。第一點是兵力懸殊,當時合肥守備僅七千多人,而吳軍則是十萬之眾氣盛而來,守城尚且有相當難度,更別說出擊。第二點是諸將疑惑,在兵力懸殊的形勢下還要出擊,難怪守城諸將會對出擊的方針存有疑惑,雖然張遼有解釋過原因,但僅憑紙上談兵式的解釋是難以完全讓疑惑武將信服的。在這種情況下,張遼要執行這一戰略不僅要果斷,更需要十分大的勇氣。

再次,兩次出戰過程都顯示了張遼一貫的勇猛戰風。第一次出戰,張遼與李典僅帶領八百人就對孫權十萬之眾發動了突擊,而且在戰鬥之中張遼是衝鋒在前,戰鬥持續了一個上午,殺得東吳人馬披靡。觀《三國志》,有幾處會對某人某戰有如此詳細的描述,可見陳壽也為當時張遼的勇猛表現所折服。而第二次出戰,雖然本傳沒有記載得像第一次那樣詳細,但從"幾復獲權"的記載字樣也可以想象得出張遼作戰時的勇猛。

合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裡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徵東將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著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嘆息者良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