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又足,為何還會被燕王朱棣輕易打敗?

黑暗騎士駕到


有以下4點原因。

1.朱允炆誤判形勢

確實,削藩之事勢在必行。然而朱允炆誤判了形勢,操之過急了。朱允炆一登基,可以說是屁股還沒坐熱呢,威望尚且沒有培養起來,就開始著手削藩之事,而且想一下子把所有藩王都解決掉。要知道,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尚且沒有這麼一刀子切,也只是規定藩王們不準私下聯絡,不準一起進京,規避藩王一起謀反的風險。而朱允炆實力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就貿然削藩,可以說是選了一個完全不成熟的時機。

2、朱允炆未佔盡輿論先機

建文元年,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逼死自己親叔叔這件事情,不管怎麼樣,都是一個洗不掉的汙點。而且一同對那麼多叔叔發難,輿論可想而知。這個時候,朱棣扯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也有了一個比較站得住腳的理由。

3、缺乏優秀的軍事人才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個優秀的將領,能讓軍隊發揮最大的威力。相反,一個拖後腿的將領,哪怕有百萬雄師,也難保不會打敗仗。而朱允炆和朱棣的軍隊,就是這麼一個明顯的對比。剛開始開戰的時候,朱棣是非常沒有信心的。因為朱允炆掌握著更強的軍事實力,然而現狀無可逆轉,朱棣也唯有背水一戰。

朱棣是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鎮守一方,有著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而朱允炆就不同了,不怪朱棣嫌他嫩,朱允炆確實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尤其糟糕的是,為了防止將軍擁兵自重,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已經以各種名目殺了很多功臣,導致朝中無人。朱允炆和朱棣對上的時候,即便剛開始有著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卻因沒有一個優秀的將領,屢屢在朱棣面前吃虧。朱允炆剛開始派出去的李景隆,完全是個無能的將軍,領著幾十萬士兵,卻被朱棣吊打。後來朱棣進攻,他更是貢獻了一份力量,此事暫且不提了。

4、朱允炆缺乏帝王手段和謀略

這同樣是朱允炆非常欠缺的一個點。如果朱允炆能夠在皇帝這個位置,多多磨鍊幾年,或許他會鍛煉出來,可是才登基不久,他就得面對自己親叔叔起兵這件事情,處事手段不夠老辣,帝王心腸也不夠狠硬。戰場上你死我活,朱允炆卻生怕背上害死叔叔的罪名,再三和前線士兵強調,千萬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樣模稜兩可的態度,讓前線士兵使勁也不敢完全使,萬一真的傷到了燕王朱棣,改天皇帝算起賬來了怎麼辦?或許哪天人家叔侄倆不打仗了,和好了,那士兵們在前線拼死拼活的,豈不是妄作小人嗎?

若不是朱允炆這優柔寡斷,舉棋不定的性子,朱棣在戰場上未必能全身而退。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從一開始就沒有深切意識到這場戰爭的意義,一旦失敗自己將萬劫不復,才有了自己後面的結局。說到底,還是朱允炆缺乏了帝王的手段和謀略罷了。


花奈


一直以來,朱元璋屬意的繼承者是太子朱標,朱元璋對朱標可以說是傾注了太多心血,朱標從小在他身邊長大,跟隨他打仗跟隨他漂泊,總的來說就是言傳身教很多年,建國之後更是把所有的人生經驗和治國學問統統都教給他。

這種感情是十分濃重深厚的,甚至誇張點來說,朱元璋對其他所有兒子的感情加起來都比不過對朱標的獨愛,而且這種感情隨著朱元璋的年紀變老而愈加深厚,人老了總會念舊,然後就有了感情轉移,或者說愛屋及烏,所以朱元璋直接把皇帝的位置給了建文帝,也就是朱允炆。

建文帝十五歲被立為太子,二十一歲登基,可惜登基不久,就急於削藩,結果後來局面控制不住,被反打了,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有江湖傳聞說是逃到海外去了,偌大的江山就那樣讓給了叔叔朱棣。


其實當時建文帝掌握天下大權,又是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為何被燕王朱棣輕易的將江山易主?

原因一:貿然出手,操之過急,而且方式太粗暴。

建文帝太著急了,登基後一個多月,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要削藩,卻沒有想過所有人對他這個新晉皇帝的認可度,而且御人都講究威恩並施,恩澤還沒降下,迎頭就是一棒這種舉動是不明智的。如果先採用懷柔政策,慢慢以大義來分化,給藩王們留點餘地,一步一步來削弱他們的勢力自然會好很多。

可是建文帝不講究,只想一步到位,根本不考慮其他因素,直接就是把諸王往絕路上逼,今天一個被貶為庶民,明天一個閉宮自焚,相信當時諸王的內心是恐懼和絕望的,但是再恐懼,在屠刀降下之前性命攸關之時也會奮起反抗,反正橫豎都是一死,何不熱血一回?並且,這樣甚至是給了朱棣的一個天大的機會,讓他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其實,有些藩王本可以利用,卻硬生生地將他們推到了徹底對立的位置。

原因二:識人不明,器重腐儒,削藩策略錯誤。

朱元璋駕崩後,給建文帝留下三位輔助大臣,分別是: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黃子澄是科舉出身,擔任過東宮伴讀,跟建文帝的感情最好,伴讀東宮。建文帝即位後,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兩人意見不同,齊泰的意見是直接把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一舉拿下,剩下的就好辦了。而黃子澄的意見卻跟他相反,最後建文帝採用了黃子澄的策略。

事實證明,既然出手,就要擊中要害,黃子澄卻明顯不通軍事,以為先把小的藩王削了,去除掉朱棣的羽翼,然後一步步就能逼朱棣就範,卻完全沒想到這明顯是打草驚蛇,讓朱棣有了充分的準備和發展時間。那時候,建文帝明明有著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和最充足的資源,一戰足以定江山,卻還要給對手不斷壯大的機會,實屬不智。

原因三:行事粗暴,混亂無章,卻又不足夠心狠手辣。

相對朱元璋、朱棣來說,朱允炆沒有經歷過太多的陰謀和戰爭,也沒有見過太多的血腥和殘忍,他明明知道將來他登基之後,諸多藩王就是他掌控天下最大的對手,卻不懂得如何找機會將他們剷除。

在朱允炆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朱棣碰見他,見四周無人,居然對他說了一句:“不意兒乃有如此”。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沒想到你小子居然也有今天。這是實打實的大不敬之罪啊,而且當時朱元璋剛好看到了,瞬時暴怒,便讓左右侍衛把朱棣拉下去砍了,多好的機會,不過朱允炆卻是幫朱棣求情,讓他逃過一劫,不過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相信朱允炆後來肯定後悔過。

甚至在朱棣發起靖難之戰時,朱允炆派大將耿炳文平叛前去平判,臨行前還交代不要把朱棣給殺了,不要讓他背上殺叔叔的罪名,這種仁慈可當真用的地方不對。

成王敗寇,或許朱棣天生就適合做皇帝,登基後將一片爛攤子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成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