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下的全球大跌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嗎?

本次疫情下的全球大跌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嗎?

本次由疫情影響引發全球資產大跌,無論是股市,債市,黃金,原油都出現大跌,很多投資者擔心市場會出現上次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目前的市場情況和2008年有哪些同與不同呢?今天我們來簡單聊一聊。

對於2008年的那次金融危機,多數小夥伴瞭解的就是次貸危機導致很多金融機構倒閉,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

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簡單來講是這樣的:某個家庭從銀行貸款10萬美元買了一套房子,然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開始房子值10萬美元,後來升值到15萬美元,該家庭於是又可以從銀行獲得5萬美元的新貸款用於購買其它商品。然而房價下跌時,問題就出來了。房價一旦跌破10萬美元,這個家庭就變得資不抵債了。千萬個美國家庭由於資不抵債而只能選擇將房屋扔給銀行,但他們也變得無家可歸。銀行則拿到了一大堆不斷貶值的房產。

本次疫情下的全球大跌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嗎?

從2000年到2006年,美國房價上漲超過80%。在房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借款人和貸款人都發現貸款買房非常有利可圖。

在美國買房人要通過“經紀商”辦理貸款,有多家貸款機構為經紀商提供服務,信用高的貸款人利率更低,信用不好的人就必須付出高利息,貸款利息越高,經紀商的利潤也就越高。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貪婪的經紀商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也不需要提供任何與償還能力有關的證明,經紀商甚至通過篡改信用記錄、隱瞞債務數據等各種欺詐手段,不負責任地幫助更多沒有還款能力的人貸到款、買了房。

但是銀行也知道這些債屬於質量很差的“爛債”,因此他們必須儘快將這些債轉讓出去,才可以將風險轉嫁出去。於是創新出現了,銀行利用“資產證券化”把這些高利貸轉讓出去。銀行把這些貸款打包成按揭證券,向市場出售。銀行從市場拿回現金後,再發放貸款,不需要承擔任何損失。房貸的風險已經分散到眾多投資者身上。所以美國次貸的實質就是把錢高利息貸給那些還不起債的人,在金融創新的幌子下變換了些花樣。

隨後,華爾街在抵押證券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衍生出各種其他金融產品,無限制地創新金融衍生品,產生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槓桿效應,規模呈幾何級數膨脹,風險被無限放大。

本次疫情下的全球大跌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嗎?

時間走到了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房價下跌,先是普通民眾失去償還貸款的動力,然後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鉅額虧損,同時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次債危機爆發,財富並沒有消失,而是在被轉移和重新分配,美國的窮人白住了兩年房;美國的金融公司賺取了大量的利潤,最後一破產,所有債務都不用再償還,於是金融危機爆發。簡單說,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來自於金融系統內部的槓桿率過高。

關於這次的股災,咱們之前已經講了很多,主要誘因是疫情的爆發和原油爭端,當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美股十年牛市不斷累積風險的集中釋放、以及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所以,這次股災的本質和08年的危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並沒有充分理由判斷這次還會轉變成為金融危機。但是歐美疫情目前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意大利、美國甚至有超過中國的趨勢,東京奧運會也創造了百年奧運歷史上第一次推遲的記錄,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之大確實不容低估。經濟會不會因此就陷入衰退,取決於歐美各國能否採取更加嚴格有效的措施儘快控制住疫情,以及各國推出的系列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能否有效地幫助恢復經濟和信心。

通過剛才咱們對這兩次危機的分析對比,首先就要學習到做投資千萬不要用槓桿,那會讓你面臨巨大的風險;第二,充分認識到本輪股市下跌的嚴重性,不要盲目衝進去抄底,甚至還想去抄底原油,市場永遠不缺機會,永遠做自己能看懂的投資;第三,本輪危機不同於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的確存在可能引起經濟暫時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