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些戰爭堪稱“詭異”?

首席鏟史官


1945年5月初,雪峰山戰役進入反攻階段。胡璉的18軍奉命南下,封鎖芷江日軍的後路。

18軍的先頭部隊第11師沿漵浦向新化進軍,以斬斷日軍與邵陽的聯繫。接到任務後,全師將士都氣勢高昂,決心打一場漂亮仗,讓師長楊伯濤在家鄉父老面前露個臉。

當隊伍到達山門鎮時,與一小股日軍遭遇,經過短暫激戰就全殲了這夥鬼子,戰士們紛紛只喊不過癮。

就在此時,恰好一個日軍步兵聯隊和一個輜重聯隊給雪峰山前線運送物資路過山門馬頭骨,這送上門的“肥肉”豈能錯過?

楊伯濤經過一番精心佈置打得日軍措手不及,鬼子穩住陣腳後,發現對方人多勢眾,就決定打擅長的白刃戰。

但此時的11師已換上全套的美械裝備且彈藥充足,才不會上鬼子當。當成群的日軍端著刺刀衝鋒時,11師官兵火力全開,成片成片的鬼子就倒在腳跟前。

經過一天激戰,一個日軍步兵聯隊除60多人投降外,其他全部被殲。次日,11師又開始收拾鬼子輜重聯隊。

這些運輸並戰鬥力不強,且負載臃腫,半天時間就被全殲。戰士們從來沒打得這麼過癮,顧不上休息,馬上又向山門要塞發起進攻。

山門既是交通要道又是日軍的補給點,如果被攻克,將徹底斷了寶慶日軍的後路。於是日軍第20軍兵團司令坂西一郎趕緊調一個聯隊前去增援。

但當援敵趕到時,11師已攻克山門,鬼子胡亂打了幾炮就開始向寶慶撤退。

11師切斷日軍後路後,雪峰山各路大軍開始向日軍發起反攻。楊伯濤也顧不上休息,又率領部隊追擊增援敵軍。

當趕到石下江鎮時,32團經過急行軍趕到了日軍的前頭,斷了其去路。

咬住日軍後,11師迅速完成了包圍。正當全師將士摩拳擦掌,準備全殲這夥日軍時,楊伯濤突然接到胡璉電話,讓他把32團撤下來。

楊伯濤頓時蒙了,這不是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嗎?忙問原因,胡璉說自己也不清楚,只說是上頭的意思。

就這樣楊伯濤眼睜睜地看著日軍從自己眼皮底下逃脫,發生這樣的事,11師官兵和附近的百姓都不理解。

手下人還好說,但楊伯濤的老鄉都指著他的脊樑骨罵起來:“這個楊老六,千刀萬剮的鬼子禍害我們這麼多年,他竟然放跑了鬼子,他就不配做芷江人。”

楊伯濤委屈的要命,他得給大家一個交代,於是千方百計去打聽原因。

後來找到陳(誠)才知道,原來六(大)正在召開,陸軍總司令兼湘西會戰總指揮何應(欽)為了撈取政(治)資本,獲得更多的選票,才故意開“綠燈”提前結束戰鬥。

楊伯濤聽說後,氣得想吐血,大罵“真是個敗家子!黨國都敗在這些政治家手裡。”


花木童說史


有一種說法,人類有記載以來,80%的時間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雖然不乏經典之戰,但奇葩詭異的戰爭同樣不少。

解放戰爭中的詭異戰役

解放戰爭期間,就曾發生過不止一次詭異的戰役,在這些詭異的戰役之中,解放軍贏得莫名其妙,國民黨輸的也是奇妙莫名。簡單列舉三個戰例:

1、萊蕪戰役:國民黨如鴨子。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僅用時63個小時,便以傷亡6000餘人的代價,便全殲了國軍的73軍,其中被俘4萬多人。陳誠在戰後說了一句極為經典的話:就是放五萬只鴨子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2、延安保衛戰:胡宗南當導演。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調集集結於西北地區的34個旅25萬多人,企圖包圍殲滅陝北解放軍。然而,解放軍採取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區創造戰機,逐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掩護黨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及群眾轉移的任務。然而,當胡宗南佔據延安這座“空城”之後,竟然吹噓取得了“俘虜敵5萬”的“重大勝利”,而為了證明自己的“大勝”,他拼命地湊齊了幾萬群眾充當“戰俘”,結果他還真被授予了二等大綬雲麾勳章。

3、天津戰役:老蔣氣的大罵。1949年1月,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參謀長劉亞樓的指揮下,以5個縱隊22個師和特種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萬人奪取天津,以2萬多人的代價,共消滅了13萬國軍,其中斃傷1.1萬,俘虜11.9萬,僅用了29個小時,便解放了天津。蔣介石聞訊後,大怒道,“放共軍進城,給他們當導遊,29小時也不夠啊”。

白溝河之戰:帥旗斷裂導致大敗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鄭壩村戰敗之後,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重整大軍,率領60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再度北上,進抵白溝河。燕王朱棣聞訊,率馬步軍20萬迎戰。

四月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循河而進,遭到平安部萬餘人的伏擊,先鋒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軍只能被迫後退。而郭英部卻早已在燕軍的撤退路線上埋了地雷,導致燕軍在撤退中損失慘重。

次日,朱棣再度渡河求戰,平安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千冒矢突入陣中,殺傷敵軍無數。然而,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差點被平安、翟能所傷。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攻勢減緩;朱高煦此時也來援救,戰事暫時緩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軍殺來,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然而就在這危急時刻,突然一陣大風颳來,竟然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朱允炆大軍陷入大亂(帥旗倒下要麼主帥戰死,要麼主帥投降)。朱棣抓住機會,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南軍大敗,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陣斬。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這次戰役堪稱靖難之役的轉折點,正因這次的慘敗,導致朱允炆出現了兵力空虛,不得不從守衛南京的京營中抽調兵馬上前線,從而導致南京空虛,給了朱棣偷襲南京的機會。

應州大捷:十餘萬人激戰四天,雙方竟然只傷亡六十八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正德帝朱厚照,不顧大臣們的規勸、教訓和威脅,親自駕臨明朝抵禦北方蒙古軍隊的第一線——宣府。同年十月,韃靼小王子率軍五萬進犯大同。

大同總兵一聽敵人來犯,連忙勸朱厚照回京避難,而朱厚照非但不走,反而親臨前線,沉著冷靜的調集各方軍隊,應對蒙古的進犯。十月甲辰日,戰鬥在陝西應州展開,王勳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命令全軍決一死戰,下令猛衝猛打,最終因寡不敵眾而趁大霧逃入應州城,並與尾隨蒙古軍隊的副總兵朱巒所部會合。

次日,王勳在得知各路援軍已經相繼抵達後,再度率軍對蒙軍發動猛攻,明軍雖然處在前後夾擊的有利位置,但因總兵力處在下風,久戰之下再度陷入危局。第三日,就在王勳陷入絕望的關鍵時刻,正德帝親率援軍趕到,並立即對蒙古軍隊發動了進攻,蒙軍猝不及防,被迫全線撤退。第四日,雙方決戰爆發,朱厚照不僅來回狂奔為士兵打氣,甚至多次衝到一線和敵人直接拼命。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軍士氣大振,激戰至下午,只撐不住的小王子只得率軍撤退。

△何炅飾演的正德帝

根據《武宗實錄》的記載,這場雙方投入十餘萬軍隊,激戰數日的戰爭,竟然只取得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的戰果,從傷亡數字來看,明軍甚至更像是戰敗的一方。當然,這種記載無法令人信服,顯然是文臣有意為之。


香茗史館


戰爭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孫元良兵團八九萬人竟然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淮海戰役,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極其難得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從解放軍方面來說,不管是圍殲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三個兵團,亦或者是徐東阻擊戰、宿縣攻堅戰,都可圈可點。反觀國軍方面,幾乎是整體上系統崩潰,完全沒有統一的戰略規劃,即使有零散的規劃,也因為各作戰兵團各懷鬼胎內訌嚴重而付諸東流。

淮海戰役中最詭異的一幕便是,孫元良十六兵團一夜之間煙消雲散,引發了後人無盡的遐想。

在孫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圍,最終九死一生脫離戰場回到南京。當然,這也是蔣總裁和一眾果粉相信的觀點。在這個版本中,孫元良兵團重創解放軍,才獲得了突圍逃生的機會。

在更多網友的版本中,孫元良帶著三個軍突圍,自己先脫離戰場,遠遠逃離,而三個軍群龍無首發生營嘯,國軍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間從8萬人縮減到了400人。

真實情況到底怎麼樣呢?聽我給你仔細說說。

孫元良兵團於1948年9月成立,轄47軍、41軍和99軍,雖說是孫元良叔叔孫震川軍的老底子,卻也是一水的美式裝備,雖然比不上黃維邱清泉那樣的主力兵團,卻絲毫不亞於黃百韜和李彌這樣的一般兵團。不過,這個兵團既然落到了孫元良手裡,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戰役五大兵團,黃維兵團(原胡璉兵團)和邱清泉兵團,一直就是爭奪中原的主力兵團。黃百韜更是在解放戰爭以來功勳卓著,尤其是豫東的帝丘店戰役一舉擊潰華野重圍,相當神勇。李彌雖然是第八軍的,卻也在臨朐戰役實現中央突破,重創華野,功勞不小。只有孫元良,是靠著裙帶關係上來的。

淮海戰役中國後期,黃百韜在碾莊被全殲,黃維在雙堆集也是命懸一線,徐州已經成為孤城,於是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國軍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當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時,蔣介石忽然命令轉向東南,去雙堆集營救黃維。就這樣,杜聿明三個兵團30萬人就被華野十幾個縱隊圍在了陳官莊。

12月6日,華野已經完成了對杜聿明集團的包圍。為了保住這30萬大軍,杜聿明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人商討突圍部署。會議最終決定放棄南突解救黃維的作戰計劃,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分別從西面、東北和西北突破。孫元良終於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於是部署手下的軍長和師長,“迅速脫離共軍包圍,轉移到淮河北岸,與共軍決戰。今晚開始突圍,一舉脫離戰場,到阜陽集中。”

突圍前,孫元良命令手下數萬大軍將重型武器和裝甲運輸車輛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壞,炮兵牽引騾馬改為騎兵乘馬。可是,當大軍即將出發時,孫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來的聯絡官,要求停止突圍。孫元良哪裡肯聽,不僅打發了聯絡官,還命令通信營把所有電話線截斷,電臺也停止發報,即使是杜聿明指揮部發來的電報,也一概不收。

你以為孫元良是突圍嗎?你想的太簡單了。孫元良認為,一旦自己突圍,邱清泉和李彌不可能無動於衷,一定也會一起行動。於是,孫元良的部隊居然直接繞到了邱清泉的陣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後面混出去。沒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隊死守陣地,不許亂動,孫元良兵團直接越過邱清泉第二兵團陣地,衝到瞭解放軍的阻擊陣地上。

這些丟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團士兵,自然無法攻破解放軍防線,一觸即潰。解放軍趁勢發起追擊,十六兵團只好往回逃,進了第二兵團陣地。就這樣,解放軍、第二兵團、第十六兵團三方開始了一夜的大混戰。最慘的,自然是既沒有防禦工事也沒有重武器的孫元良兵團了,一夜之間全部崩潰。

經過一夜的混戰,孫元良兵團只剩下不到一萬的殘兵敗將,十六兵團的副參謀長熊順義彙報,“第十六兵團在突圍前根本未偵察突圍路線,也未打突破口,沒到黃昏就把重武器破壞,希望鑽空子出去或靠第5軍打出去。不料第5軍沒突圍。我同孫元良乘吉普車一出火線,就遭敵人機槍掃射,大家滾下車,失了聯繫。現在許多官兵在第5軍後方,被扣押起來了,請示處置辦法。”

杜聿明覺得,這場突圍本來就是孫元良坑了邱清泉,就乾脆把十六兵團的一萬殘兵給了邱清泉。

作為兵團司令的孫元良化裝成中尉副官,混在亂軍之中,和師長陳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孫元良所帶的大部分士兵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大都主動向解放軍和民兵繳械。但孫元良躲匿在農民床下,躲過了解放軍的搜查。爾後又化裝成農民,輾轉12天,於18日逃到了河南信陽。

更搞笑的是,孫元良逃到南京,對蔣介石談起自己如何大殺四方、奮勇突圍、機智脫險。蔣介石對孫元良的機智十分讚賞,於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團。可是,孫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團不多久,這個兵團就集體向解放軍繳械投降了。

事後,孫元良回憶這場戰鬥,非常生氣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圍,反而還命令第五軍組織我軍突圍,讓十六兵團被解放軍和第二兵團兩面夾擊,最終覆亡。邱清泉實在是黨國罪人!”

令人無語的是,孫元良一直活了103歲,成為黃埔一期將領中最後一個去世的。造了那麼大的孽,還有這樣的福氣,真是老天無眼啊!


歷史知事


當數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之戰了,

戰後,毛主席見粟裕時說;有兩個人沒想到你還活著,一個是蔣某人,另一個便是主席本人了。

因為在此次戰役中,國共雙方都認定這個局是死局,當時,國軍不僅在武器上,人數上佔絕對優勢,而且又好幾層把我軍包圍在孟良崮這個口袋裡了。然而,誰知在漆黑的夜裡往外撤時,同往裡行進的國軍是肩擦肩相遇的,對方居然發現不了。試想下,如有一個國軍喊聲“口令",那麼後果不堪設想,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粟裕撤出後又把敵人反包圍消滅掉了。

有人風趣地形容:誰能想到死鳥能上活樹,而且死鳥又把活鳥咬死!



否極是我


中國歷史上詭異的戰爭,十萬人從早打到晚,竟然只戰死68人!

冷兵器戰爭,雖然沒有火藥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每次戰爭的死亡人數也不少於現代戰爭,冷兵器沒有大規模武器戰爭的本質就是拼國力,拼人數,動輒就十幾萬,幾十萬的大戰。死亡不過萬那都不叫傷亡。

但是中國歷史上就是記載著一場非常詭異的戰爭,雙方參戰的人數達到十萬人,戰爭從早上一直達到晚上,接近十個小時的十萬人規模的大戰,有多少傷亡呢:68人!是雙方一共傷亡68人,難道戰爭雙方都是這麼好脾氣,都講究以和為貴,沒有動刀動槍,相互扔石頭玩,這68個人是屬於命不好的,被石頭硬生生砸死的?

這場戰爭就是發生在明朝正德年間的邊疆大戰,正德可謂是最為胡鬧的熊孩子皇帝,而且非常喜好無事,沒事就封自己為大將軍,幻想著一天能在戰場上馳騁,但是明朝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大臣們對皇帝看的太嚴,出宮都是個難事,何況是出城去邊疆!但是正德還是找到機會了。

明朝正德十二年,在江彬的幫助下,朱厚照偷偷溜出皇宮,順利來到宣府。看到大明邊境河山,朱厚照雄心萬丈,勵志要像先祖一樣,取得輝煌戰果。為此,朱厚照特地給自己封了“威武大將軍”,還定下了軍銜和俸祿,巧合的是,小王率領5萬蒙古騎兵來襲。這真是順了正德的心意了,一場大戰,還是一場對蒙古人的打仗。

正德胡鬧歸胡鬧,但是真到了戰場了,他並不緊張,積極聽詢部下的意見,安排戰陣,調遣軍隊都井井有條,其多年苦研軍事的所得在這一刻都顯現出來了,可以說是一個被皇帝耽誤的將軍,正德率三萬人迎戰小王子的五萬蒙古軍隊,戰爭開始後,明軍又來了兩萬援軍,這就成了五萬對五萬,就這樣,兩軍10萬人馬在應州交戰,從早上一直到晚上,蒙古軍討不到好,就主動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的“應州之役”

戰爭中,朱厚照率先士卒,親自衝鋒,並且砍死了一個蒙古軍官,這就說明當時有蒙古人打到了皇帝的身邊,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戰鬥絕對是激烈異常,這麼激烈的戰鬥,史書上卻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官們之所以敢這麼抹黑一個皇帝的戰績,一是因為正德確實愛胡鬧,還培養出劉瑾這麼個大太監跟文官鬥,文官對這個皇帝缺乏好感,第二,正德沒有兒子,皇位歸自己的堂弟繼承,沒有人為他的身後事做主,任由文官抹黑。

但是煌煌青史且是這麼容易被遮掩的,文官們在記錄歷史中還說了一句: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軍隊居然就幾十年不敢深入,這是在侮辱後世人的智商嗎?幾十年不敢犯關這點不能有假,因為太能造假!那就一點是假的,傷亡數字絕不是隻有僅僅 的幾十人。蒙古軍隊絕對遭到了巨大的傷亡,以至於幾十年不敢進犯!

可憐朱厚照,算得上明朝少有的在軍事上有所成就的皇帝,還被文官用鐵筆生生的給隱瞞了!開來文官真是得罪不起!

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意見。


財源滾滾達三江


10萬大軍互相砍殺10小時,結果死了就68人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明朝的第10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皇帝,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貪玩,代表作是建立豹房。 其實朱厚照除了貪玩外,還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單從他的諡號“武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能征善戰,崇尚武功的皇帝。 朱厚照從小的夢想就是像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樣騎著馬,南征北戰,大敗天下無敵手,只是由於環境的原因一直沒有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 時間到了公元1517年,朱厚照接到邊關急報:蒙古王子率5萬大軍來犯,朱厚照聽到消息後,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喜出望外,因為他終於等到一展宏圖的機會了。 當群臣聽到皇帝要御駕親征的消息後,嚴厲拒絕了皇帝的要求。 當然大臣們是替皇帝的安全著想。 要知道,距離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才過去了70多年,明朝大臣們現在心裡還有陰影呢,所以一萬個不願意讓皇帝御駕親征。 朱厚照呢是鐵了心的要出去,於是在手下江彬的幫助下,順利的出了居庸關,然後來到了宣府。 朱厚照想要打仗,以皇帝的身份是不行的,他自己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同時還定了級別和俸祿,看起來像模像樣的。 1517年10月份,蒙古小王子的5萬大軍準備攻打大同,邊關守將和下人們都急了,苦口婆心的勸皇帝趕快回北京,無奈朱厚照已經下定決心,要和蒙古軍一決雌雄。 朱厚照不慌不忙,調兵遣將,從容應戰。 前幾次都是小規模的接觸戰,未分出勝負。 明軍和蒙古軍真正的較量是在應州城,蒙古軍負責攻城,明軍則是守城。 戰鬥從早上天不亮一直持續到下午日落,蒙古軍撐不住了,小王子只好下令退兵。 史稱“應州大捷”(戰鬥的過程大捷自行腦補一下哈)。 值得表揚的是朱厚照自己還親手殺死了一名蒙古兵。 奇怪的是朱厚照死後,大臣們寫的《武宗實錄》,裡面卻記載了很詭異的結果: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我們知道,當時蒙古軍是5-6萬人,明軍比蒙古軍還要多一些,雙方加起來10萬多人,在一塊火拼了十幾個小時,最後竟然死了這麼幾個人,顯然是有問題的。 只能說明一個結果,大臣們在黑朱厚照,畢竟這位皇帝玩世不恭,貪玩,自然不受到大臣們的待見。 另外從史書來看,從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韃靼部再也沒有敢侵犯明朝,這得給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才不敢來犯呢? 如果僅僅只是死了幾十個人,就不敢侵犯,這也太不符合蒙古的血統了。 顯而易見,應州之戰,蒙古軍傷亡慘重,被打怕了。


悠然哦


冷兵器戰爭,雖然沒有火藥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每次戰爭的死亡人數也不少於現代戰爭,冷兵器沒有大規模武器戰爭的本質就是拼國力,拼人數,動輒就十幾萬,幾十萬的大戰。死亡不過萬那都不叫傷亡。

但是中國歷史上就是記載著一場非常詭異的戰爭,雙方參戰的人數達到十萬人,戰爭從早上一直達到晚上,接近十個小時的十萬人規模的大戰,有多少傷亡呢:68人!是雙方一共傷亡68人,難道戰爭雙方都是這麼好脾氣,都講究以和為貴,沒有動刀動槍,相互扔石頭玩,這68個人是屬於命不好的,被石頭硬生生砸死的?

這場戰爭就是發生在明朝正德年間的邊疆大戰,正德可謂是最為胡鬧的熊孩子皇帝,而且非常喜好無事,沒事就封自己為大將軍,幻想著一天能在戰場上馳騁,但是明朝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大臣們對皇帝看的太嚴,出宮都是個難事,何況是出城去邊疆!但是正德還是找到機會了。

明朝正德十二年,在江彬的幫助下,朱厚照偷偷溜出皇宮,順利來到宣府。看到大明邊境河山,朱厚照雄心萬丈,勵志要像先祖一樣,取得輝煌戰果。為此,朱厚照特地給自己封了“威武大將軍”,還定下了軍銜和俸祿,巧合的是,小王率領5萬蒙古騎兵來襲。這真是順了正德的心意了,一場大戰,還是一場對蒙古人的打仗。

正德胡鬧歸胡鬧,但是真到了戰場了,他並不緊張,積極聽詢部下的意見,安排戰陣,調遣軍隊都井井有條,其多年苦研軍事的所得在這一刻都顯現出來了,可以說是一個被皇帝耽誤的將軍,正德率三萬人迎戰小王子的五萬蒙古軍隊,戰爭開始後,明軍又來了兩萬援軍,這就成了五萬對五萬,就這樣,兩軍10萬人馬在應州交戰,從早上一直到晚上,蒙古軍討不到好,就主動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的“應州之役”

戰爭中,朱厚照率先士卒,親自衝鋒,並且砍死了一個蒙古軍官,這就說明當時有蒙古人打到了皇帝的身邊,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戰鬥絕對是激烈異常,這麼激烈的戰鬥,史書上卻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官們之所以敢這麼抹黑一個皇帝的戰績,一是因為正德確實愛胡鬧,還培養出劉瑾這麼個大太監跟文官鬥,文官對這個皇帝缺乏好感,第二,正德沒有兒子,皇位歸自己的堂弟繼承,沒有人為他的身後事做主,任由文官抹黑。

但是煌煌青史且是這麼容易被遮掩的,文

官們在記錄歷史中還說了一句: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軍隊居然就幾十年不敢深入,這是在侮辱後世人的智商嗎?幾十年不敢犯關這點不能有假,因為太能造假!那就一點是假的,傷亡數字絕不是隻有僅僅 的幾十人。蒙古軍隊絕對遭到了巨大的傷亡,以至於幾十年不敢進犯!

可憐朱厚照,算得上明朝少有的在軍事上有所成就的皇帝,還被文官用鐵筆生生的給隱瞞了!開來文官真是得罪不起!


浮生若夢0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江南兵力空虛之隙,發兵60萬,圍攻洪都。守將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著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但朱文正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最終,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



可以說,正是朱文正將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死死拖住。才為朱元璋贏得了鄱陽湖大戰的準備時間,為之後擊敗陳友諒做出了極大貢獻。 不過詭異的一點是,朱文正是如何憑藉兩萬守軍擋住六十萬大軍85天的瘋狂進攻呢?難道是陳友諒的大軍裡連一個擅長攻城的大將都沒有?或者說陳友諒的大軍都是低能?連軍師也是濫竽充數?


據明史記載:

夏四月壬戌,友諒大舉兵圍洪都。乙丑,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附於士誠。五月,築禮賢館。友諒分兵陷吉安,參政劉齊、知府朱叔華死之。陷臨江,同知趙天麟死之。陷無為州,知州董會死之。秋七月癸酉,太祖自將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涇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諒歸路,檄信州兵守武陽渡。友諒聞太祖至,解圍,逆戰於鄱陽湖。——摘自《明史》

明史中亦無說明具體理由,那麼朱文正是如何擋住陳友諒大軍的呢?只能是猜測一下了。



第一,陳友諒大軍60萬為虛數,預計在30萬人上下。就算是60萬人,除去後勤人員,可作戰兵力應為30萬上下。如果沒有60萬人,則可作戰兵力更少。古代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輜重人員龐大。

第二,攻城略地。攻方人數往往多於守方三倍有餘。如強行攻城,則人數更多。

第三,陳友諒軍低能。沒有徐達,藍玉那樣能征慣戰的大將,軍師方面也不行,沒有劉伯溫那種高級軍師。

第四,朱文正守城軍士死戰不退。全城百姓俱上陣,軍民一心,殊死抵抗。所以得以堅守85天之久。



洪都之戰陳友諒大軍的失敗,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陳友諒本人是個草包。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居然拿不下小小洪都。如果兩軍陣容互換,我想以朱元璋的聰明才智,不出半月,洪都必破。所以,對於朱元璋能當皇帝,與其高超的智商和卓越的指揮是分不開的。

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陳友諒便是如此。


梵雅的絕世容顏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十二月二十日,朝鮮戰場,四萬明軍即將對盤踞在順天、泗川、蔚山的各路日軍展開大規模進攻,尤其以蔚山的加藤清正部為首要,因為蔚山是釜山的最後一道屏障,對於明軍和日軍來說,都是勢在必得的目標。一場你死我活的會戰不可避免,不過這仗打的,就十分“詭異”了。



1.明軍突襲,日軍各自為戰,倉促交火

明軍兵分三路,佯攻順天和泗川,小西行長和島津義弘部紛紛加強防守,但這倆哥們卻沒有把消息告訴位於蔚山的加藤清正(大概有仇吧),所以等到明軍集結於距離蔚山不到百里的慶州時,加藤清正居然擅離職守,跑到附近的西生浦去了。



毫無防備+主帥不在,按理說明軍這一波突襲,該拿下蔚山了吧。李成梁之子李如梅率三千遼東鐵騎,直搗蔚山城外的日軍大營,日軍果然陷入混亂崩潰,被斬殺近千人,餘部退入城內死守。雖然錯失了一舉拿下蔚山的最佳時機,但推掉了蔚山城的高地塔,拔出了各個據點,明軍大軍趕到,拿下蔚山勢在必得。

2.慘烈攻防,兩軍意志較量,剩一口氣

蔚山城是加藤清正親自設計和建造的,不得不說,這貨打仗沒啥出彩,修城倒是個好手。蔚山城主要依託位於蔚山平原太和江邊的一座僅高50米的小山而建,內城高15米,用石頭壘成,外城則是壘起的土丘,其上立以松樹,三重木柵。蔚山城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可沿太和江,到達日軍的補給兵站西生浦,加藤清正這次到西生浦,就是為了研究築城,使得蔚山和西生浦相呼應,只不過還沒修好,明軍就來了。



二十四日,明軍開始攻城,守城日軍當在兩萬左右,儘管明軍大炮威力巨大,蔚山城內建築受炮火攻擊火光沖天,但很快明軍發現蔚山城防比想象中難啃得多。明軍遊擊茅國器領兵奮勇向前,突破兩重木柵,殲滅日軍六百餘,但在攻擊第三重木柵時,日軍近距鐵炮優勢開始發揮作用,遊擊陳寅衝得太前,不幸腿部中彈,退出戰場,明軍攻勢受挫。與此同時,加藤清正也率西生浦日軍突圍進入蔚山,戰局從一開始就陷入僵局。



接下來就是日常的攻防戰,明軍的大炮始終無法摧毀堅硬的石頭城牆,日軍的鐵炮又讓明軍不能向前。明軍嘗試火攻,結果天降大雨,曾有十幾名明軍登上城頭,但日軍很快用交叉火力封鎖了明軍後援,突入的這一小波明軍力戰犧牲。

就在雙方打的難解難分之際,日軍增援沿太和江而來,明軍不得不分兵三千佈置江防。而攻城的明軍十來日漸感疲憊,屢屢受挫,士氣逐漸低下,當時正值朝鮮半島冬天,雨天讓風餐露宿的明軍苦不堪言。城內的日軍日子也不好過,蔚山城沒有水源,連日的圍困使得糧草、彈藥、藥物都奇缺,據大河內秀元的記載:到了正月一日,日軍已經沒有一人能把話講清楚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成了原始人般的嘶鳴。

3.明軍崩潰,日軍轉守為攻,薩爾滸提前上演

正月三日,明軍發起最後一次全軍總攻,從當天午後戰至凌晨,明軍陣亡七百餘人,傷三千,依然沒能夠拿下蔚山,此時日軍小西行長部由太和江趕來,明軍主帥麻貴決定撤兵。明軍主動退卻,按理應該有條不紊,麻貴也安排好了各路明軍撤退順序,留下了殿後部隊。



可“詭異”的事發生了,帶領先頭部隊撤退的叫楊鎬,多年後他的大名將再一次釘在恥辱柱上。他眼見一些受傷的士兵行軍緩慢,不忍催促,但卻無力緩和這樣的無序在軍中蔓延,如果楊鎬作為一軍主官在現場維護一下,即便亂也不至於自亂陣腳,而楊鎬採取了令人大跌眼鏡的做法:棄軍逃跑。秉著眼不見心不煩的理念,楊鎬跑了,明軍先頭部隊就徹底亂了。原本龜縮於城內和在江中觀望的日軍頓時打了雞血般,瘋狂向混亂的明軍發起反攻,自碧蹄館之戰後再也不敢與明軍野戰的日軍,露出兇狠的獠牙,明軍被掩殺三十里,損失慘重,據說當時追擊的日軍,每人腰間都懸掛著明軍士兵的頭顱。不可一世的天軍,落得如此慘敗,給了日軍跑路的機會。



蔚山大會戰,明軍以絕對優勢壓制日軍半個月,儘管無法破城,但後續撤退無序導致大潰敗,暴露了明軍內部巨大的問題,這幾乎是後來薩爾滸之戰的預演,同樣是楊鎬統兵,同樣多路並進,同樣大敗而歸,如此相似的場景,沒有引起明朝君臣的深思,這或許是最“詭異”之處吧。


春秋正義


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發生過不少戰爭,由於戰爭各式各樣,於是就有了一些很奇怪的戰爭,在這些奇怪的戰爭中,誕生了不少奇蹟,尤其是有些時候在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還能夠贏得的戰爭,這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



而在早期歷史上,尤其是先秦時期,史書記載稀少的情況下,完全靠人海戰術,在兵力懸殊之下能夠扭轉敗局,幾乎無可能,但商周的牧野戰爭卻做到了,這場神秘到“詭異”的戰爭周到底是如何逆轉商的呢?

人們一般想到這場戰爭就會想到武王伐紂,因此,有很多人會聯想到《封神榜》,會認為周武王得到了神的幫助,認為他贏得很“詭異”,認為他的這場戰爭有神力的加持,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這場戰爭更多的還是靠商當時的亂局才能取得如此成效。

這場戰爭的背景是商紂王殘害忠臣、重用小人,引得朝中有很多人都對此不滿,還對百姓採取暴虐無道的統治,又猜忌周圍的部落,尤其是姬昌的部落,他對商朝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對內稱王,表面上對商紂王畢恭畢敬的,然後慢慢地壯大自己的勢力,最後就起兵反抗商朝。

他在公元前1055年就開始起兵討伐商朝周圍的附屬國,成功地切斷了商朝與西部各國的聯絡,解決了伐商的後顧之憂。但不幸的是他之後就因病去世了,就由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他的位置,繼續討伐暴虐的商紂王。


這時的商紂王忙於集中兵力攻打東南夷族,雖然最後還是取得了勝利,但也因此消耗了很多的物力和財力,周圍的附屬國對紂王也愈發不滿,有些鄰國就背叛了他,加入了武王的隊伍一起討伐紂王,而此時紂王的主力軍還在東南夷族那邊,就造成了他所在的國都兵力空虛,沒有強大的防禦能力,這就給了武王很好的機會向西擴張,擴充自己的實力,一路攻向國都去討伐紂王。


紂王就在這時沒有辦法,放出牢裡的奴隸和戰俘湊足幾十萬商軍去抵擋周軍的進攻,雖然周軍人少,但都是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人,而且還有武王親自帶兵打戰,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個個都視死如歸,那些奴隸和戰俘本身就是不願為商作戰,於是他們紛紛倒戈相向,幫助周軍去攻打商紂,由於是大批俘虜突然叛變,有點措手不及,商軍這才戰敗了,紂王也匆忙地逃回了朝歌,跑到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就焚火自盡了,商朝也就此宣告滅亡了。周武王克商之後,接著收拾那些仍然忠於商朝的部落,把殘局收拾完之後建立了周朝。

其實這場戰爭並沒有什麼“詭異”之處,更沒有神力的幫助,只是策劃用得好,再加上是民心所向,所以才能以少勝多,扭轉戰局,這場戰爭只是因為流傳的時間越來越久,就被後世的人傳得越來越神秘,用來引起我們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