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0節 ▏ “紅燭”詩人聞一多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0節 ▏ “紅燭”詩人聞一多


1

聞一多

聞一多(聞家驊,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者,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1916年開始在《清華週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發“一二一”慘案,聞一多為死難者書寫輓詞,並撰寫《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真相。


2

十年清華,詩畫兼修

1912年十三歲時以複試鄂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入校時他的姓名是聞多,同學就用諧音的英文詞widow(寡婦)給他起了綽號。那時候,聞一多的革命主張是廢姓,朋友間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議他改名為一多,他從善如流,立刻笑領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興趣廣泛,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3

思鄉《太陽吟》

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讀了十年書,又到美國深造三年,或許聞一多早就變得洋味十足了吧?不是的,他雖然洋裝在身,可他的心,卻依然是中國心!——他日夜懷念著祖國,思念著家鄉。於是他便寫下了這一首《太陽吟》。

《太陽吟》是聞一多留學美國期間創作的一首著名詩歌。這首詩創作於1922年的秋天,後來收入作者的第一本詩集 《紅燭》之中。《太陽吟》中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刻骨的思鄉之情。全詩共分為12小節,每小節為3句,而且一韻到底,中途沒有變韻。


4

思鄉《太陽吟》

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

又逼走了遊子的一出還鄉夢,

又加他十二個時辰的九曲迴腸!

太陽啊,火一樣燒著的太陽!

烘乾了小草尖頭的露水,

可烘得幹遊子的冷淚盈眶?


太陽啊,六龍驂駕的太陽!

省得我受這一天天的緩刑,

就把五年當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陽啊——神速的金烏——太陽!

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週,

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聞一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是分不開的。還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反問句“可烘得幹遊子的冷淚盈眶?” 更能體現出聞一多當時的遊子之心。


在全詩的結尾部分,詩人乾脆把太陽認作是自己的 “家鄉”,詩中這樣寫道:“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切懷念。


5

憤世《洗衣歌》

(一件,兩件,三件,)

洗衣要洗乾淨!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淨悲哀的溼手帕,

我洗得白罪惡的黑汗衣,

貪心的油膩和慾火的灰,……


你們家裡一切的髒東西,

交給我洗,交給我洗。

銅是那樣臭,血是那樣腥,

髒了的東西你不能不洗,

洗過了的東西還是得髒,

你忍耐的人們理它不理?

替他們洗!替他們洗!


洗衣是美國華僑最普通的職業。因此留學生常常被人問道:“你的爸爸是洗衣裳的嗎?”許多人忍受不了這侮辱,然而洗衣的職業確乎含著一點神秘的意義,至少我曾經這樣的想過,作洗衣歌。


這裡的“不乾淨”,“不平”,顯然另有含意:不是說汗衫洗的乾淨不乾淨,是種族歧視者的嘴臉;不平的是這個世道。


6

紅燭(節選)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的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7

紅燭(節選)

詩歌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

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8

“啞舍”主人梁秋實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他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於文學批評,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0節 ▏ “紅燭”詩人聞一多


雅舍是中國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梁實秋的故居,位於重慶市北碚城區內。1940年,梁實秋在重慶北碚定居,他與吳景超共同在主灣山腰購得一棟平房,以吳景超之妻龔業雅的名字命名,為“雅舍”。雅舍為磚柱木架,瓦頂夾壁,有屋6間,分高低兩磴,梁實秋住一室一廳。梁實秋在雅舍寓居7年,創作《雅舍小品》20篇,反響很大,風動一時;去臺灣後,梁實秋把《雅舍小品》出成專集,再版300餘次,“雅舍”之名不脛而走,名噪於世。


9

跟魯迅的對壘式論戰

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持續了八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