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一個民族的起源、分化、形成和衍變是複雜的問題,但值得思索,傣族是雲南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經略西雙版納的傣族支系,在早期就自稱為“泐”,如“哲泐”、“沾泐”、“滾泐”等,意為泐裔、泐人,今稱為傣泐人,關於他們從何處來,觀點頗多,莫衷一是。

我國古籍雖很多,但缺少對傣泐人的記載,而傣泐人遲至13世紀後才創造有敘述、記載性質的文字,但對於民族起源,其古籍只記載傳說故事,對起源地及遷徙路線語焉不詳,而文化、語言是一個民族最為鮮明的標誌或符號,即使過了千百年,它們大多能歷久彌新地存續下來,是解讀過去的重要線索。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由於缺乏文獻史料,很難考辨傣族先民源於百越族群中的哪個支系,而且傣族內部支系眾多,情況不完全相同,故本文僅提及傣泐人,以文化、語言為線索,探尋傣泐人從哪裡來。

龐雜的百越

“百越”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楊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餘靡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在其他文獻中,還有諸越、越人之稱,《漢書·地理志》說:“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可見其分佈地域之廣。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不同時期的百越,概念有所不同,此處不表,但可確定的是,百越也好、古越人也罷,都不是指一個民族,而是包含著眾多支系或部族的族群,他們不是在同一基礎形成的,也沒有在同一的基礎上統一過,只是族群內部的各支系或部族有某些基本相同的文化特徵和語言習慣,被稱為百越、古越人罷了。

各支系的形成有各自的歷史發展過程,各有來源,具體情況不完全相同,經歷了楚國擴張、楚滅越、秦滅楚而徵百越、漢朝先後滅了南越和閩越,百越族群退出了南方的歷史舞臺,在漢代以後,“百越”一詞不再見於史籍,有的支系先後融入華夏民族,有的支系留守於較邊緣的原居地,有的支系以不同時間、不同路線向別處遷徙,最終形成新的民族。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傣族就是屬於遷徙那一支系,只是傣族內部分支各有自稱,且遷徙路線有細微的不同,從而來到不同的定居區域,在地理環境不同的地方各自發展,進行著不同的歷史過程。

產裡或“泐之苗裔”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古西南夷地,蠻名車裡,《志》雲古產裡也。《呂覽》產裡以象齒短狗獻,後周公作指南車,導之歸,故名車裡”,“車裡”最早見於元代,原有徹裡、車釐、闍裡等寫法,後來均寫為車裡,明清沿用之,特指車裡軍民總管府或車裡宣慰司,在元明清史志中指勐泐,有地名含義。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產裡”出自《逸周書·王會》,其中寫到《商書·伊尹朝獻》,說商湯讓伊尹制定四方進貢的法令,伊尹於是作《四方令》,要求正南方的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等部落或部族進貢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鳥羽毛、菌地的鶴、矮腳狗,從文中可知,“產裡”是商朝正南方的一個部族或部落。

車裡如何與產裡構成關聯,古人沒有詳說,明清志書均認為車裡源於《逸周書》中的產裡,不過現代人對此存疑,故有不少說法,其中“車裡由蒙古人賦名”之說較合乎情理,《元史》載:“徵八百媳婦國,至車釐,車釐者,其酋長所居也”,車裡或是蒙古語,或是“泐之苗裔”的蒙古語音譯。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在傣泐語中,“哲泐”、“沾泐”即“泐之苗裔”,今天的傣泐人在強調民族支系時還會說“哲、沾泐”,也即泐之苗裔,其音與“產裡”和“車裡”很接近,漢語、蒙古語畢竟與傣泐語不同,把“哲泐”、“沾泐”發音為“產裡”、“車裡”都是可能的,產裡為部族名,蒙古人可能是以族名作為地名,謂泐人統治的勐泐為車裡。

商朝、周朝南邊的勢力範圍在長江流域,那麼產裡可能分佈於長江中下游某個地方,不會離商周很遠,否則今西雙版納與商周之地相距甚遠,地理空間上無法解釋稱臣納貢之事,故“產裡”或為“泐之苗裔”的音變,一個部族或民族總有自稱,除非他們消失,否則自稱極難改變,部族會因各種原因遷徙至別處,但自稱會有所保留,有時候地名也會隨著遷徙移植到新地方。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傣泐人先民在遷徙過程中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吸納了新的人群,語言變得豐富,但一直保持“哲泐”、“沾泐”(泐之苗裔)的認同;曾經有人認為“泐人”之稱出自“勐泐”,其實應是“勐泐”得名於“泐之苗裔”,勐泐之前的“泐西雙邦”部落聯盟,正是“我們泐人十二邦”之意。

傣泐人的形成經歷了漫長時間、複雜過程,探討無文字同步記載的民族起源、遷徙及文化歷史脈絡,依靠語言這種“活化石”必不可少,而且也只能如此探討了。

受華夏文明薰陶

《山海經》有提到人面蛇身的形象,其中說軒轅國“其不壽者八百歲……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傣泐人有人面蛇身的“召法龍茂罕”傳說,且與長壽不老相關,它是否與《山海經》描述的有關聯不能斷定,而從信仰內容上看,傣泐人的人面蛇身始祖信仰與東夷人的龍蛇崇拜更為相近。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寨心石

大汶口文化有“以石為社”的內容,殷商也有“立石為社”的現象,而在傣泐人傳統中,村寨無論大小,建立前必須先立下寨心石,寨心石是村寨的心臟和標誌;先秦時長江中游地區有祭祀社神習俗的族群,逢出征、凱旋、災害都要祭祀社神,傣泐人把寨神勐神稱為“色曼色勐”,至今保留著逢災害、建房、婚育、遠行要祭祀“色曼色勐”的習俗,其中祭祀寨神的儀式每年都有。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色曼”(寨神)祭壇

楚人崇鳳,以鳳為媒使、以鳳飾旌旗,以鳳來引導逝者昇天;1950年之前的傣泐人會以鳳或虎作為旌旗圖案,現代傣泐人男女也會以鳳為媒使,《鳳凰情歌》數不勝數,在喪葬中用黃蠟製作鳳形像以引導逝者靈魂昇天;楚人崇巫,有大巫小巫、男巫女巫之分,傣泐人把巫稱為“摩”,同樣分大小、男女,即摩勐摩曼、波摩咪摩。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傣泐人織物上的鳳形圖案

楚人的招魂儀式,要用秦之竹籠、齊之縷線、鄭之織物為招魂用具,衣服置於竹籠內後行招魂儀式,意味著魂依附在竹籠裡;傣泐人叫魂用的是竹籮,同樣把衣服裝在竹籮裡,並繞上白線,含義與楚人的相似;楚人有《招魂》、《大招》,傣泐人也有《招魂》、《叫大魂》,《楚辭·大招》表現為言別處之險惡、贊楚國之樂盛、以美政為召喚,傣泐人《叫大魂》表現為陳別處之險惡、言故居之安樂,以美妙家鄉為召喚。

劉巖教授在《傣族淵源與巴楚文化》中指出,重慶綦江巖墓上有一圖像,女子服飾與髮髻、鳳鳥、人首蛇身男子等元素營造的舞蹈場面,與傣泐人的文化面貌極為相似。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人面蛇身像

古代傣泐人的份地制,可看到西周井田制的影子;顓頊歷的正月相當於農曆10月,置閏法為19年7閏,置閏月於9月之後,傣泐人使用祖臘歷(意為小歷),置閏法也是19年7閏,置閏月於9月後,稱為“比雙告”(即兩個9月),更巧的是祖臘歷的1月對的上農曆10月,傣泐人把1月稱為“楞京”,譯成漢語即“京月”,與正月無異。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傣泐人使用干支紀時法,干支名稱絕大多數是古代漢語的藉詞,不同的是以“母”稱天干、以“子”稱地支,據考證漢代曾以“母子”稱天干地支;傣泐人把頭人稱為“昆”、“島”,是漢語“君”、“頭”在傣泐語中的表現,意為君長、頭人,勐泐的12個山區“格溫”,是漢語的“郡”。

如此多的文化和語言元素,絕不是巧合,如謝遠章教授所言:“他們一定受過華夏文明的薰陶,而這種薰陶是長期的、系統的、直接的,否則他不可能在一系列而且是關鍵的許多方面體現出薰陶的結果。僅僅通過朝貢或使節往來及民間跨境的經濟、文化交流,華夏文明的傳播和影響不可能會那麼系統和深入的。”

漫漫遷徙路

傣泐人傳說祖先由日出方向往日落方向、由冷森林進入熱森林,越過萬水千山,到了後來的勐泐(古西雙版納),這不正是由東向西,再由溫帶向熱帶的遷徙過程嗎?

有了這些線索,傣泐人先民的遷徙路線就有跡可循了,江淮地區和江漢地區是夏商以來東、西、南、北方向不同部族或部落的密切接觸地帶,長江下游地區產印紋硬陶,傣泐人至今保留著印紋硬陶燒製手藝。從“以石為社”到立寨心石,傣泐人先民的起點或在長江下游地區;從祭祀社神到“色曼色勐”信仰,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可見楚人文化元素,傣泐人先民或在長江中游停留過。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從楚人文化的影子,到重慶綦江巖墓的那副舞蹈場面,啟示了傣泐人先民從長江中游遷徙到四川盆地南部;由下游至中游,由中游至上游,傣泐人先民在長江流域停留的時間很漫長,此時他們處在“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為聚”的階段。

竺可楨先生對我國氣候變化有深入研究,認為五千年來的溫暖期、寒冷期各四次,第二個寒冷期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或是傣泐人從四川盆地南部遷入雲南的時間,由冷森林之地遷出,去尋找熱森林之地,踏上雲貴高原後,沿著河流的方向進入西雙版納。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在今景洪壩子,傣泐人的祖先停留了下來,這片開闊的壩子溫暖舒適、雨水充沛、河流縱橫,未開墾的荒野異常肥沃,但這地方是板琅臘的勢力範圍,新來的傣泐人先民力量尚小,不過千百年的遷徙過程,在這個部族身上灌注了無比堅韌的頑強,他們如同攜帶著優良基因的種子,落入肥沃的熱帶大地,他們艱難地伐掉巨木,開墾出一塊又一塊農田,多年之後站穩了腳跟,最終戰勝了板琅臘。

後來高棉勢力北上,傣泐人面臨著巨大挑戰,激烈的戰亂形勢使他們出現了一個時期歷史的“空白”,直到高棉勢力退去,傣泐人統一了古西雙版納地區,建立了由“賀罕景洪”(即景洪金殿)統治的勐泐,或完善或新立了一套自己的各項制度,創造自己特色鮮明的文化。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千百年的遷徙歷程,他們保留著自身的文化、語言,在遷徙過程消化吸收著早期的華夏文明,在西雙版納的山山水水中,他們還接受、吸納了南傳佛教文化,創造出瑰麗輝煌的傣泐文化,為絢麗多元的中華文化做了貢獻。

  • 《百越的涵義》,作者:萬鬥雲
  • 《傣族淵源與巴楚文化》,作者:劉巖
  • 《傣族南遷考察實錄》,編著:西雙版納州民族研究所
  • 《謝遠章學術文選》,作者:謝遠章
經略古代西雙版納的傣泐人從哪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