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朝代,是否将汉语作为主要语言?

猴哥狒


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由胡人统治的王朝里,没有哪一朝是完全废黜本民族语言,全面汉化为汉语的。

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权,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五胡十六国、北朝、后唐、后晋、后周、辽、金、西夏、元和清朝。

五胡十六国的诸政权里,除了前秦推行全面汉化以后,其他的王国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基本都不太理想,后赵等国还有大规模屠杀汉人的斑斑劣迹。而推行全面汉化的前秦,也在淝水之战战败后一触即溃,使得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北魏身上——北魏建国前期,上层依然说鲜卑语;等到孝文帝全面汉化,要求鲜卑贵族也改说汉语后,北魏也迅速地走向分裂。而后的东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鲜卑语,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曾叫过普六茹坚。

而后的胡人政权,大都吸取了这样的教训。无论是辽、金还是西夏、清朝,统治阶级虽然汉化较深,甚至能说一口很漂亮的汉语,但是依然不敢放松对本民族文化和语言(所谓“国语”)的教学。唯一对汉化既没有兴趣也不想迫使百姓胡化的蒙元,则在不到一百年的历程中迅速走向灭亡。

从这个演变进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统治阶级的胡族入主中原后,势必要一定程度地融入汉族的文化,否则就无法统御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本民族的汉族人;但是如果一味汉化而丧失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后,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又会将这个政权推进深渊。因此,适当地融合,又不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也许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