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第三講:柳泉“玉印”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館講解員王蕊,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渭南市博物館的柳泉“玉印”。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2016年6月,渭南市文物旅遊局對澄城縣王莊鎮柳泉村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在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中,意外發現一件龍紐形玉璽。
據渭南市文物旅遊局稽查支隊文物大隊隊長同學孟介紹,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現的隨葬璽印,是我國印史上目前所見最早的玉質印章,也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龍紐玉璽。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這件器物考古報告記錄為:
白玉,橢圓形,龍形紐,長嘴,圓眼,圓形角。前腿站立,蹲坐於紐面上,龍尾用線刻表示繞紐邊一週。龍背上部刻有回形紋飾。尾部有一穿。凹面底,陰刻線以十字分為四等分。印縱軸4、橫軸3.1、印通高2.9釐米。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凹面圖

目前,對於凹面圖案和器物功能的釋讀,有以下幾種觀點,仍無定論:

觀點一:

2016年7月1日,新華社報道:四種圖案可能分別為“龍或蜀”、“鹿”、“虎”和“鷹”,南京大學周曉陸先生初步推測此器為西周早期墓葬隨葬的璽印。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觀點二:

2016年7月2日,名為“器唔”的微信公眾和平臺,以《考古新發現:西周玉印發現四神》為題,對此物做了分析研究。作者將圖案旋轉一定角度後,指出這四個圖形文字,應該是與方位對應的“龍、虎、鳳、鹿”四神。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觀點三:

2016年8月1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吳鎮烽先生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絡平臺上,以《中國最早的龍紐玉璽》為題,發表了對於此器的看法,確定出此器的名稱、年代及腹面四種圖案所代表的內涵意義.他斷定此器的時代在商代晚期,應定名為“龍紐玉璽”,腹面四種圖案依次為“龍、蠃(螺)、虎、鳥”。其中,“蠃”即為現今的“螺”,是一種具有迴旋形貝殼的水生軟體動物,外有硬殼,內為軟體,長有觸角。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觀點四:

2016年7月16日,河南大學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張立東先生在河南大學考古河山微信公眾平臺以《商代“四神”尋蹤》為題發表了對此器的看法,張先生將此器腹面圖案與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紐”石蓋,進行了細緻的對比,認為兩者圖形頗為接近。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觀點五:

2019年06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刊發李零的文章:《婦好墓“龍紐石器蓋”、九溝西周墓“龍紐玉印”及其他》,作者認為這兩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圖形印,並就二件器物印面的四個動物進行分析,指出它們是由三龍一鳥組成,並非龍、鹿、虎、鷹四字,與中國傳統的“四神”無關。
其中幾位學者在分析柳泉“玉印”時都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紐”石器蓋進行了對比,我們也做簡單的介紹。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安陽殷墟婦好墓 “龍紐石器蓋”圖1976年出土於安陽殷墟婦好墓的“龍紐石器蓋”,形制及圖案與這枚柳泉玉印十分相似。報告的描寫是:白色,微灰,大理岩。橢圓形,面部微鼓,上雕龍形鈕,龍口微張,露舌,眼、耳、鼻清晰,雙足前屈,作伏狀,尾蟠於邊沿,背、尾均飾菱形紋;背面略凹,中間刻“十”字形陰線,長徑上下側各雕夔紋一對,頭相對,張口,身、尾極短。高3、長徑5.4、短徑4.5、厚0.8釐米。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3)柳泉“玉印”


柳泉“玉印”與婦好墓“石蓋”在質料、形制、裝飾等方面頗為相似,但婦好墓發掘者將其定名為“器蓋”,渭博所藏這件器物專家大多以玉印,玉璽稱之。到底我們的這件藏品是做什麼用的,它腹面的圖案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起持續關注學界的研究吧。也歡迎您到渭南市博物館來參觀賞析柳泉“玉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