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下的天文學:"西學東漸",卻獨樹一幟

前言

中國古代宮廷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虔誠的仰望著天空,用最原始的方式研究虛無縹緲的太空,他們就是觀測天象的宮廷學者。

在西方天文學還未發展起來的時候,天文研究者是一群最無用的人,而中國古代天文學者卻擁有著一級官職,這對西方人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中國古代皇權對占星的高度重視,無疑是古代天文研究最大的推動力。

古代

中西方古代天文學差異

古代中西方天文學研究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天文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研究天文是一種個人興趣愛好,他們被認為是哲學家,是熱愛真理的隱士。他們與傳統祭司並沒有固定的關係,研究天象並沒有官方的支持,也不能因此獲得任何官位。

但在中國,天文研究是從"宗教"中的敬天文化自然產生的,天象在世俗的眼中又與最高皇權相聯繫。因此,古代天象研究人員通常都由皇家供養,並作為官員專門從事天子相關的歷法與天象研究。

從政治層面來說,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獲得了西方從來都不曾有的地位。這種"官制"體系大大推動了中國古代天文研究的發展。


古代

公元前5——10世紀,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天文記事能夠獲得運用。即便在現代天文學的研究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天象記載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那麼,西方天文學家的眼中,標誌性的天文現象要數哈雷彗星。它是人類最早確定運動週期的彗星,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上。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中國古代天象觀測中對其的精準記載。

早在公元前467年,中國就有了對哈雷彗星的第一次觀測的記載。

因此,中國古代對於天文領域的研究是領先於全世界的。在推測1500年以前出現的40顆彗星的運動軌跡研究上,全都是根據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進行推算。中國古代天象研究的細緻與精確為現代天文學的發展與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代

印度天文學與中國天文學的融合

外來天文學傳入中國最早來自印度,它是絲綢之路上佛教東傳的一個副產品。

南北朝時期,信奉佛教的皇帝很多,梁武帝非常篤信佛教,他甚至想把中國傳統天文模式用印度佛教學說取而代之。想借天文學光大宗教的不止他一個,南朝大臣何承天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天文學家,他與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惠嚴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何承天質問惠嚴用什麼歷術來證明印度是世界的中心?惠嚴回答,印度在夏至時陽光照耀大地沒有陰影,這就證明印度是世界中心的證明。惠嚴依據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緯度知識,因為北迴歸線剛好橫貫在印度中部,在夏至這一天的正午,印度的太陽正好在天頂正中,所以陽光照耀萬物無影。

古代

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北迴歸線以北,不管什麼時候太陽照耀下來都不可能沒有影子。雖然在現在看來是一個很簡單淺薄的知識,但對於那個時代的何承天而言,已經是超綱了,作為一名一流的天文學者,何承天居然無言以對。因此,宋文帝命令研究天象的官員都師從惠嚴學習印度的歷術。

中國傳統天文學使用的是數學方法,用列表、數字疊加的方式計算,並不講究理論。而西方的方法是用幾何的方法來推演,他們採用的是測量和計算緯度方法,包含明確的推理步驟,精密程度更高,能準確預測日食、月食。

對於用天文異象來鞏固統治地位的中國皇權統治者來說,其誘惑力是巨大的。這也是印度天文學能獲得幾何朝代推崇的主要原因。

古代

狹隘的皇權阻斷天文曆法的進步

唐代是天竺學鼎盛的時期,許多印度天文學著作都跟隨佛教的光大傳入中國,每一次天文學的進入都是中國科學知識上的進步。每一部名垂青史的天文曆法也都伴隨著權利格局的鬥爭,陷入巨大的爭議漩渦。

唐朝瞿曇氏是著名印度天文學者。他的家族在唐朝時曾擔任過太史令、太史監、司天監。印度《九執歷》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印度曆法,其中就包含了推算日月運行和交食。

瞿曇氏對《九執歷》進行了翻譯,並與中國節氣的分法相融合,編撰了集印度天文與中國傳統天文大成的著作《開元佔經》。雖然這本書是為了提供給皇家用於占星補算,但書中的內容已經大大超越了皇家的政治需要。由於唐朝皇帝擔心這本書流傳出去對統治不利,一直嚴禁在社會流傳。

古代

《九執歷》是唐朝官方認可的名厲。它吸收各家曆法,由幾十位天文學者參與編撰而成。

在開元二十一年,太史監瞿曇譔等人上書說《大衍曆》仿照《九執歷》,但是算法不全,數據也不精確。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質疑是轟動朝堂、非同小可的。

古代皇權只側重占星,對於破解天象,用皇家權威解釋天象異動是當時最重要的任務,關於算法的推理過程並不重要。即便是《九執歷》在翻譯時也按照要求只翻譯了算法不翻譯原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衍曆》又只吸收了《九執歷》的算法,雖然提出了方法和概念,但並沒有在曆法中使用,對於天文數據的算法也不如《九執歷》精確。

然而,由於古代驗證曆法好壞的方法僅僅是計算交食疏密。由於《九執歷》測定的年代太久,誤差比較大,而《大衍曆》是最新定製的歷法,其精準度比《九執厲》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瞿曇譔等人的質疑註定受不到重視,一行人受到了嚴厲的處分。

古代

自兩漢開始,到隋唐期間,古代天文學大多與占星算命有關。由於狹隘的皇權思想,西方天文學中的算法和概念並沒有因為《九執 》得到發揚,反而被埋沒。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沒有改變它原本的構架,自明末一直追溯到先秦始終一脈相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總結

在古代,天文工作者除了仰望天空記錄數據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天象進行解碼。每一種天象都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含義。這些現在看來光怪陸離的解釋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主要的內容。

政權的需求主導,讓天文學的"西學東漸"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古代

即便如此,在阿拉伯人之前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最有毅力、最精準的天文觀測民族。

天文學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而翔實的數據記載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特長。

反觀印度天文學,經過各國天文學的輸入後格局屢變早已不見當初的面目,也與中土的天文學的發展歷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皇權對占星的重視既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也成為了西方經典天文學進入中國的最大阻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