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藥物容易引起腎損害?#人人關注腎健康#

藥物性腎損害是指由於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不良事件所導致的藥源性腎臟病,可能與藥物劑量相關,也可能與藥物劑量無關。導致藥源性腎臟病的藥物多種多樣,包括中藥、西藥及各種劑型和品種,用藥途徑也多樣化,包括外用、內服或靜脈給藥等。常見可能引起藥物性腎損害的藥物包括以下幾大類:

一、抗生素類: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可能引起腎臟直接損傷,有腎功能不全患者儘量避免使用;青黴素類、頭孢類(特別是一代頭孢)等常見引起過敏性間質性腎炎,有該類藥物過敏史者避免使用;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磺胺類(複方新諾明)、抗病毒藥物(更昔洛韋、阿昔洛韋)常見引起梗阻,在用藥時需要多喝水;

二、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含吲哚美辛製劑(消炎痛片或栓劑)、布洛芬(芬必得、美林)、塞來昔布(西樂葆)、去痛片、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和含各種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成分的複合製劑(如泰諾、白加黑、快克、康泰克等);儘量減少該類藥物的使用,特別在合併使用ACEI/ARB類降壓藥物、大量利尿劑、腹瀉嘔吐等脫水情況下。如果確實需要,儘量多喝水;

三、造影劑:含碘造影劑、含釓造影劑;注意水化,造影前後多喝水,注意複查腎功能;

四、免疫抑制劑:環孢素、他克莫司;儘量不跟其他腎毒性藥物合用,在用藥期間注意複查腎功能和藥物濃度;

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CEI/ARB類):卡託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纈沙坦等;儘量從小劑量開始,避免脫水,避免合用其他腎毒性藥物;

六、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等;合用其他腎毒性藥物時容易出現腎損害,特別是使用大劑量利尿劑的時候;

七、化療藥物:順鉑、卡鉑、多柔比星等,該類藥物在腎功能不全患者儘量避免使用,如果確實需要,需要根據腎功能調整劑量;

八、中藥及相關中成藥:

a.含馬兜鈴酸中藥: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尋骨風等;

b.其他植物類中藥:雷公藤、草烏、巴豆、貫眾、土荊芥等;

c.礦物類:含砷、汞或鉛類化合物的中藥(如砒霜、硃砂、雄黃等);

d.動物類:含蛇毒類中藥(如蝮蛇抗栓酶製品)、含斑蝥素類(如斑蝥等)和含膽酸類中藥(如魚膽)等;

部分中藥製劑雖然有一定的腎毒性,詳細可參見《最全中藥腎損害清單》,但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君臣佐使”調配藥方,且含量很少,腎毒性不明顯;所以中草藥切不可自行購買服用,要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另外,其他還有很多藥物也會引起腎臟損害,但臨床上不是太常見,不管如何,是藥三分毒,用藥需謹慎,藥物需要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正確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