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一刻開始你覺得讀書是有用的?


從哪一刻開始你覺得讀書是有用的?

01

在經歷了第一次的期貨爆倉之後,M開始看書學習。

他看的第一本,是著名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

本書,是在M虧的天昏地暗,找不到北的時候,朋友們推薦度排名第一的書。

M買了,如飢似渴的讀了一遍。

然後他就把它扔到了床底下。

有人問:你覺得這書怎麼樣?

M說:“內容很精彩。但是對我毫無幫助,因為這裡面一點“乾貨”都沒有。我只想知道,我們該如何交易,我只想知道,我該什麼時候買入賣出。

我並不需要讀一個故事。”

所以,不怎麼樣。


02

Z也是做期貨的。

Z在虧光了未來三年的工資後,去了書店。

然後他就看到了一本書,名字叫“以交易為生”。

對於承擔著周邊無盡壓力的Z而言,這名字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Z讀過之後,如獲珍寶,因為裡面提到了很多的“乾貨”。

什麼叫“乾貨”?

對於當時的M和Z以及茫茫多的人而言,具體的建議就是乾貨。

Z現在還記得那本書裡面有一條,單筆止損不要超過總資金的2%。

你看,這個多具體,這才是我們想要的。

不要跟我講什麼大理論,不要跟我講什麼趨勢,資金管理,這道那道的。

我就想要具體一點的建議而已。


M和Z是朋友,都是剛接觸期貨交易不久,虧損慘重的那一群人。

這個時期,對“具體的建議”對“乾貨”的需求,非常強烈。

為什麼?

因為乾貨,屬於“客觀性”的知識。

什麼叫客觀性的知識?具有確定性的知識。比如,1+1=2。比如,今天是3月8日,婦女節。比如,5日均線就是最近5天收盤價的加權平均。

同一個品種,在100個人眼裡,5日均線的值都是一樣的。

這些知識,我們讀到了就能懂。記下來,就成為了無損的認知。

我們都想快點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只想看到我們能夠看懂的知識。


那天,M和Z一起抽菸,Z把這本“以交易為生”送給了M。M讀完之後很喜歡,買了幾本,送給了當初幫助過他的那群人表示感謝。

其中一位做了很多年交易的前輩看完之後對M說:這本書,跟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相比,就是一垃圾。

M當時覺得很尷尬。



一晃幾年過去,他們在投機交易的領域起起伏伏,上演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悲慘故事,也在各種各樣的經歷中,慢慢的成長。

而隨著交易的時間的增加,M開始遇到了一些讓糾結的問題。

比如,止損。

止損是要果斷止損?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的止損?比如資金管理,為什麼要向以交易為生中寫的那樣,單次止損不超過2%?為什麼不是3%?或者5%?再比如,到底是要浮盈加倉,還是浮虧加倉?

M開始發現,這個世界,好像有很多問題是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的。很多事情,好像並不像客觀知識那樣能夠分出絕對的“對”與“錯”。

比如,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又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比如,有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再比如,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可又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到底是什麼是對,是什麼是錯,在茫茫多的領域,根本就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答案。



有一天,M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發現了那本當年被他扔在了床下面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很是感慨,他把它拿了起來,再次翻開。

這一次,M的感覺非常不同,他忽然覺得,這本書真的是不錯。他在這本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當他看到了一代投機之王,利弗莫爾輕描淡寫的述說著自己的破產經歷時,M從內心深處湧起了無盡的感觸。而當他看到了利弗莫爾說:永遠不要攤平成本時,如遭重擊般的愣在那裡…

因為這是他這些年,用無數時間經歷和金錢,被市場無數次擊的粉身碎骨而換來的經驗……

沒想到當年書裡早就寫了出來。

那一天,M仔仔細細的把這本書從頭讀到了尾,記了好幾頁的筆記。

他看到了當年他沒有看到的東西。

或者說當年眼睛看到了,但是腦子沒有看到的東西。

因為,他有了自己的經歷。

這個時候,M恍惚見開始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知識是以兩種形態存在的。


03

知識有兩種形態。

一種是客觀形態的知識,而另一種,是主觀形態的知識。

主觀形態的知識是沒有標準的,是很難量化的。

什麼是主觀形態的知識?

比如,有人告訴你:

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1.2萬個金屬部件,用鉚釘250萬個。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共用去熟鐵7300噸。

它看起來非常雄偉,非常壯觀。

這段話,前半部分是客觀知識,你背下來就真的知道了。然而後面一句:“它看起來非常雄偉,非常壯觀”呢?

這就是主觀形態的知識。

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在你的腦海裡,落下了這個知識的字面意思:雄偉,壯觀。

然而,什麼叫雄偉?什麼叫壯觀?你有清晰的定義嗎?你知道對方口中的雄偉和壯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具體景象嗎?你能夠把對方看到的景象無損的再次傳遞出去嗎?

你不能。

直到某一天,你親自走到了埃菲爾鐵塔的腳下,抬頭仰望的一瞬間,你才有機會明白這4個詞背後的意思。你看到了,你經歷了,你才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對方口中的雄偉壯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更有意思的是,你獲得的體驗,跟當初那位朋友的體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你可能也沒有辦法具體的告訴其他人。

因此主觀層面的知識,向來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的。


馬雲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書本上學到的是知識,創業靠的是智慧。而智慧,是靠體驗獲得的。

說的,其實就是主觀型的知識。

智慧,其實就是主觀形態的知識。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只是一個人在處理各種問題時的原則與取捨。


04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厭惡雞湯?感覺自己看過了就忘?

因為雞湯本身並不是客觀知識,它是主觀形態的知識。

而我們很多人沒有相應的經歷,沒有自己的感悟,我們只是看到了那些東西的字面意思而已。

比如,不要花時間和精力到不能改變的事情上,不要有情緒,安靜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這句話中,什麼叫不能改變?什麼叫有情緒?什麼又叫力所能及呢?這些細節根本就是沒有標準的。

再比如,人生如果錯了方向,停止就是前進。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錯了方向呢?什麼標準叫錯了方向?是虧損?是賺不到錢?還是其他?

這些事情,你只有親身進入了具體的情景中,有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取捨,自己的抉擇,你才能夠在其中摸索出自己的處理方式,才能夠生成屬於自己的理解。

所以說,沒有經歷,沒有體驗,這些雞湯,幫助有限。

正如網上一段話所言: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道理談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眼淚教會他怎麼做人,後悔幫助他怎麼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自己去悟為頂級,而讀萬卷書,為初級。

因為,我們能夠從書中真正學到的,都是客觀型的知識。而世界是複雜混沌的,是極度不確定的,生存更需要的是主觀型的知識。

生活不是劇本,沒有現成的臺詞。換句話而言,生活就如同下一根K線的走勢,充滿了不確定。

而處理不確定,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你利用主觀型知識組成的人生智慧。

而主觀型的知識,只能靠經歷,靠體驗,靠自己去感悟才能獲得。


05

回到的我們的問題,讀書有用嗎?估計看到這裡,有人覺得我會說沒有用。

然而,答案是當然有用。

首先,客觀的知識,我們需要從書中獲得。比如,數學,物理,比如,C語言的基礎,比如,基金的基礎知識等。這些,是我們只有從書中才能夠獲取的。

那麼,主觀型的知識呢?主觀型的知識是無法從書中直接獲取的。我們不可能看了利弗莫爾所寫的內容就學會了投機,我們也不可能看了海龜交易法則就懂了系統化交易。我們也可能看了幾本書籍就過好了這一生。

但是,主觀型經驗的書籍並非一無是處。

不要忘了,上面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還有一條叫名師指路。

有很多人,他經歷了很多,他的沉澱也很豐厚,然而,他總是差一層窗戶紙沒有捅開,這個時候,靠他自己可能也會突破,但是需要時間。

這個時候,讀一些好的書籍,讀一些前人總結提煉的經驗教訓,可能很快就能夠幫助他實現突破,讓他直接把這段時間的經歷轉換成為他自己的智慧。

所以,主觀型知識的書籍,它不但有用,而且作用是巨大的,是可以幫助人們實現脫胎換骨的。只不過,這其中唯一的核心點在於:

讀者本身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和沉澱。

這才是關鍵。

很多人,明明什麼都沒有經歷就開始大量讀書,這是根本就沒有什麼用的。可能唯一的好處就是緩解焦慮而已。

這也是當下知識付費的爭議由來。

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