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評論一: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和頤酒店“遇襲事件”發生之後,輿論開始教女性如何自保,如何學會防身術……這種說法似曾相識,就在幾天前,柳巖“伴娘”事件發酵時,也有人說,為什麼只挑了柳巖來戲弄?彷彿女性出事都是自身出了問題。

從4月5日晚上開始,一條“北京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視頻被瘋狂傳播,一晚上就達到幾十萬條。截至7日凌晨,這個話題在微博熱門話題已有18億的關注量。

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從當事人“彎彎”拿出的酒店監控視頻和自述來看,過程已很清楚了:4月3日晚上,她在北京如家旗下和頤酒店的走廊當中,遭陌生男子掐脖子強行拖拽,險被帶走。其過程中,有不止一位服務員圍觀,還有人與該男子對話,但並沒有阻止。

說實話,這位遇襲的女士冷靜、勇敢,比如說,在酒店被男子拖拽後,女子呼救並大喊“我不認識你”,引起酒店服務員的注意;在有人圍觀的情況下打電話報警……目前警方已公開表示要介入調查,酒店方不得不召開新聞發佈會……事情有望得到解決。但關於此事,該追責的還沒有來得及追責,另一邊,關於是否競爭對手的抹黑,是否是黑社會組織治“流鶯”的種種陰謀論就浮出水面了,還有人說等著反轉。對此,我不關心,只要視頻和敘述為真,就反不了轉。

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而且,就像每一次女性莫名遭遇到襲擊和侵犯的新聞一樣,各種各樣的媒體、自媒體,都開始教女性如何自保,如何學會防身術,如何購買和使用各種防狼噴霧和報警器……這種說法似曾相識,就在幾天前,柳巖“伴娘”事件發酵時,也有人說,為什麼只挑了柳巖來戲弄?彷彿女性出事都是自身出了問題。

“遇襲事件”之所以會有十幾億的傳播量,不是什麼推手,而是根植於每個人、尤其是女性經歷過的各種真實恐慌。比如說,假裝夫妻吵架試圖把女孩綁架拐走的,假裝姐妹要把女孩綁架去做傳銷的,陌生男人伸手就給女人一巴掌說“叫你偷走家裡的錢”,然後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女人洗劫一空的……極少有人伸出援手,因為都以為是家事,而家務事嘛,只要不打死別人都不敢管。而這一輪的“自救教程”,重點是教女性如何在遇險時說明自己不認識對方、向路人呼救。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這種“自救”,簡直像“二十二條軍規”一樣荒誕不堪。下一輪進化到假借“打小三”來綁架,你又怎麼向路人求救?

同時,無論是哪一種防狼工具,哪一種防狼武術(除非女性一直在進行長期系統的專業訓練),在男女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被壞人用來進行反制,加重對女性的傷害。也就是說,多少自救方法,都不如加害的方法有效——如果路人冷漠、相關責任單位救助系統失靈的話。

可以這麼說,這個社會告訴你女孩要學會保護自己,教你踢襠,讓你鎖喉,教你如何求生,卻往往忽略了事情的根本。社會輿論沒有資格一味教育被害人自保而不去反思這背後的問題,否則,即使你穿上棉襖端坐家裡,也免不了被破門而入的恐懼。

□侯虹斌(專欄作家)

評論二:女子酒店遇襲衝擊公眾心理安全底線

很多時候公眾安全感的喪失,並不是因為一個極端惡性的事件,而是在庸常的生活場所,在最不應該發生危險的地方遇到了危險,並且得不到公權力有效的救濟。這或許才是今天輿論大聲疾呼的原因所在。

4月5日晚,一則名為“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文章刷爆社交網絡。名為“彎彎_2016”的外地女子,連發多條微博,講述自己在北京朝陽區和頤酒店遭受陌生男子強行拖拽的經歷,並配上酒店監控視頻。@平安北京回覆稱,正在核實。

從視頻中看,場面恐怖,不要說是一個弱女子,換做其他人也一樣會感到害怕。周邊的一切全然陌生、冷漠,而外來暴力又如此強橫,彼岸在哪裡?

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免於恐懼、暴力的自由,這是一個公民的天然權利,不能因為任何理由和藉口被剝奪。在公共場所,在商旅酒店,這種權利訴求更應該得到保障。

這一事件之所以關注度如此之高,其中固然有對視頻中被施暴女子的同情,陌生男子是那樣殘暴,酒店人員是那樣冷漠,而受害女子又是那樣無助,似乎一切都重歸叢林時代,當事人只能一切都靠自己。這樣的一個透著冰冷的環境,讓人窒息,也讓人心生憐憫。

但同時,透過這個女子的自身遭遇,旁觀的人們更容易感同身受,產生了某種情緒的“代入感”,對自己置身的環境產生了深深的安全焦慮。這樣的“換位思考”並非多餘,不要以為這是什麼“小概率”的偶發事件,也不要以為自己就可能是那一個意外,只要缺乏普遍的、惠及每一個個體的嚴密的公共安全,則人人都有可能遭遇不測。

法治也好,秩序也罷,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口頭講章,而應該體現為對每一個個體合法權利的悉心呵護和嚴密保障上。走在馬路上,不能被無故碰撞;住在酒店裡,不能被肆意拖拽;回到家裡,不能受到各種恐嚇。

退一步講,就算此前酒店等公共場所的安全防範確有疏漏,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如果酒店,乃至負有公共安全之責的部門能夠多采取一些彌補之策,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也算是給社會一個交代。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事件仍沒有太大進展,酒店要麼將發佈會一推再推,草草結束,要麼斷言女子炒作。

無論如何擾攘,該女子被拖拽、掐脖子、扯頭髮的事實恐怕很難否認,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容忍類似對弱者的施暴行為。

女性要學會多少種自救方法才安全

目前,這一事件仍在發酵,網上到處是傳授女子遇襲後的防狼絕技。這樣基於“自力自為”的自救之道更讓人哭笑不得。每每出現公共安全問題,就會催生一批類似的應急反應專家,甚至還會出現將事件引向譴責當事人不慎的方向,這實在是一個絕大的誤會。難道,我們的公共安全只能靠自己來搞定?或者說,不怪惡人有多狂,只怪女生何以那麼晚還在酒店溜達?

此事,在一些人眼中或許並非強姦、殺人等惡性刑事案件,但就是這樣一起或許性質並不嚴重的暴力事件,卻輕易沖垮了公眾心理安全的底線,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原因究竟何在?酒店安保責任的缺失,以及接案警方辦案的效率,都成為輿論發酵的因子。很多時候公眾安全感的喪失,並不是因為一個極端惡性的事件,而是在庸常的生活場所,在最不應該發生危險的地方遇到了危險,並且得不到公權力有效的救濟。這或許才是今天輿論大聲疾呼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