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還有沒退役的攻擊機嗎,類似於A10的?

奇幻的大陸


我國類似於美國A10攻擊機就是大名鼎鼎的強-5強擊機,研發於1958年,1968年服役,生產了1000多架,曾在我國大量的服役,一直生產到2012年才停產。不過隨著現代空戰的發展,以及我國空軍水平的進步,強5的缺點暴露得非常明顯,比如航程和載彈量過小,作戰半徑受到極大限制;平臺的底子有限,再怎麼改進也無法大幅度提升性能;還有性能單一,任務單一,在殲轟7和殲16大量服役後,空軍決定將強5全部退役,因此目前我國空軍已經沒有類似美國A10攻擊機的機型了!即使最後一批2012年才生產只服役了幾年的新強5,

強-5強擊機刷新了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太多個第一:第一款自行研製的超音速戰機;第一款兩側進氣戰機;第一款內置彈倉戰機(可不是殲20);第一款可以扔核彈的戰機,而且投擲失敗還把核彈成功帶回來迫降的戰機;第一款有保形油箱的戰機(強-5G);第一款服役超過40年的戰機(至今仍在多國空軍服役)!

強5的研發背景是在五十年代中國從前蘇聯引進了一批伊爾10強擊機,強大的對地支援能力給我國軍隊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就自主研發,上了2個強擊機項目,一個是北派沈飛的東風104,一個是南派南飛的強5。兩款戰機的研發雖然艱難但還算順利,先來看一副東風-104的三視圖,很漂吧!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款戰機的氣動外形仍然是很先進的。兩側進氣,飛行員的視角也非常好,性能也不錯,設計最大速度為1.4馬赫左右,升限17000米,爬升率大於70米/秒,航程1000公里,續航時間1小時20分鐘。但後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就莫民奇妙的下馬了!

強5就幸運很多了,在同樣面臨下馬困境時,總師陸孝彭向上級力爭強-5項目,並在報告中重點闡述強5多功能性:可以掛炸彈、火箭彈打擊地面裝甲群;可以掛魚雷攻擊水面艦艇,還可以掛航空炸彈俯衝轟炸水面艦艇;還設計內置彈倉可掛1000公斤炸彈,可以超音速掛核彈突防等等。再然後60年代與蘇聯關係崩了,我們面臨蘇聯機械化裝甲集群的巨大威脅,於是這款對付鋼鐵洪流的強擊機便保留了下來,並在1968年定型開始成批生產,誰也沒想到這一生產就一直生產到2012年才停止,一共生產上千架,不光滿足我國的需求,還出口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蘇丹等國家。

強5項目能夠保留下來可能很大程度源自於總師陸孝彭的那句能夠掛核彈,因為當時中國的殲5、殲6是無法掛核彈進行實驗的,而強5有掛載1000公斤炸彈的能力,就有掛載核彈的能力,因此在試飛末期就已經被選擇為氫彈的試驗平臺了。之後強5對半埋式彈倉進行了改裝和結構加強,1970年作為氫彈的實驗平臺結果投擲失敗,氫彈沒有和飛機分離!最後不得不緊急迫降,這可嚇壞了機場,緊急疏散了好幾萬人,而強5也不負眾望的帶著氫彈迫降成功,要知道但是可是禁止帶彈降落的,更何況是核彈。

這次失敗並沒有影響到強5的地位,畢竟當時別無選擇,2年後強5在此掛著氫彈起飛投擲,之後強5一個改型成為戰術核彈的掛載平臺,成為我國核威懾裝備的重要一環。

強-5強擊機由於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曾一度成為海空軍的“萬金油”(可空戰、可對地、可對海),更重要的是由於兩側進氣佈局,可在機頭安裝火控雷達,在當年來說改進升級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這也是五十歲的五爺至今仍在許多國家服役的原因。而現在還有一批2012年才生產的新強5,這些機齡都很小的戰機很可能成為第三世界小兄弟們的福音!


狼煙火燎


我軍自始至終就只擁有過強-5爺一款強擊機,5爺退役後其作戰功能被現有殲轟-7和更先進的殲-10、殲-16多用途殲擊機所替代,未來也不大可能會有類似美國A-10攻擊機出現。


強-5是我國參照殲-6殲擊機自行研製的一款單座雙發超音速強擊機,曾大量裝備我國海空軍航空兵,是一款典型的功勳戰機,也是我國第一種出口的戰機,其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參與我軍原子彈投擲試驗任務。

我國有關強擊機使用,最早起源於空軍成立之初沿海島嶼支援作戰任務需求,強擊航空兵組建之初引進了少量蘇制伊爾-10強擊機,這也為強-5後續研製拉開帷幕,由於作為應急產品裝備數量有限,故而伊爾-10不作於計算在空軍裝備體系之中。



強-5設計以殲-6為藍本,參考了西方兩側進氣設計風格,顛覆性的摒棄了殲-6濃厚的蘇式機頭進氣設計,嚴格意義上講是我國航空工業最早參考西方設計的機型,尤其是兩側進氣道設計對後續殲-8Ⅱ、殲轟-7設計打下堅實基礎。


強-5在當時屬於一款作戰性能相對先進的強擊機,採用了新穎的蜂腰設計,飛行員的下視視角拓展到13.5度,為飛行員提供良好的對地攻擊視野;強-5還有一個4米長的機身內部彈倉,可掛載兩枚250或者500公斤級航空炸彈,機腹下的兩個武器艙也可掛載航空炸彈,內置彈倉保證強-5具備帶彈超音速飛行性能。

強-5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掛載065-2萬噸級核彈,後續改進型還在機翼下增設了兩個PL-2型紅外近距格鬥彈,此外,強-5左右各安裝有一門23mm機炮;部分型號經過改進還具備發射空地導彈的能力。



隨著航空工業技術迅猛發展,強-5強擊機的性能逐漸落後於發展水平,作戰半徑小、載彈量不足以及多用途性能較差的缺陷日益明顯,為此我國開發了殲轟-7殲擊轟炸機,用以彌補強-5性能日顯不足的窘境。


本世紀以來,我國航空工業取得長足進步,以殲-10、殲-16為代表的新一代先進多用途殲擊機研製成功。並大批量投入部隊使用,我國海空軍對面攻擊由傳統的臨空轟炸向防區外精確打擊過渡;從作戰半徑、滯空時間、載彈量以及打擊精度上遠遠超出強-5,五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多用途和一機多能成為現代戰機發展的主流趨勢,傳統專用強擊機的作用被多用途戰機以及迅猛發展的無人機取代,我國未來也不會再有專用的強擊機,強五爺將成為我國海空軍發展史上唯一的強擊機。


鷹鴿分析


攻擊機在我國叫強擊機。

我國專用強擊機是強-5。曾大量裝備空軍及海軍航空兵。

強5是在上世紀60年代在殲6基礎上研製的,殲6原型是米格19,可想而知是有多古老。

1965年6月首飛,1968年批量生產,一直生產到2012年。

強5在幾十年的生產裝備中,發展出了十多種不同型號。

強5基本參數:

翼展9.7米

長度16.73米

高度4.51米

空重6373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1830千克

載彈量1500千克

最大速度1240千米/小時

作戰半徑400千米

實用升限16500

航程1200千米

配備有兩門23毫米機關炮,並可攜帶常規以及制導炸彈,火箭彈等武器

上午生產了上千架,並大量出口巴基斯坦,緬甸等國。

其最終攻擊機型號為強5kjl,2008年為大家所知。裝備了14所的小型機首雷達。

由於氣動性能過於陳舊,提升潛力不大,作戰半徑小,航電系統性能差,已無法適應現代戰場。

其戰場支援的作用很大部分可被直十等武裝直升機替代,強5這個拱衛了共和國幾十年的老兵已經全部退休。




輕柔吹過的風


類似A-10攻擊機的只有強-5,不過這款被軍迷稱為五爺的強擊機已全部完成退役,更早一點還有從蘇聯引進的伊爾-10攻擊機,在早年奪島戰役中表現優秀不過1972年就完成退役。 下圖是當年強悍的伊爾-10攻擊機,看攜帶彈藥配置除了性能跟後起之秀A-10有代差外,其實在打擊效果上並不差。

真正國產裝備的強-5在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以殲-6為基礎打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強擊機,主要執行對地攻擊支援任務不過還玩過投核彈。批量入役的強-5成為我國長期以為對地攻擊唯一機種,大量服役於空軍及海軍航空兵,也是我國第一種出口的戰機。

強-5強擊機皮糙肉厚,出口多國而且經歷過實戰檢驗,對於空地打坦克、攻擊步兵、打碉堡毫無壓力。但有個弊端是基於殲-6研製,雖然改為兩側進氣裝上了雷達,但載重還是相當有限,除了結實耐用外整體性能其實不算先進。

強-5最大載重1500千克,和A-10最大載彈量7258千克相比差的太多,唯一超越性能就是超音速飛行能力。科研軍工在強-6基礎上也進行過改進,包括強-5乙魚雷攻擊機、強-6變後掠翼強擊機,特別是強-6由於技術水平以及配套發動機不給力最後取消有點可惜。

隨著強-5的退役離去,現在我國對地攻擊任務主要由殲轟-7以及殲-16替代,特別是殲-16的出現大載彈量、大航程以及先進的航電系統等。可以執行多用途任務,不論是對地、對海還是制空都擅長。


河東三叔


現在我國單純用於攻擊的類似A10的戰鬥機已經沒有了,之前的強-5,我國稱為強擊機,主要應用於對地攻擊,功能跟A10類似,現已退役。現在我國戰鬥機,像殲-16是多任務多功能戰鬥機,可以擔負攻擊機的作戰任務。


心安心理


有殲7、殲8還沒退役


記憶斑駁地舊時光


我們有攻擊機,但是我們沒有能與美國A-10相比的攻擊機,我們的強-5在A-10面前都不值一提。


未知2521


一直都沒有沒有,a10攻擊機實在是太猛了。


哎呦喂75719734


以後專門用於對地攻擊的攻擊機沒有了,由於制導武器的研發裝備,全世界都不再研製裝備了,現在飛機都多用途,現代戰鬥機都具備對地攻擊能力。


沒有最壞只有更好


強五雖然是尖頭,但是裡面一直沒有裝雷達。那個尖頭是金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