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一部DC漫画改编的电影《小丑》,同时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11项奖项的提名,并成功获得金狮奖。这一部电影是超英漫改电影的一次里程碑,也是揭露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的一座丰碑。电影运用反英雄主义,以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来讽刺现实世界,这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无奈。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20世纪60年代的哥谭市,它是电影中虚拟的城市,但它与当时的美国可以对号入座,二战过后的美国,外患过去,但内忧尚存,由于战争的爆发,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穷人与富人阶级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故事就是发生在1961年,一个只能靠扮演小丑为生的底层人亚瑟,在经历了人生中一系列的打击与无奈后,他做出了对这个世界自认为的,最疯狂的报复。


其实电影在主题的立意和最终化的呈现上来说,《小丑》和《狗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狗镇》中讲述的就是一个落魄的女孩,在逃亡中误入小镇,却被小镇当作了最底层人群,如同狗一般的糟践及无视,直到女孩的父亲找到了她,她凭借父亲的能力,杀死了全镇的人。《狗镇》中小女孩的父亲的到来,就如同《小丑》中亚瑟同事送他的那把枪,都是一个机会,一个反抗的机会。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底层社会的悲剧


底层人群,这是一群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群,他们的生活重心最重要的就是保住自己那薪资可怜的工作,他们为讨生活而忙碌。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他们不是不想,是根本不能。


在美国,贫富差距导致的不止是你的经济收入差距。还有你的上学资格,你的工作资格,你的住宿资格,在那个时代的美国都是不平等的。


在美国,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免费的,各种学校都是在各地方赋税的基础上建造的学校,并用税收来支撑学校的运转。而底层人群,大多数住在贫民窟,也就是说基本收不到地方税的地方,所以相应的,所在区域也没有可以支持的经济给予这些地方孩子的良好教育。


而教育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这些底层人群没有可以长远甚至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他们大多数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比如刷碗,清洁,服务员等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英国国著名乔治·奥维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就揭开过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但是却因为贫穷,他无法改变生活的困苦。


亚瑟天生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底层社会中,他想去努力做好他的工作,他想努力的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他希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有一人陪在身边,他的希望也只是希望。在电影开头部分,亚瑟在画他的小丑装的时候,背景声音是一则新闻:“今天是垃圾处理罢工的第十八天,对基地垃圾以每天一万吨的速度在递增,就连城中最漂亮的区域如今也如同沼泽一般。”而这个新闻,正是映射着如同亚瑟一样的底层人,他们如同这个城市的垃圾,被人随意丢弃却无人问津。他们在那些上层人士看来,就是一群有待处理的物件。这些物件影响着他们的心情,但是他们又不削于理睬。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一个“自我”的母亲


亚瑟的母亲,潘妮·弗莱克,她是一个有妄想症的女人。她一直不断的给哥谭市下一任市长的候选人托马斯·韦恩写信。而信的内容竟是说亚瑟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希望韦恩认他,并给他更好的生活。而事实却是残酷的,原来亚瑟是潘妮的养子,而且亚瑟的病就是因为小的时候遭受潘妮男友的虐待而产生的。


但潘妮真的不爱亚瑟吗?我想其实她是很爱的,她在人生的最后,一直不断的写信给托马斯,其实就是希望给亚瑟一个美好的未来,不为金钱上的帮助,而是希望在她走了之后,亚瑟还有个可以依靠,可以陪伴他的人。她希望亚瑟永远开心,所以她一直叫亚瑟为开心。


DC电影中,少有刻画母亲形象的情节,而这次《小丑》中,运用各种细节描绘和镜头语言,描绘出了一个矛盾又立体的母亲形象。

她是个失败的母亲,因为面对男友虐待自己养子时,她不加阻拦,但她却在人生尽头爱着自己的儿子。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一个“无能”的儿子


“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这是一句多么无奈的话语啊,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如同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样,他们都是不断寻找存在感的人。松子因为自认为的父亲的偏心而总想取悦她人,而一生过后却发现只能自己给自己人生价值。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自我认同和自我找寻的影子。而到底这些认同感是自我给的还是社会给的,这是永恒探讨的问题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的开篇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的话说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用“人们不能”,其原因在于我们经常如此。


亚瑟就是在用他人的认同感找寻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他努力的用小丑装扮取悦别人,他在公车上取悦小孩,他在韦恩的大门前取悦小韦恩,但这样的取悦,却换来一次次的白眼与打击。他想摆脱自己的无能,却又没次都被打倒,他本想用自己的死亡结束一切,找寻价值,却因他人的极度否定,改变了想法,结束了他人的性命。而在这样的行为中,他却犹如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所在。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一场发泄式的狂欢


尽管亚瑟曾是那个被一群小混混殴打却无力反抗的人,被同事出卖却无力还击的人,被政府抛弃无法改变的人,但他却最终拿起了武器给予了他自认为的一场反抗,一场无奈又疯狂的反抗。


《小丑》中最后的画面,那样的暴乱,更像是底层人群的一种发泄式的狂欢。他们愤恨无法更改的命运,他们愤恨阶级分化的不平等,他们愤恨那些精英人士只是想着自我利益,而把他们当垃圾于不顾。


深度解读电影《小丑》:每个人都可能是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导演在影片最后狂欢的场景中,充分表示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变成恶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愤恨,而在压抑后的爆发是必然现象。而狂欢的高潮,就是亚瑟用自己的血来给自己的脸上涂上一个标准的笑容。而这个笑容的背后,又是多少血泪辛酸。


最后的最后,小丑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是底层人群暴力的狂欢的遮掩,是被漠视的边缘人的渴望,是一种引起注视的嘶吼。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丑,而我们也都是把小丑推到深渊里的那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