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重建之路 |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最近大家都在學尼希米記。這是重建的篇章,前半部分講述重建城牆,後半部分講述重建信仰。自巴比倫迴歸以來,近百年已過,以色列人依舊在重建的路上苦苦探索。重建何其艱難,路漫漫…


回想當年所羅門建造聖殿和王宮,足足花了二十年(列王紀上6:38;7:1)。而巴比倫王的軍隊進入耶路撒冷,燒燬聖殿、王宮並拆毀城牆,只用了三天(列王紀下25:8-10;耶利米書52:12-14)。二十年的心血(加上城牆的建造,遠超二十年),毀於三天,令人痛惜!

你可以想象巴比倫軍隊進攻耶路撒冷時的慘烈,想象他們將聖殿的器皿搬到巴比倫的那種恥辱,想象敵人向上帝子民誇勝時的猙獰面目…每一處記憶,都像一顆釘子,釘在以色列人破碎的心上。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記念這仇!”(詩篇137:7)。

被擄巴比倫的七十年,受盡屈辱,不堪回首…“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詩篇137:1)

這樣的哭泣,在迴歸時轉為歡呼:“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篇126:1-3)。

迴歸是新的開始,也是全新的挑戰。這種挑戰帶給人的煎熬並不亞於被擄。以至於很多人甚至不願意迴歸,寧願享受在巴比倫的生活。

所羅巴伯經歷了這樣的煎熬。他帶領第一批以色列人迴歸時,耶路撒冷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重建,是所羅巴伯的使命。雖歷經挫折,甚至停工,上帝仍差遣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幫助所羅巴伯完成了聖殿的重建(以斯拉記6:15)。

至此,一切似乎都很完滿!

重建之路 |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然而,打開尼希米記時,眼前的場景令人震驚:“亞達薛西王二十年…我(尼希米)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希米記1:1-3)。

亞達薛西王二十年(約公元前444年),距離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公元前536年)已過去近百年。我們不禁要問,這九十多年的時間裡,以色列人都在做什麼?以致耶路撒冷如此荒涼?

具體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聖經中的隻言片語,我們也能大概瞭解一二。

首先,以色列人專顧自己享樂,將上帝的工作拋諸腦後。在重建聖殿的過程中,上帝藉著先知哈該責備他們:“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哈該書1:4)。

其次,在以色列人中存在欺壓平民的現象:“各人向弟兄取利”,迫使貧窮人出賣田地,甚至出賣兒女(尼希米記5:1-11)。

最後,以色列人在信仰上走入歧路,包括與外邦人(甚至迫害以色列人的仇敵)通婚,侵吞十分之一,踐踏安息日等(以斯拉記10章;尼希米記13章)。

歸納起來,在迴歸之後,以色列人的過犯主要體現在三點:生活上的享樂、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混亂以及在信仰上背離上帝。

重建之所以艱難,不僅在於仇敵的攪擾,更在於以色列人內部的腐化,喪失了作為上帝子民的初心和使命。因此,耶路撒冷的重建,從最根本的意義上看,不是城牆的重建,而是信仰的重建!不是重建物質的殿,乃是重建心靈之殿。

這讓我想起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5日,一場大火焚燬了聖母院的塔尖,並嚴重損壞整個建築。852年曆史的中軸塔,只在瞬間就倒塌。人們紛紛為此哀悼,但少有人為這個社會哀悼,為人們偏離信仰而哀悼。

在我看來,倒下的不僅是巴黎聖母院的塔尖,更是西方的文明和價值體系。近幾十年來,西方社會嚴重偏離聖經教導,在民主和自由的幌子下,充斥著色情和同性戀。當我看到一面面同性戀彩虹旗在巴黎街頭飄揚,人們競相為之慶祝自豪時,我知道,這個社會倒塌的時日即將來臨。

很多人提出要重建聖母院,或許幾年的時間,新的塔尖就能完工。但是,人心若沒有轉變,真正的重建,將遙遙無期。一個完全穆斯林化的法蘭西很快就會變成現實,法國,將不再是法國。

重建,須從心開始,且要經歷漫漫長路。

重建之路 |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這一生,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造各自的人生工程。有人建造龐大的商業帝國,有人建造廣闊的人脈網絡,有人建造高端的文化產業…

從小的方面說,人們建造自己的家庭,經營自己的婚姻;建造自己的學歷文憑;建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長;建造自己的個人事業;抑或建造自己的微商網絡、公眾號平臺…總之,大家都忙於建造。

不管我們在建造什麼,都應按著聖經的原則,順著上帝的旨意去建造。職業並不分高低,每一個符合聖經原則的職業,都是上帝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呼召。祂按著各人的才幹和恩賜將人們放置在各自崗位上,為要彰顯主的榮耀。

然而,在經營的過程中,一句不合宜的話,一個衝動、失誤、過犯或打擊,都可能摧毀苦心經營的工程,或者損毀一個人的形象。如同火燒耶路撒冷,三天而已,就讓數年或數十年的經營毀於一旦。有人因此倒下,有人勇敢面對,卻要經歷漫漫的長路。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本文的“百年”並非侷限於數字,而是重在闡明重建的艱難。也許是數年、數十年,或者數百年的重建。

重建之路 |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有時候,拆毀是出於撒旦的攻擊,如同約伯所遭遇的。就在一瞬間,他失去了一切,包括孩子和僕人的性命。讀了約伯記,似乎患難很快就過去,約伯很快得以重建他的家園。但事實卻未必如此。

歷史是有溫度的,約伯經歷的苦難也許只有他自己和上帝知道。失去的兒女、僕人在他的心中一定是難以磨滅的疼痛,一生之久。可貴之處在於,約伯還在患難中時,還在被拆毀時,依然堅定地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見你”(約伯記42:5)。這句信心之語,飽含血淚,正是這樣的信心使約伯在上帝的恩典中得以重建。

有時候,這樣的拆毀是出於上帝的管教。事實上,上帝使我們經歷拆毀,有祂的美意。我們常用草木、禾秸建造我們的工程,以此自高自大,自我誇耀。這樣的工程必然顯露,被火燒燬,而我們自己,“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一樣”(哥林多前書3:12-15)。

大衛就是這樣的例子。他玷汙了烏利亞之妻,殺了忠心耿耿的烏利亞,以為瞞天過海,萬無一失。在以色列人眾人面前,依舊一副偉大的君主形象。然而,上帝差遣先知拿單,揭露大衛,讓他的形象瞬間崩塌。在患難中,在軟弱中,上帝拆毀了大衛,但又重建了大衛。實際上,不是上帝拆毀,乃是他的罪把自己拆毀了。

在痛悔中,大衛說:“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51:10)。儘管大衛的心已經迴轉,他還是經歷了押沙龍的背叛,眾人的嘲笑。重建,他經歷了慘重的代價。他在暗中行的事,上帝卻要在以色列人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他(撒母耳記下12:12)。

然而,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

重建之路 | 拆毀只需三天,重建卻要百年


事實上,耶路撒冷被拆毀,正是上帝的旨意。當以色列舉國沉浸在亡國的悲痛和恥辱中時,聖經卻從上帝的角度來揭示這場災難的本質:“地享受安息,因為土地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歷代志下36:21)。

對此,摩西早有預言:“你們在仇敵之地居住的時候,你們的地荒涼,要享受眾安息;正在那時候,地要歇息,享受安息…是你們住在其上的安息年所不能得的”(利未記26:34-35)。

拆毀前的以色列太過貪婪,各人為了私利,將信仰拋諸腦後。他們貪得無厭地榨取土地,連安息年都不放過。也榨取他人,使國中充滿哀聲。所犯下的罪孽,連迦南聖地都無法承受。因此,拆毀是惟一的出路。

這就應了上帝藉先知耶利米的話,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利米書1:10)。

上帝藉巴比倫王之手拆毀耶路撒冷,為要使她得以重建。在這個過程中,耶路撒冷經歷了三天的拆毀、七十年的安息以及百年的重建。耶路撒冷被拆毀的那三天,也預示著一場更加宏大的重建的開始。

這就是耶穌基督的經歷:“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福音2:19)。耶穌所說的,不是物質的殿,乃是祂的身體(約翰福音2:21-22)。祂要釘十字架,埋葬,復活。為了人類的救贖,耶穌親身經歷了被拆毀(釘十字架)、安息(埋葬)和重建(復活)。

重建生命的秘訣就在此:破碎自我,向死而生。這一條路,已經藉著耶路撒冷的拆毀,巴比倫之囚,以及所羅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重建向我們顯明。生活中所面臨的每一個挫折,每一次拆毀,都是上帝要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美意,為要重建我們,使我們得著更加豐盛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